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藏區,原本保留延續的傳統習慣規則與國家法具有一定的關鍵,相互之間可以補充和緩解作用。部落傳統的習慣規則都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忽視部落習慣規則的作用和價值而全盤否定是不對的。如何將傳統的習慣規則更好地運用,與國家法律相結合延續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千卜錄;部落;習慣規則
前言
藏區傳統習慣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佛教的道德觀念作為立法思想基礎,把道德和法緊緊地糅合在一起,使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統一起來,社會以法的強制力來確認和推行道德規范,并且以道是法德的精神力量來加強法律的權威性。隨著佛教的發展和各大小部落的出現,即樣有了“敬重活佛,尊崇僧人,侍奉領主、土司,實踐的聽命于部落頭人”的行為規范。將這些內容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出來,約束人們加以遵守,就由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了。
一、部落簡介
千卜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是散落在青海湖周圍的一個游牧民部落。該部落具有二十三個尼隆部落(nyin lung tsho ba),其中五大部落分別為千卜錄(vkhym ru)、元者(gyon ru)、曲什科(vkhyg skor)、黑科(phg skor)、黃科(dpon skor)。在16世紀的早期至17世紀的20年代至,由于受到青海湖周邊的蒙古族的侵略而到貴南、興海等地過著流浪的生活,其千卜錄的字面上具有“流浪的牡戶”的意思。1840年左右,在千卜錄活佛次真年扎和千戶頭人先巴年扎時期,就定居在現在的倒淌河地區。
二、部落的“求德合”
“求德合”(khyigs bdg)是管理,調節糾紛的人。傳統的千卜錄設有50(也有80的說法)個“求德合”和一個“求紅”(khyigs ?dpon),由部落的每個村選舉的一兩個人來組成的。已選舉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信任、做事靠譜、為人友好、并具有領導和說服力的大多人尊敬的人物,一般的都是男生。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嚴懲處罰違背部落規則或制度的村民、調節殺人盜竊引起的糾紛、和解家庭矛盾等,處理不同村落之間的糾紛時將雙方以一對一的家戶來建立盟約關系。如“求德合”調節不了或調節不起作用時,將把案件交給“求紅”及其頭人來處理。
三、對偷盜糾紛和打架斗毆的處理
㈠ 誡告:屢次違背部落規則和知錯不改,或者原告和被告中的任何一方對于“求德合”的調節不滿時,部落頭人會給予最后的誡告,要求安分守己。
㈡ 財產的罰款:按照雙方所犯的錯誤程度,給雙方合罰一定的錢或畜牲,并進行勸告和教育。
㈢ 褡褳(ta len vphen ba ):當雙方具有相同程度的錯誤時,雙方各罰一樣的懲罰。懲罰內容既可以是財產方面的,也可以是勞力方面的。
㈣ “神判”(sher rm bsher):其他文獻資料的記載中,審判具有多種形式的具體方法。我們采訪的描述,跟從油鍋中用手撈出鐵斧和煉油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煉油鍋和從油鍋中用手撈出鐵斧時,雖然也看手是否受傷,但沒有提到具體的要求和抵押財產等。雙方合拿同一數量和種類的畜牲來抵押,被指控偷盜者把手指(從手指頭至4cm為內)插進沸騰的油鍋后,住在指定的帳篷里一夜不準睡覺,并不能觸碰手指及其斷絕外交關系。第二天早上調節者看手指是否燒傷,如沒有燒,就清白了自己沒有盜竊,清白者將獲得雙方所抵押的一切財產,當做定罪的賠償;反之抵押的財產給對方,并且會受到其他相應的懲罰。
㈤ 活佛教法(bla mvi chos gzu):如任何一方不遵守以上調節方法,則要接受這一項。邀請雙方平時虔誠的活佛及其和尚并進行商量和勸告。若不聽的話,則被視為違背佛規及不敬活佛,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對于一個藏族人來說,信仰視為人生中最貴重的精神,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需求。
另外在部落內部反復的偷盜者(nng brkus vog lobs),印有表明小偷的印章之后,趕出部落,并告誡部落內部的任何人都不可以有聯系。
四、禁忌
禁忌顧名思義,“禁”就是禁止、勿為,有外力或社會力量強制的含義,“忌”就是諱避自身心理上不愿發生或不愿做的一些事情的出現有自責和蒙冥罰的含義,當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對神靈的敬畏,這樣禁忌才有社會效力。禁忌不但約束著人們的言行,也影響、暗示著人們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的變化與價值趨向。[]
㈠禁忌與生產:不能在規定時間的前后擅自搬遷牧場;不準流畜牲流放到其他牧民的草場;不能在佛教的節慶日里殺生、炸油饃時忌諱生人進入,怕耗油等,都是為了牧民生產、生活可以有序發展而指定一些禁忌。
㈡禁忌與環保:不能捕湖里的魚;不能隨便倒垃圾,要倒在深溝里;不能挖泉水,以免得罪龍王;不得在“神山”伐木打獵等。融入自然,與自然構成平等的生物鏈,尤其對于青海湖的環保起保護作用。對神山神水的敬仰,從宗教層面上,所凸顯的似乎完全出于某種信仰,借大自然的美麗,對自然界那些神秘而不可抗拒力的恐怖,具有敬和畏的兩重性。
