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培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音樂劇《深夜食堂》改編自日本音樂劇《深夜食堂》。故事中講述了一個小店的故事。來到這里的人們往往都是被城市邊緣化的人,在忙碌的一天過后,人們會在深夜的食店里坐下,吃著飯,喝著酒,回憶起自己的往昔。食客通過某種特定的食物產生與自己回憶的共鳴;而旁觀者(包括老板與其他客人)則是透過食客的講述與說書人共情。講故事的人本身就在故事中,而聽故事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里。社會或許冷漠、人生或許艱難,但珍惜自己擁有的,分享自己珍藏的,總會為漆黑的夜里增添一抹柔情。
《深夜食堂》中文版的改編過程中,很好地在服飾、道具、場景等方面高品質地還原了日本的風格和特點,但是在劇情和音樂方面還有一點欠缺,同時音樂劇在本土改編地過程中更多的是表現愛情、親情、友情等兒女情長,而缺少了對自我成長的思考,如圖1 所示。

圖1 中文版《深夜食堂》演出劇照 老板
音樂劇《深夜食堂》的人物眾多,每個人基本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食堂里經常碰頭的幾個食客和老板一直推心置腹暢所欲言,因為老板對所有人都像朋友一樣真誠。她們往往在三更半夜來到這里,吃來吃去點的基本都是老花樣,吃東西主要是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如圖2 所示。

圖2 中文版《深夜食堂》演出劇照 布景
在這次音樂劇的中文改編過程中,并沒有進行太多本土化的改編和調整。依舊是沿襲日本版本的人物事件和地點,服飾風格、道具布景以及舞蹈風格也是采用的地道的日系風格。整個舞臺并沒有改動什么布景,除了舞臺中央的食堂布景外還有食堂后、食堂外兩側三個位置空間。
劇中的主要人物有黑社會分子劍崎龍,外表冷酷實際上重情重義,看起來心里有一些苦澀的往事。脫衣舞娘瑪麗琳,她性感火辣、性格率真。容易陷入愛情也很容易感到厭倦,是一個追求純粹愛情的人。大齡剩女茶泡飯三姐妹,是懷揣少女心的單身三人幫,她們想擁有電影般浪漫的愛情。老光棍阿忠,對周圍人的遭遇感到好奇,也喜歡管閑事。他看了34 年的脫衣舞表演,喜歡舞女瑪麗琳。街頭歌手千島美幸,原本是個沒人氣的歌手,后來歌曲大賣后走紅。但后來身患絕癥最終去世。同性戀店員小壽壽等,他對黑社會老大阿龍一見傾心……
音樂劇中主要講述的都是城市中的邊緣人物,作者在設計人物時立足點還是以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通過他們身上發生的事來體現生活的不易和人與人之間互相溫暖的重要性。劇中幾位人物的故事都是通過劇中人物與老板聊天時,由老板的回憶穿插表現。
整部劇的劇情線較為松散。《深夜食堂》是由不同的食客身上發生的不同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線多且雜,多條故事線互相穿插、毫無重點,整體看下來個人的感覺是每條線都很細碎,時間點又很凌亂。從敘述方式上看,這部劇是將每一條故事線從頭到尾都是打散了之后,把各個片段交錯起來敘述,有的是正敘,有的是倒敘。各條劇情線雖然形式上相互穿插,但是實際上它們彼此間并無交集。這里說的“交集”并不是在某一個時間將所有人聚在一個景里,而是從劇情或者情感上讓這些故事找到共鳴,讓整部劇能找到一個支點。在沒有支點的情況下,全劇從頭到尾都帶著一種混亂感,觀眾從劇情或情感上找不到一個契機將這些故事揉合到一起,因此觀看下來會讓人有一種劇情松散的感覺。另外,作為音樂劇中敘述、展現情節的要素之一的音樂部分,《深夜食堂》的音樂相對而言還是不夠抓耳,也就是沒有所謂的高潮音樂。這部劇中的大部分曲子都比較溫和,偏向敘述性,且基本是切合主題的溫情傾向的。部分歌詞如“我為什么不能吃很多”“鰭魚子,鰭魚子,鰭魚子”“開花,開花”以及“秋刀魚,魚刺,秋刀魚,魚刺”這樣簡單的重復的設置。劇中的音樂缺少戲劇的張力及對劇情的推動力。
