野營
摘要: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投資國家之一,為進一步加強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管理,商務部于2014年9月6日發布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14年第3號,以下簡稱“3號令”),并自2014年10月6日起實施。本文從針對此次修訂的重要內容,逐一進行解析,力求達到幫助企業深入理解此次修訂精神,指導后續投資開展的效果。
關鍵詞:境外投資;主體地位;備案為主
近年來,我國境外投資的規模一直處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到目前為止,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投資國家之一,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境外投資的金額高達一千億美元,國際之間的投資關系逐漸變得復雜,很多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商務部于2014年9月6日發布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14年第3號,以下簡稱“3號令”),并自2014年10月6日起實施。
本次3號令的發布意味著,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4年4月8日發布并自2014年5月8日起施行新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發改委9號令”)之后,商務部也依照《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的通知》的精神,對原《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9年第5號,以下簡稱“原5號令”)進行了修訂。這次修訂的主要變化體現在:
1、明確了企業境外投資主體地位
原5號令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各個公司與國外公司進行境外投資的過程中,需要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同意。”也就是說,只有取得了國家商務部門的批準之后,對外進行投資才具有相應的法律效益。至此,企業在進行境外投資時無需在簽訂正式協議前取得商務部門核準或備案文件或是約定以取得商務部門核準或備案為生效要件。
2、全面實行“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
根據《國務院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的通知》的精神,3號令取消了原5號令中規定的全面核準制度,而改為“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相關具體措施包括:
(1)設立境外投資備案管理制度
根據原5號令的規定,由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對企業境外投資實行核準,即實行的是全面核準制度。而3號令則首次設立備案的方式并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同時根據管理性質的不同對不同類目的投資方式進行相應的設定,除了國家設定的較為敏感國家和地區①以及行業②之外,其他領域都可以根據國家的相應管理規則對外進行投資。
國家需要對具備備案情形的境外投資進行備案,國家商務投資也需要在相應的部門進行備案,各個地區進行的境外投資需要與各個地區主管部門進行聯系與備案。公司僅需提供《境外投資備案表》(以下簡稱“備案表”)和公司營業執照兩種合法文件作為企業備案的依據在商務部門進行備案。在具體的《備案表》中需要填寫完整的備案內容,且符合國家法律相關的規定,保證備案中的各種信息屬實③,且商務備案需要在《備案表》完成之后的三天之內去領取備案機構頒發的《企業境外投資證書》。
根據3號令第九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實踐中同樣存在商務部不予備案、撤銷備案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如果公司并沒有填寫較為完整的《境外投資備案表》,那么國家備案部門則不可以對此公司進行備案,在備案過程中如果公司采取不合理的方式獲得了備案證書,一旦被查出來,國家監督部門則會對公司提出嚴厲的警告,如果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則會對公司直接進行處罰。
(2)縮小核準范圍
根據原5號令的規定,在未建交國家投資、在特定國家和地區投資、投資數額巨大超過一億美元的特殊目的公司五種情形由商務部核準;我國投資商向境外投資金額達到一千萬美元的,或者低于一億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資,或者符合上述幾種投資其中之一的情形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核準。而3號令直接對一定金額的投資公司以及已經在境外實現了投資,則對這些投資方式直接取消了投資權限,涉及到國外較為敏感行業的,才需要報請商務部核準。
(3)縮短核準辦理時限
3號令還縮短了商務部門對境外投資核準的辦理時限,對于需要報請核準的事項,雖然仍需征求駐外使(領)館(經商處室)意見,但征求意見時間將包含在商務部門辦理核準的總時限中,且答復時限從原來的10個工作日內縮短到了7個工作日內。
(4)簡化核準申報程序
核準申報文件中刪去“國家有關部門的核準或備案文件”。根據原5號令第十二條的規定,企業境外投資事項在向商務部門進行申請備案。在這次文件整改過程中直接去掉了關于“國家有關部門的核準或備案文件”的要求,即企業在向商務部提交境外投資的核準申報文件時,無需取得國家有關部門(如發改委)的核準或備案文件。
簡化并購類境外投資事項的申報文件。根據原5號令第十二條的規定,并購類境外投資須提交《境外并購事項前期報告表》作為核準申報文件。而本次3號令刪除了該項申報文件,簡化了并購類境外投資項目的申報材料,即企業申請并購類的境外投資核準的,無需再向商務部門提交《境外并購事項前期報告表》,僅需要提交核準申請表或備案表填寫“項目簡況”一欄時,寫明并購目標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資產財務狀況以及具體收購方案等內容。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于2005年3月31日發布聯合發布,并于2005年5月1日實施的《企業境外并購事項前期報告制度》相關條例,公司決定試試境外并購計劃之后,則需要及時的通過法律文件已合法的方式向國家相關單位進行匯報。雖然本次3號令中不再要求提交《事前報告》作為核準申報材料,但因國家依然對此有相關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實施境外并購的時候是否仍需向商務部門及外匯管理部門履行前期報告義務尚待各地審批機關予以確認。
3、簡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類境外投資的申報程序
根據原5號令第十八條中提出的規定稱,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對礦產資源的開發進行嚴格的審批,同時需要獲得各個商會的支持以及各個商會都需要根據不同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補充意見。而本次3號令中刪去了該項要求,簡化了境外投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的申報程序。
4、調整《企業境外投資證書》相關事宜
本次3號令中明確了境外投資的各種規定,同時對《證書》中的內容進行了各種調整,例如對公司的名稱以及經營目的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也增加了申報及批準文號等內容;增加了中方境內現金出資的實際幣種及金額、中方投資構成(含中方企業境內外出資形式及金額)、投資路徑等內容;刪除了境外企業注冊資本、經營年限。另外,如上述《證書》載明內容發生變更,企業還應向原備案或核準的商務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5、調整境外中資企業進行境外再投資的管理制度
根據原5號令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公司在實行境外投資的時候,需要向國家提出相應的申請, 國家在同意投資的情況下,公司需要依據我國的法律法規在工商部門進行備案,即適用備案制度。而本次3號令則將境外中資企業境外再投資的管理制度調整為報告制度,并將適用范圍從原5號令規定的公司控股實行境外再次投資的狀況,直接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在此基礎上對時間上的限制進行了去除。
6、其它修訂內容
在此次的修訂中,不僅僅知識對上面提到的內容進行了修訂,還對公司需要奉獻的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文化等等方面進行了限定,同時向人們展示了中央企業主要是指由國家進行管理但是卻不是由國家進行出資的相應的單位。
注釋:
①敏感國家是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建交的國家、受聯合國制裁的國家,發生戰爭、內亂等國家和地區。其中,與我國未建交的國家名單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cs.mfa.gov.cn/zlbg/bgzl/qtzl/t1094257.shtml),受聯合國制裁的國家名單參見聯合國中文網站(www.un.org/chinese/sc/committees/list_compend.shtml)。
②敏感行業包括:基礎電信運營,跨境水資源開發利用,大規模土地開發,輸電干線、電網,新聞傳媒等行業。
③《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第四條 企業境外投資不得有以下情形:(一)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或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二)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有關國家(地區)關系;(三)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四)出口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口的產品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