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武志軍
這些農耕遺產背后蘊含著的是,對古老農業用心守護的決心,一種更具效率的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

青田稻魚米
日前,農業農村部認定天津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等27 個農業系統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五千多年游牧和農耕歷史中衍生出燦爛的農業文明,這些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農業文化遺產,對當地的百姓生計、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小站稻是享譽國內外的天津農業瑰寶。據了解,小站稻種植始于宋遼時期,成名于清朝末期,其具有顆粒均勻、如水似玉、食味優異特點,曾有20 多個省市引種小站稻。前些年,因水資源短缺,天津小站稻種植面積大幅銳減,導致小站稻品牌效應一度嚴重弱化,
為重振小站稻“金字招牌”,服務人民大眾對優質高端大米需求,帶動農民增收,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2018-2022 年)》,強調以專業精神破解制約小站稻產業發展的瓶頸,構建小站稻品種標準,提高小站稻品種的準入門檻,打造標準化種植全流程,培育小站稻高端品牌。
當地從“品質、品牌、產業”等方面共同發力,采取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動小站稻產業快速發展。在打造綠色生產基地方面,天津專門成立“天津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多家科研推廣部門,制定并發布了6 個天津小站稻地方標準,建立4 個高標準小站稻種植核心示范片,推動小站稻生產向綠色、高質方向發展。
為打造品牌,天津成功舉辦天津小站稻推介會、小站稻振興峰會、小站稻高端論壇、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并在全國農產品交易會上舉辦了專題推介活動,不斷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深入挖掘小站稻的休閑觀光功能和文化體驗功能,為稻農和水稻企業帶來更大收益。

小站稻作展覽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香菇產業為例,2014 年“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國第一個食用菌方面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近年來,浙江省慶元縣致力于從香菇原產地向全球食用菌采購交易中心和全國香菇集散中心發展,實現了食用菌“大縣”向食用菌“強縣”轉變。
慶元縣作為香菇開史的地方,從1992 年至今在每年農歷七月十六至十九日都會舉行香菇始祖吳三公朝圣大典。吳三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人。據傳,吳三公開創了香菇人工栽培先河,并將這套技術傳授給村民。從此,當地百姓獲得大量物質財富,食不果腹的日子終于成為過去,吳三公后來也被菇民尊為“菇神”,2013 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追奉為“香菇始祖”。
800 多年來,香菇成為慶元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傳統特色產業,創造出“香菇經濟”,形成“研、產、加、銷并舉,一、二、三產業統籌”的多層級產業鏈。
依托獨特的香菇文化積淀,慶元以“文化+旅游+”為抓手,制定以香菇為主線的農旅結合線路,積極開發菌菇養生產品,推進食用菌美食產品建設,加大研發菌菇酵素養生產品及保健產品,定制旅游+養生的康養個性化旅游路線,深化實現一二三產融合,帶動香菇產業集群發展、轉型發展,占領菇業發展的制高點。
一尾尾田魚在水中歡快地游泳,水稻則為魚群提供庇蔭,這是浙江省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有趣和諧的一幕。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批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已經擁有1300 余年的歷史。水稻為魚類提供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等功能,兩個不同的物種,通過原始協作、自我完善和平衡,互為依存,形成科學的生態系統。此外,當地農田土壤肥沃,土地肥力高,基本不撒農藥、不施化肥,使用山泉水澆灌水稻,生產出的稻米具有天然綠色無公害的特點。
為打造稻魚米品牌,在政府的牽頭下,青田縣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集中打造產業平臺,依托平臺化戰略,根據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的“五統一”模式,在中國田魚村、小舟山梯田、萬阜鄉等地,共打造了總面積達3000 余畝的稻魚米生產基地,該公司通過實施“稻魚共生”標準化生產,將青田稻魚米的品牌做大做實。
2018 年5 月,青田稻魚米還與阿里巴巴“聯姻”,正式入駐杭州市盒馬鮮生門店。
多年來,青田牢牢攥緊“稻魚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這一筆從千年前農耕文明時代傳承下來的農業文化遺產與寶貴財富。一方面,青田縣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另一方面,“稻田共生”系統正走出浙江、走出中國,名揚海內外。據有關資料顯示,稻田養魚模式已經推廣到東南亞、南亞、歐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像天津小站稻、青田稻魚米、慶元香菇這樣實現綠色發展的農業文化遺產案例還有很多,他們背后蘊含著的是,對古老農業用心守護的決心,一種更具效率的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以及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