五、部落習慣規則存活延續的原因
㈠ 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一方面具備一定的環境條件,該部落在自然環境上與其他部落之間存在明確的分界線,可以分辨所屬草場和土地等,從而成為相對獨立的部落。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文化條件,與其他部落形成觀念、生活習慣、信仰上的不同之處。
㈡ 歷史的推動。藏族部落習慣法在藏區的使用已超多一千多年,它負載著千百年來民族習俗與地域性倫理道德準則,并擁有當地人所認可的生存土壤,因而有著巨大的歷史慣性。
㈢ 習慣規則運行的內在力量。有組織的管理者來自牧民的信任和選舉,部落的集體道德感源自當事人自身的休養而形成的內在壓力和社會謬論[]。習慣規則的強制力來自人沒在的精神、家庭、社會的輿論,不讓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受到損失而形成內在的機制。
㈣民間權威的影響。一方面,可以借助調解,強化自己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調解中習得和進一步領會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載體的地位得以進一步凸顯。在調解過程中,民間權威與社會、當事人之間具有利益效果。
六、以具體案例來分析千卜錄部落習慣規則的實踐意義
在2001年,該部落和外遷進來的蒙古族之間爭斗草場而發生了糾紛案件,相互捕捉畜牲和毆打而造成傷害。后由共和縣的領導進行多次研究后調解糾紛,但蒙古族不接受縣級領導決定的結果,因而邀請活佛切俊嘉措來調解該糾紛。活佛召集雙方的村民聚在一起,懲罰一百頭羊、一萬元、每家念經、一對一結盟而調解成功,如今也和睦相處地生活。
㈠具有說服民眾和認可的作用。部落和解者具有一定民眾的信任度和領導能力,其決定的調節結果可以受到牧民的肯定。“神判”和“活佛教法”是威嚴的,并以自己所尊敬的人物來解決就是給自己留了足夠的面子,也給了別人一次知錯就改的機會。有時也具有強制力。
㈡具有長遠時期的調解效用。雖然調解的是目前的事情,但調解方法不止限制于短期的時間,可以延續到很長的時間內,尤其結盟為兄的方式可以在祖祖輩輩的生活中時刻起著有效作用。
㈢具有團體責任原則。不同部落之間發生的糾紛問題上,部落集體承擔后果,則可以鞏固集體的團結意識,并可以加強部落內部的社會關鍵。
㈣“兩少一寬”政策的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1983年,國家制定了“兩少一寬”的刑事政策,明確要求“對于少數民族中的犯罪分子要堅持少捕少殺,在處理上一般要從寬”。這項政策是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成為民族地區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少數民族中犯罪案件的指導思想。因而該部落習慣法中的“賠命法”和打架斗毆等的處理方式屬于這項政策。
結束語
存在即合理,部落習慣規則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延續是其具有適合歷史演變的適應性和生存的社會條件。對于部落習慣規則的實用,可以對復雜的社會進行微觀調節和減少正式法律制度的負擔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存在是客觀的也是必然的,應該發揮的它的積極作用,那種選避和打擊都是不利于法治國家的發展。部落習慣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部落內部的糾紛,穩定部落社會倫理秩序,其行為就不可能超出社會常規和和社會倫常觀念的范疇。從而可以促進社會安全和秩序。我們即不能全盤否定少數民族部落習慣法,也不能全盤肯定。在文化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一要及時發現部落習慣規則的實踐意義,而要及時與國家法相結合而成文保留。
參考文獻:
[1]華熱多杰.抓咱藏族村民事規則的法人類學考察(D).青海民族大學.
[2]楊士宏. 藏區習慣法的文化內涵.民族法制文化研究(J).(2016)
[3]穆赤·云登嘉措.藏區習慣法“回潮”問題研究.民族法制文化研究(J).(2016)
[4]后宏偉.藏族習慣法中的調解糾紛解決機制探析.民族法制文化研究(J).(2016)
[5]陳偉.青海藏族游牧民部落社會習慣法調查.民族法制文化研究.(J)(2016)
注釋:
①楊士宏:《藏區習慣法的文化內涵》,載《民族法制文化研究》(第二輯),1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5)
②千戶頭人先巴年扎是1800左右的人,他創建了50個求紅的部落管理制度.華青叔叔,男 ,共和縣倒淌河人,采訪于2019年7月.
③張濟民,《青海藏區部落習慣法資料集》,第59頁,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④同3.
⑤同3.
⑥楊士宏:《藏區習慣法的文化內涵》,載《民族法制文化研究》(第二輯),14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5)
⑦華熱多杰,《抓咱藏族村民事規則的法人類學考察》.青海民族大學.
⑧華青叔叔,男 ,共和縣倒淌河人,采訪于2019年7月.
作者簡介:
吉措吉(1996) ,女,藏族,青海貴德,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學院大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