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伊秀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全球共同面臨的大難題,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老齡人口已近2億。農村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保障情況更值得我們關注。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養老已不再是單一的家庭養老,而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其它養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養老是當前我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農村家庭養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國農村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由于農村地區間發展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短時間內不可能在全農村范圍內建立、推廣養老保險制度,這決定了家庭養老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農村養老的基本方式;第二,農村家庭服務業不發達。即使部分老人擁有數目可觀的養老金,但由于疾病纏身、自理能力較差,他們仍然難以安度晚年;第三,傳統的思想文化觀念對農村老人生活習慣的感染和影響。“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仍是他們所渴求、向往的,且隨著年歲的增加,農村老人抵御生活風險的能力越來越有限,對家庭人員的物質、精神依賴亦會增加。
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目前我國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集體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
盡管集體養老在歷史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現在看來,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養老對象過窄,集體養老的范圍事實上就是對五保戶的供養。然而,五保戶的供養條件非常苛刻,對于只有女兒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沒有敬老院的農村地區主要由村組負責對“五保戶”實行分散供養。集體養老保障也僅僅停留在維持其溫飽;第三,對集體養老認識明顯不足。在農村地區,許多符合條件的農民不愿享受“五保戶”待遇,只要尚有一點點勞動能力,或者有親人可以依靠,誰也不愿享受“五保戶”的供養。
儲蓄養老是一種最典型的自我養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積月累、勤儉節約的積蓄養老,但這種養老方式在農村越來越缺少實用價值。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收入有限,盡管辛苦勞作和省吃儉用,但蓋房、子女教育、醫療等各項開支卻很大。到了晚年,其積蓄難以保障養老的基本需求。
農村養老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98%的農村老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據調查,一個縣城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6.8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而且每年以0.7%的速度不斷遞增,其中農村老年人口4.33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63%。農村老人80%以上都患有農民職業病,如風濕、肌肉關節勞損、胃腸炎、營養不良等,98%處于亞健康狀態。小病能及時就醫的占48%,承擔不起門診藥費和住院費(合作醫療)自費部分的占67%。70歲以下的老年人,只要不是特殊情況,都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70至8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仍在從事體力勞動,80至90歲的老人有10%處于自給狀態,有8%的老人的吃穿用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48.8%的農村老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據調查,農村有48.8%的老年人在繼續從事生產勞動,80歲以上的老年人仍在勞動的達16.3%。事實上,農村老年人必須盡可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經濟收入。這是因為:老人無其它生活來源和有效的生活保障;子女們的負擔重,尤其是獨生子女,無力全面照顧雙方的老人。據對43300多位農村老人的調查統計,發現有28000多位老人是空巢老人,他們一方面要照顧孫兒包攬家務,一方面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活、維持農業生產,人越來越老,精力越來越差,負擔卻越來越重。
當前農村養老的確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從以下角度入手:
通過宣傳教育,形成濃厚的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尊老、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和范疇。幾千年來,孔孟首倡的孝道,歷經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為維護家庭養老的重要根基。改革開放后,一些人極端利已主義思想膨脹,不僅不履行對父母、對老人應盡的義務,反而刁難甚至虐待老人,敗壞了社會風氣,也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因此通過多種宣傳工具,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張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工作,仍有其現實意義。通過這種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尊老敬老養老是憲法規定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老人不僅是家庭奠基人,為社會創造過財富,年老后理應受到尊敬和照顧,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過社會輿論約束,從道義和制度上規范人們的尊老敬老行為,改變過去片面的女兒不養老和重物質輕精神的養老觀念,使老人時刻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頤養天年。
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會經濟權利。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除了加強尊老、敬老的宣傳教育外,在依法治國的今天,還要依靠制度建設。我國到目前沒有一部單獨的養老法,有關農村養老的問題散見于《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繼承法》、《保險法》、《民法通則》等等之中,這不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協調,而且影響到農村養老制度的實施。我國法律體系中農村中老年人處于底層:權利少,義務多,尤其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使老年人的各種權利得到憲法和法律的切實保障。
全面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強化社會保障職能。只有抓住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到來前的一二十年時間,逐步建立起以國家、社區、個人三方負擔、農民自我儲蓄積累式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才能夠有效地緩解白發浪潮的沖擊。就欠發達地區而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必須立足于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堅持低標準,多檔次,大保面,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為目的,根據農民個人經濟條件自由選擇,投保檔次不搞一刀切。在資金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國家和集體給予適當扶持補助,做到三方合理負擔。在保險形式上實行農村務農、務工、經商等各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一體化,凡屬農村人口,年滿20—60歲的農民均可投保。收取的養老保險基金,主要用來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高利率特種債券和按照保值利率存入銀行,以確保資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保險基金的效益,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日趨完善,并和家庭贍養相結合,共同促進農村養老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