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摘要:任何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都是以治療師對生命、世界和人類的理解為基礎的。某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要想有效,來訪者必須認同隱含在這種方法背后的治療理念。存在心理學最主要的實踐領域是心理治療領域。由此產生了存在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認為,人生有四個主要的終極問題:死亡、意義、自由和孤獨。存在治療的目標就是幫助來訪者重新獲得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存在心理治療的治療方法是參與方法。
關鍵詞:存在主義哲學;存在心理學;存在心理治療
在我國心理治療領域,對于存在心理治療并不陌生。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學術界開始引入存在主義心理學理論。時至今日,國內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事業持續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具有存在心理治療取向的心理咨詢師。尤其是近年來,歐文·亞隆的存在心理治療思想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熱潮。這說明,我國的存在心理治療即將迎來一次具備較充分群眾基礎的實踐和研究熱潮。在此情境下,對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起源脈絡進行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試圖對存在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和治療方法進行梳理。
1存在主義哲學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觀念與存在主義哲學密切相關。存在主義反對本質主義。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哲學的任務是揭示或解釋存在的意義。這種具有“選擇”能力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因此,存在主義哲學拒絕傳統哲學以“存在”的概念指稱一切現實存在物,而把“存在”僅限于指稱人的存在,即認為只有人才是存在的。因此,存在心理治療在心理治療實踐中也是以現實的人的在世存在為基礎,對人的在世存在進行具體分析。
存在主義關注個體的存在和意義,通過研究人的獨特存在即此在來研究存在。只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存在,才能提出和追問存在的問題,揭示存在的意義。[1]。一些非理性心理體驗,如煩惱、畏懼尤其是對死亡的憂慮往往被存在主義哲學家當作人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2]。在面對人的發展中的無數可能性時,人會表現煩、畏、焦慮等消極狀態。但是煩、畏甚至是死亡都是揭示存在的方式。
2存在心理學
存在心理學是與存在心理治療密切相關的概念。我國學者楊韶剛先生對存在心理學是這樣界定的:“將存在哲學的觀點運用于精神病學后產生的一種心理學觀點稱之為存在心理學,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哲學,存在心理學以精神分析為技術前提、以心理治療為手段,認為人要增強和超越自我可以通過自我意識和自我反思來進行,通過自由選擇來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心理學研究和治療方法”[3]。存在心理學是一種人類的取向。
3存在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領域是存在心理學最主要的實踐領域。在國外的存在心理學的重要文獻,幾乎可以將“存在心理學”和存“存在心理治療”兩個術語交互使用。幾乎所有的存在心理學家都是心理治療師,都在用存在心理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心理治療實踐;又或者反過來依據自身實踐經驗的累積來建構新的存在心理學理論。在這里講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更多的是強調在存在心理學指導下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
3.1存在心理治療的內涵
歐文·亞隆認為,“存在心理治療是一種動力性治療方法,其焦點是根植于個體存在中的關懷”[4]。弗洛伊德關于心理功能的動力性模型假設:在個體的內部具有沖突性的力量,無論是適應性的還是心理病理性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都是這些力量沖突的產物。而且這些力量存在于意識的不同層面。個體的心理動力學包含在其內部運轉的多種無意識和意識的力量、動機以及恐懼。
關于在個體內部相互作用的驅力即動機和恐懼,存在主義治療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存在主義觀點強調在個體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時引發出來的沖突。存在的“既定事實”,意指某些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存在主義動力性沖突的內容就是個體與這些生命真相的正面交鋒。
(1)死亡。最顯而易見的、最容易理解的終極關懷就是死亡。我們此刻存在,但是一定有一天,這種存在會終止。死亡將如期而至,沒有逃脫之路。
(2)自由。另一個相對來說不太容易理解的終極關懷是自由。存在主義認為,“自由”意味著外部結構的空白,意味著在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是空無底深淵。
(3)存在性孤獨。第三個終極關懷是孤獨,這里說的孤獨不是伴隨著寂寞的人際性孤獨,也不是個人內心的孤獨,而是一種根本性孤獨,也就是既與生命隔絕,也與世界隔絕,是隔絕在所有其他孤獨之下的。
(4)無意義。存在的第四個既定事實是無意義。我們為什么要活著?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如果我們的藍圖不是預先設計好的,那么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建立自己的生活意義。然而,一個人自己創造的意義是否能夠強大到足以容忍生活?人類在尋找意義,然而人類本身卻處于毫無意義的宇宙之中,于是,存在的動力性沖突便從進退維谷的境地中滋生出來[4]。