日本的物哀文化習慣于從生活中細小、輕微的事物中找到共鳴,但是這種方式似乎并不能引發我們的感同身受。雖然《深夜食堂》做到了在服飾、道具、場景等方面的設置高品質的還原,但是如何能在高還原度的基礎上能夠讓觀眾進一步接受,也正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筆者作為制片人,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編:
單就每一個獨立的故事而言,很多劇情其實都可以再往深里挖一挖,而不是剛剛觸到那個劇情點就草草收官,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比如小壽壽跟阿龍、倫子與父親。很多劇情其實是可以一句話交代清楚的,比如小壽壽跟他的“前任”。這個“過去式”故事其實除了引出厚蛋燒之外,對于小壽壽跟阿龍的劇情沒有任何意義。厚蛋燒是小壽壽跟前男友的回憶,而從劇情來看這份回憶的“保質期”是到前男友離開之時為止:小壽壽當時只知道對方不告而別,卻還不知道對方這么做是為了保護他。顯然,邏輯上有些說不過去。
我們可以調整一下邏輯順序:小壽壽先是在分手后知道了前男友的離開是因為對他的保護與愛,也知道了對方現在已經成家立業、整件事情已然不可逆;如今愛也已成往事,他帶著這份珍藏的愛來到了深夜食堂。厚蛋燒對他來說便是這份愛的載體,是他對愛的懷念與延續。于是他帶著這份延續在這里遇到了阿龍——這一次,厚蛋燒成了他們故事的開始。正是有了厚蛋燒的分享,他們在會相識,并且最后走到了一起。這么一來,厚蛋燒在這個故事中便成了一份愛的傳遞,而不僅僅只是對過去的不舍與哀悼。
在劇中關鍵人物——老板的形象過于弱化,既然講的是深夜食堂里的故事,那么老板作為深夜食堂的主人,他既是這些故事的旁觀者,同時又是食客們當下情景的參與者。因此,老板的作用應該在全劇中非常重要或者至少要比較明顯才對。深夜食堂,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樹洞式的存在,而更像是一個驛站,是大家的心靈停靠休憩的地方。老板雖然話不多,但他卻能用他自己的方式給人某種意義上的觸動,進而對劇情有所推動才能真正引發觀眾的共鳴。
最后,可以再增加一些關于人物面對挫折和實現自我等方面的情節。來深夜食堂的人,十有八九是為情所困;這里的所有故事,講的幾乎都是感情上的問題——或是愛情(小壽壽與阿龍、瑪麗琳與她的男友們)、或是親情(阿忠與母親、倫子與父親)、或是友情(茶泡飯三姐妹、老板與貓飯女孩)。可是有時候,人生最讓人困頓的往往不會被局限在感情。人的一生中,因為情感而產生的迷茫跟矛盾其實只占了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而已;人生中更多的矛盾與掙扎,其實是面對自我的時候——比如面對過往的訣別、面對未來的抉擇。有時候一個人對內(即對自我)的掙扎與掙脫,往往會比對外(即與外界的矛盾)的釋放更具戲劇張力。而從自我認知到自我救贖的蛻變,這種劇情的復雜性與沖擊力,其實更能直擊中國觀眾的內心。
日本的傳統美學中有一種叫做“物哀文化”的概念,大體指的就是在生活中遇到某種事物時,自然而流暢地對其表達自己的情感共鳴。在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下,人們對人生、對生活與對自我的妥協與無奈:握著的不一定有時間去留戀,失去的卻再無法去珍惜。日本人往往愿意在平凡、細碎的小事深挖其中蘊藏的深刻內涵,正是基于這一情感需求和文化背景,這也是《深夜食堂》能夠在日本大熱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更多愿意看到的是為了夢想而努力的積極勵志的故事,往往是人在面對自我,不斷突破和探索的過程中才是最為感人和讓我們動容的。這也正是中日文化的差異所在,在《深夜食堂》中文版音樂劇改編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基于中國觀眾的特點而表現,只是高度還原電影背景和人物情節,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