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要: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都希望得到最有效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出現了隱形投資。但是,隱名股東并不是完美的股東,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中,隱名股東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可能會給其帶來許多的法律風險。本文通過對隱名股東進行研究針對其定義以及成因、隱名投資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了各個方面的分析、思考,并且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隱名投資;隱名股東;法律風險
一 隱名投資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實物因素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的,“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被到處使用;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活躍起來;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法律”。可見資本投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為了能將手中的資金充分利用起來,來獲得給多的收益,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錢生錢”。面對巨大的利益,投資者有時候會忽視投資的“健康”程度,所以商人會變通的運用隱名投資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來既能進行投資,又不會為人所知,這時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因素是有些人的法律意識不強,并不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所以在投資的時候并不去工商部門進行登記,只是和投資對象簽訂合同,甚至是口頭約定。這兩個方面都會導致隱名投資的發生。
(二)司法因素
由于對于隱名股東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各地的司法機關雖然具有處理隱名案件的權利,往往效果不好,案件得不到合理的解決。舉例來說,我國現行的《公司法》甚至連“隱名股東”這樣的詞匯都沒有出現,更不用說什么確定隱名股東的標準,以及如何處理隱名股東的權益糾紛了。這往往會導致各地的司法機關根據自己對于案件的理解對同一案件做出不同的司法判決,影響法律的公正性。另外,由于隱名投資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普遍,所以隱名股東的案件處理往往會涉及到多方的權利沖突,各方關系復雜,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會擾亂市場秩序的。雖然如此,但是我國已經開始了用法律手段來規范隱名股東的問題。例如已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雖然對隱名股東的規范極為簡單,但是也算是一個新的起點。但是正因為立法時間較短,而且內容較少,各級法院都不能很好的領會。還有,在涉及隱名股東的案件里往往會跨專業跨領域,這給法院帶來了極大地挑戰,尤其是涉及各種專業知識,對法官考驗極大。
(三)立法因素
正因為在立法實踐中存在著巨大的問題,急需立法者提供立法依據。但是如果真的要將隱名股東加入到立法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困難的:首先,隱名股東本來就不是合法的存在,如果真的在立法中確定了隱名股東的合法性,相當于對不合法行為進行了縱容。由于我國已經確立的商法中對于股東要求必須顯名,如果對于隱名進行立法,明顯與已確立的法律進行沖突。立法機關需要改變許多已經在實行的法律,這會令整個法律體系發生重大的變化,稍有不慎還會對整個市場經濟造成影響。其次,其他國家并沒有對隱名股東立法,國外無經驗借鑒,國內無成功案例參考,所以如果我國貿然的對隱名股東進行立法,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最后,我國還在研究隱名股東,所以在沒有完全了解隱名股東的各種復雜的關系之前進行貿然的立法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所以,雖然現在我國急需解決隱名股東的問題,但是立法機關也不能很快的作出答復。
二 隱名投資的法律風險防范
(一)隱名投資法律制度得到完善
《公司法解釋三》中用“實際投資人”來代表隱名股東,然而這并不能實際的將隱名股東與其他股東區分開來。實際投資人并沒有區分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的個性化特征,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都是實質性的投資,而他們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是否真正的被披露。這一概念不僅在生活中被大家廣泛使用而且還易于與其他投資情形相區別。所以確定隱名股東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被各界廣泛關注,而且能明確的區分出隱名股東與其他投資人的不同之處。而對于隱名股東的定義應當是:具備想成為股東、對公司進行控制的意圖,并且實質性的繳納了資產,履行股東應當的義務,承擔股東應當承擔的責任。但是在相關法律中還是沒有隱名股東的記載,所以應當將其他股東更名為顯名股東,才能將隱名股東添加進《公司法》。
解決隱名股東糾紛的基礎和關鍵是確定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建立一個明確的標準至關重要。以下是根據個人的理解提供的建議:
法院不應支持向企業提供資金而其目的是對企業進行實質控制的隱名股東對公司實際控制的請求權。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經過法定的程序可以依法保護其權利:1.并不違反已經存在的法律法規;2.隱名股東以有形資產或者無形資產或者智力資產等進行投資;3.公司內部開股東會決定允許隱名投資或者依據公司內部情況要求變更董事。在這里對第3點進行解釋,第三條款作為選擇性的條款,主要以第一條為準。《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對外轉讓股權,須有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同意,那么經過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同意的隱名投資者在符合前面兩個條件后就必然享有股東資格。”而本條建議個人認為更為進步,公司二分之一以上其他股東在公司股東會或者董事會的時候認可將要對公司進行投資的隱名股東。公司或二分之一及以上股東認可隱名股東共有兩種形式,1、明示,2、默示。隱名股東在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的股東會中明確表達自己將要進行投資并獲得股東權益,半數以上其他股東通過并無異議就是明示的表示方式;半數以上其他股東或者投資人在隱名股東投資之前不知情但是在公司實際發展過程中了解,隱名股東具備實行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權利,半數以上其他股東無異議就是默示的方式。其他股東無論是明示還是默示的承認隱名股東的權益,在出現權益以及其他糾紛的時候隱名股東可以作為真正的股東行使權力履行義務。這樣的規定可以保證公司在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其他股東不會有理由拒絕隱名股東的分紅。
在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方面我認為應當存在著兩種方式:法律認定和公司內部認定。隱名股東在獲得真正的股東資格的時候,要在股東會上通過公司章程確定股東資格。在隱名投資人在對股權轉讓的時候,也應當像顯名股東那樣對公司的其他股東進行公布,獲得其他股東的同意,這樣可以避免以后出現法律糾紛。在以上的程序完成之后,公司應當像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或者變更投資人,并合理保存登記證明。在公司的其他股東并不同意該隱名股東的時候,公司應當對該隱名股東的加入及時終止,保證其他投資人的合法權益。當第三方公司與隱名股東所在的公司存在法律糾紛的時候,應當根據《公司法》以及公司內部規定的章程進行合理分配賠償責任,既不能損害隱名股東的權利,也不能損害顯名股東的合法權益,保證公平公正。
以“確認第三人善意的標準”來代替“第三人的善意取得制度”可以解決法理上的沖突。民法上的善意是指“行為人在為某種民事法理行為時不知道或無法知道存在某種足以影響該行為法理法律效力的因素,而認為其行為合法或其行為的相對人有合法權力的一種心里狀態。這里善意的對稱是惡意。以上概念揭示了善意的三項基本內容:(1)善意是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它存在于行為人的內心和理念之中;(2)行為人在從事明示行為時不知道或無法知道其行為欠缺法律根據;(3)行為人主觀上認為其所為的民事行為合法或其行為相對人有合法的權利基礎。” 我認為第三人的善意是指:在公司在處分資產過程中,第三人明確意圖想獲得處分的權利,并且根據工商部門的登記曾經參加過公司決策并獲得決定重大事項的權利,在公司償還債務時有意圖分擔責任,為第三人善意。
(二)隱名投資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在行業保護方面,幾十年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分配,國家集中控制諸多行業,例如金融、電子、石油等。直到目前為止許多大型的國有企業仍然在一些收入高,風險低的行業占據壟斷地位,許多的行業準入制度禁止了許多的私人投資,這樣巨大的利潤空間就會讓許多投資人選擇隱名投資。所以,為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國家應當放松對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行業的市場準入,這樣許多人就可以正常的投資了,從源頭上制止隱名投資。有一些行業例如計算機軟件等一些民用軟件已經不需要國家的內部保護,如果在保證國家信息安全的情況下,適當的放松政策,這樣就會有像美國、印度等高新技術發達的國家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因此會更好的擴大人們的投資空間,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渠道,減少隱名投資。但是對于軍工產業等,涉及國家根本的產業,即使在隱名投資方面也不能放松。
在我國投資環境不甚理想,投資者缺少高利潤的投資環境,例如在金融業,我國在股票、證券、利率方面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在股票市場中,交易量以及漲跌幅等收到一定的限制,利率嚴格受到國家的控制,在衍生品方面國家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正因為這些諸多限制,想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又不想被諸多限制而損失部分收益,投資者就會尋求由國家優惠政策的行業或者個別公司投資,這樣就會滋生出隱名投資。為了減少這種情況導致的隱名投資,我國應當減少對一些高質量的行業的限制,提供給閑散資金擁有者足夠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獲得高的回報,避免造成被迫的隱名股東。另外國家可以積極的披露一些好的投資渠道,給許多對投資不太了解的人一定的投資渠道,并且通過數據的形式讓投資者相信這些投資渠道也確實安全而且能夠帶來收益,這樣投資者就會尋求其他更安全的投資方式。這樣隱名投資的規模就會縮小很多,而且其規模的縮小也不會影響國家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徐佳詠.隱名投資引發糾紛的處理[J].人民司法(應用) ,2016(28) :34-37.
[2]吳曉波,梅慎實.立法轉型期外商投資企業股權糾紛的法律適用[J].汕 頭 大 學 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32(03) :65-70+96.
[3]曾娜.《公司 法 司 法 解 釋(三)》下隱名出資人之風險及防范[J].法制與社會,2015(16) :88-90.
[4]雷金牛,李曉歐.論隱名投資合同的效力要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29(04) :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