3.2存在心理治療的治療目標
存在治療的目標就是幫助來訪者恢復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幫助來訪者梳理生活、反思生活和理解生活[5]。對個體來說,生活中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中的自由和發展的可能性是我們必須要探索的。與傳統的醫療模式不同,存在主義療法認為來訪者不是病人,而是沒病的人。與其他人相比,來做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不過是在人生的某一階段遇到了窘境或困惑而已。通常,當面對煩惱和迷失的時候,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求助醫生,或者陷入無能的自責之中。這時,來訪者特別需要有人能幫他們認清內心深處的恐懼,引導他們選擇正確的道路,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終極目的是激發來訪者說出他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同時幫助他們認識到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以及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要不斷地探索、質詢和辨識多種信息,如來訪者對于自身能力、才華和命運的真實看法等。很多時候,咨詢師的分析還會涉及人類和生命發展中普遍的原理和生活準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在認清和接受普遍原則的基礎上,幫助來訪者在看似矛盾的言行中找到勇氣、人生方向和生命意義才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6]。
3.3存在心理治療的治療方法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自由是來訪者的本質。如果來訪者在治療中能夠運用這種自由,那么,來訪者就必定會發生改變[7]。因此,心理治療師的需要使用關系、采取行動和進行反思活動,來促使來訪者產生對自由的認識[5]。因此,存在主義治療師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是關鍵所在。
存在主義治療師認為對來訪者的治療最主要的是要和他們一起積極參與生活。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這一過程是通過“參與報告”來實現的。存在主義治療師常用的參與報告的方法主要有:
(1)案例故事
對與來訪者在一起的治療體驗的一種深刻的主觀呈現稱之為案例故事。使用這種方法時,報告人需要有能力避免故事中產生主觀現象學錯誤以及反移情扭曲。
(2)案例記錄
在存在心理治療中十分提倡在治療的過程中錄音,治療結束反復回放,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研究發現。
(3)單一個案設計
存在心理治療師認為,使用這種方法既是對來訪者的尊重,也能夠使心理治療過程能夠做到具體化。單一個案設計充分考慮和尊重來訪者與治療師的主體性,同時運用公認有效的客觀方法促進來訪者的積極變化。
(4)前后實地研究法
使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進行前測,在治療結束后進行后測,之后還可以進行追蹤測試。主客觀評估方法和各種統計分析方法在這三次評估中都需要使用,以發現那些沒有導致來訪者發生變化的無效假設。
(5)扎根理論研究
扎根理論研究是一種質性的、現象學的和歸納的研究方法。旨在尋找一些有用的數據、資料主題和可以作為觀察基礎的理論。在使用這種方法時,研究者首先要確定一個或一組訪問者,或者找到一些已經改變、獲得發展和進步的人,然后使用開放式問卷的方法,詢問被試改變的原因和改變的方式。它使用的質性研究方法包括延長觀察、數據收集的三角互證、同伴參與討論等,以獲得準確有效的觀測結論。這種方法可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4小結
心理學的對象是人,心理學的主題是人[8]。心理學的生存基礎及其存在價值也體現在人的身上,心理學的根本目的是認識和理解人的現實存在。存在心理學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對象,以探索人的心理困境,尋求人的存在意義為基本任務,以心理治療為手段,以現象學方法和解釋學原理為方法論,進行心理理論研究和心理治療實踐的一種心理取向。存在心理學最主要的實踐領域是心理治療領域。
在存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存在心理治療為心理治療師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存在主義心理學將存在主義思想應用于心理治療,認為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找到生活的意義。存在心理治療采用“參與報告”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對實驗研究方法的替代品。堪稱心理治療領域中一種不唯方法的心理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袁俏,陳蕓.存在主義及其心理學方法論蘊涵[J].企業技術開發,2010(1):179-182.
[2]劉放桐.我們應當怎樣正確評價存在主義哲學[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2):9-15.
[3]楊韶剛.存在心理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歐文·D·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M].商務印書館,2015.
[5]楊韶剛.存在心理治療方法的理論省思[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3):96-100.
[6]EmmyvanDeurzen.存在主義心理咨詢[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7]Bugental,J.The search for existential identi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6.
[8]彭運石.人的消解與重構——西方心理學方法論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