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鯤鵬
(保定學院外語教育與國際商務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英語語法體系的構成相對復雜與綜合,對于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科來講,構建起英語語法的基礎體系已經能夠應對大多數的英語語言與學科能力考察點。當然,對于有能力,基礎尚好的中學生嘗試并成功構建完整的英語語法體系是再好不過。但是,對于多數中學生來講,英語語法完整體系的構成存在較大難度[1]。所以,為了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較大限度的英語語法能力的提升,構建起初步的基礎英語語法體系尤為重要。英語語法基礎體系共分為:詞性、成分、從句、時態和語態幾部分,每部分對于中學階段應該掌握的學科素養以及考察能力進行分解與整合,使中學階段要求的語法知識得到盡可能精煉的綜合[2]。
例句1:I want to go to school on foot.
下面我們將對這個句子進行句子分析:
I 是名詞,在句子中是主語成分;want 是動詞,在句子中是謂語成分;to go to school 是動詞在句子中是賓語成分;on foot 是介詞(詞組),在句子中是狀語成分(方式狀語)。
詞性的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數詞、冠詞、代詞、助詞等。
我們可以清楚地進行分析,一個單獨的詞,我們分析它的詞性,當這個詞出現在句子里面,我們可以稱它為句子成分。
在這里我們提到的語法概念就是詞性和句子成分。詞性指的是單詞不在句子中,而是單獨出現的時候,我們稱它為詞性;句子成分則是指單詞在句子中具體應用的時候所作的成分,我們稱之為句子成分。詞性和句子成分這兩大概念會一直貫穿英語語法的始終,請一定要牢記。剛剛的例句只是大概地提到了幾種詞性和句子成分,其余句子成分和詞性的體現,見到時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句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名詞性從句,一種是功能性從句。名詞性從句包括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功能性從句包括定語從句和狀語從句。
現在最關注的應該是如何區分一個從句,它是名詞性從句還是功能性從句。
我們可以從這兩大從句的具體構成來分析。通過總結,將名詞性從句和功能性從句的具體運用進行了整合。接下來將要提出兩個新的語法概念。
通過整合得出,名詞性從句要看處于句子中的位置;功能性從句看在句子中所起的修飾作用。例如,當主語的位置上面沒有用名詞或者名詞詞組,而是用了一個句子來處于主語位置上,如果主語的位置上是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我們就稱這個句子為主語從句;如果賓語的位置上是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我們就稱這個句子為賓語從句;如果表語的位置上是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我們就稱這個句子為表語從句,如果同位語的位置上是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我們就稱這個句子為同位語從句。例如,當一個句子里面起修飾作用的成分沒有用一個單獨的形容詞或形容詞詞性的詞組來作定語起修飾作用,而是用了一個句子作為定語進行修飾,我們就稱代替形容詞或形容詞詞性的詞組起修飾作用的這個句子為定語從句;如果當一個句子里面起修飾作用的成分沒有用一個單獨的副詞或副詞詞性的詞組來作狀語語起修飾作用,而是用了一個句子作為狀語進行修飾,我們就稱代替副詞或副詞詞性的詞組起修飾作用的這個句子為狀語從句。
定語作用:修飾名詞或名詞詞組。
狀語作用: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句子。
形容詞為定語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定語不僅僅包括形容詞。
副詞為狀語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狀語不僅僅包括副詞。
起修飾名詞或名詞詞組作用的成分為定語成分。
起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句子的成分為狀語成分。
2.3.1 名詞性從句和功能性從句的區分
區分名詞性從句和功能性從句要從它們的性質上進行區分。即它是處于何種位置,是處于主語、賓語、表語、同位語位置上的我們就稱它為名詞性從句,具體是處于哪一個位置,代替了何種成分,我們就稱它為哪種從句。
在一個句子中起修飾作用且它做了句子成分中的定語和狀語成分,我們就稱它為相應的定語從句或者狀語從句。
總結得知,名詞性從句關鍵是位置;功能性從句關鍵是修飾。由此可以引出新的語法概念:位置性從句和修飾性從句。
2.3.2 定語從句和狀語從句的區分
要想能夠清楚地區分定語從句和狀語從句,就要從它們的基礎性詞性出發來進行分析,即定語和狀語[3]。一般來說,形容詞(組)做定語,副詞(組)做狀語。形容詞的作用是修飾名詞,表示名詞的形態等。副詞的作用是修飾形容詞,動詞,另外一個副詞或者整個句子,表示程度和狀態等。初中常見狀語有很多種:時間狀語、地點狀語、目的狀語、伴隨狀語、結果狀語等。具體區分何種狀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我們來進行分析,時態和語態所作用的詞為動詞,所作用的成分為謂語成分,二者合一即為謂語動詞,這是為了有別于非謂語動詞。
謂語動詞究竟用什么形式取決于三方面:即時態、人稱、主動或被動。
初中階段常用的時態有:一般現在時態、一般過去時態、一般將來時態、現在進行時態、現在完成時態。
考察時態有兩大基本理念:第一限定詞,第二具體情境(無限定詞情況)。
語態共分為兩種: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
其中區分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要根據主語與發生動作的關系來進行判定,是主語與發出動作之間為主謂關系則為主動語態;如果主語與發出動作之間為動賓關系則為被動語態。
將英語句子轉換成漢語翻譯模式無誤的情況下,動作的發出者為主語,動作的承受者為賓語。
例1:I clean the blackboard.
例句用正確的漢語翻譯為:我擦黑板。
主語是I,謂語動詞是clean,賓語為blackboard.所以在例1 中,我與擦黑板的擦之間的關系為主動關系,我主動擦黑板,黑板是動作的承受者,我是動作的發出者,主語與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為主謂關系[4]。
例2: The blackboard is cleaned by me.
這個句子的主語是blackboard,謂語動詞是is cleaned,狀語為by me。
將例2 用正確的漢語翻譯為:黑板被我擦。主語黑板與擦之間的關系為被動,所以這里用被動語態,此時主語和謂語為邏輯上的動賓關系。
邏輯上的動賓關系:在語態中,主謂和動賓關系的根本依據是在正確的漢語主動翻譯情況之下產生的。
例:我擦黑板。(正確漢語主動翻譯)
這句話用英語可以有兩種翻譯:(1)I clean the blackboard. (2)The blackboard is cleaned by me.
符合漢語翻譯邏輯(主動)的英語句子即為主動語態(因為漢語翻譯為正序)反之為被動語態。主動語態下的主語和謂語的關系為主謂關系,被動語態下的主語和謂語為(邏輯上的)動賓關系。
英語語法體系的構成與學習是一個相對漫長但又充滿趣味的過程,學習英語語法需要我們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全面提升,從而達到相互促進,融會貫通[5]。在中學階段,英語語法體系的構成對于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起著支柱性的作用。所以,英語語法的基本體系應及早構建,以備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科能力考查之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