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房價漲幅有望收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2019年12月19日在交銀集團“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展望”上表示——
綜合來看,2020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可能同比持平或下降至5%以內,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自高位緩降至7%左右,房價漲幅有望收窄。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和“三穩”原則下,房地產調控還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保持總體框架,2020年房地產政策不會大幅放松。但在“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的背景下,相關政策可能出現局部性松動。
穩定中國經濟的“錨”在于市場化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12月18日在“看2020財經峰會”上表示——
2019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在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復雜的內部條件下,中國獲得6.1%的經濟增長實屬不易,2020年的困難可能還會比2019年更加復雜。中國經濟40年改革開放確立了很好的基礎,穩定中國經濟的‘錨是存在的,我們要找到這個‘錨。穩定中國經濟的“錨”在于市場化的改革,只有市場化的改革才會找到穩定中國經濟的“錨”,中國經濟才會真正穩下來。要使得微觀經濟基礎具有很強的活力,市場主體有活力、創造力、自主性,經濟就有韌性。
中國經濟要靠創新 關鍵在于民營企業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12月18日在“看2020財經峰會”上表示——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未來主要的挑戰有包括成本變化、人口老齡化、外部環境變化等。在低成本基礎上發展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很多國家都能做到,但是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能力進一步發展到高收入國家,原因就在于沒有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對中國而言,未來中國經濟要靠創新,關鍵在于民營企業。未來中國能否保持創新能力,就看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情況,支持得好,民營企業能多創新,中國經濟前景就沒有問題,支持得不好,創新會有很大的問題。
2020年部分周期性力量或現拐點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合創始人劉元春12月16日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表示——
2019年中國宏觀經濟的彈性和韌性在“六穩”政策的作用下顯示出強大力量,保障了中國經濟在預期、可控的區間運行。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是導致當前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展望2020年,下行的趨勢性力量和結構性力量將持續發力,導致2020年經濟潛在增速進一步回落。部分周期性力量的反轉以及中國制度紅利的持續改善將是2020年最值得關注和期待的變化。
中國人口紅利仍然存在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2019年12月14日在2019-2020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中國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還有較大潛力。2020年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不僅要確保經濟總量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而且要確保經濟質量穩步提升。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一是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二是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三是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四是有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人口的紅利仍然存在。
2020年要在穩增長和穩杠桿之間求得平衡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12月5日在2019蘇河灣論壇上表示——
對于2020年來說,整個經濟和政策的核心邏輯,就是要在穩增長和穩杠桿之間求得平衡,而這兩個現在壓力都非常大。要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防風險就是控制宏觀杠桿率。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最后的落腳點在改革中化解風險,通過改革提供動力。改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改項目資本金;二是投資方面從之前的全國普遍的雨露均沾更多回到重點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三是改革股權融資;四是讓入世的紅利重現;五是改革人民幣匯率。
不能再走加杠桿穩增長的老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12月4日在穆迪—中誠信國際2020年信用展望年會”上表示——
在中國2008年的“4萬億計劃”中,國有企業得到超常規的發展,國有企業通過債務實際上拿到了社會資源的配置能力。但是,國企部門債務不停的增加導致國有企業遇到嚴重的債務依賴癥。僅靠國企不能解決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科技進步等問題。需看到經濟結構的分化,不僅信用市場出現了分化,中國不同區域的分化也很明顯。因此不能再走過去十年加杠桿穩增長的老路,避免再度依托國有企業穩增長,而是要堅持把短期調控與中長期目標相結合,推動中國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的金融業態一定要認真吸取P2P信貸教訓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12月1日在2019年第一財經金融科技峰會上表示——
無論名稱怎么變、模式怎么改,做金融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金融本質,不能忘卻防風險、守底線的責任,一定要認真汲取P2P信貸方面的教訓。在當前助貸、聯合貸款業務中應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抓緊建章立制,必要的行政規章和監管制度一定要及時出臺。其次無論是聯合貸款、還是助貸,銀行都不應該將風控的事項外包給并不提供貸款或僅僅是提供了少量資金的合作方。另外銀行無論是利用自己的數據和技術,還是依賴合作方提供的數據和技術,都需梳理清楚機器、人、人機結合分別適合做什么,要認識到目前在信貸業務中所謂的機器學習還是完全基于歷史做出的判斷。
民營企業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國家科技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在11月29日第十二屆寰宇生產力論壇上表示——
民營企業不僅是促進經濟、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當前中小企業活力還未得到充分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的結合仍不通暢。創新是一個科技和經濟結合的過程,但在創新過程主要面臨技術突破和市場化多元需求的不確定性,將二者統一關鍵是政府在創新過程中建立起健康的市場機制,形成鼓勵創新的環境氛圍,指導激勵建立中國的創新服務業。
金融監管要在風險和創新的平衡中找到一條路徑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在11月28日“科技驅動金融創新-2019年度觀察家金融峰會”上表示——
金融監管與金融科技必須要形成互動。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監管其實面臨很大的挑戰。比如有了金融科技業態發生變化之后,風險的表現方式和風險的傳遞,都跟過去的路徑不一樣了。再比如,由于金融科技對金融行業的滲透,信息安全問題,包括虛假信息、個人隱私問題等,都會帶來一系列風險,這就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挑戰,需要在風險和創新之間的平衡中找到了一條監管路徑。金融監管也要利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比如對于金融違法交易、操作市場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去監管。
城市更新是未來房地產轉型需關注的新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住建部科技委住房與房地產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秦虹11月26日在2019年華夏房地產投融資高峰論壇上表示——
城市更新是未來房地產轉型、發展必須要關注的一個新領域。放眼世界,城市更新實際上是大城市再繁榮的非常重要的支撐手段。城市更新讓大城市保持持久的競爭力以及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城市更新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所以城市更新和產業更新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由此可以給房地產行業帶來持久的現金流和持久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