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夏振洋
(1.巫溪縣思源實驗學校 重慶 405800;2.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3.彭水縣教師進修學校 重慶 409600)
因為疫情,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研背景下,化學教學的困境突顯:1.學生家庭硬件不足,網絡基礎設施配置不夠完善,網絡信號時斷時續,WIFI和手機流量高附加值。2.教師網絡教學的管理弊端比比皆是。3.學生自身知識基礎存在不少問題,化學生產工藝知識了解不足,自身實驗模具偏少。4.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不足等。教師采用不同工具進行網絡上課,騰訊會議、CCTalk、釘釘、QQ直播,甚至選用抖音、陌陌等平臺教學。借助網絡資源的優勢,創設互聯網+教育模態,彌補疫情期間的學校教育。筆者通過訪談的形式就8位初中教師網課及復學返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作如下分析和探討。
A老師在疫情期間采用自主學習模式教學。在分層教學指導思想下,自主預習學習,后疫情復課前預習尤為重要,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知道這節課的重點和大概思路,更甚者依靠預習就能完成這節課的學習,老師的新課對他來說就是查漏補缺和完善與鞏固知識的過程。
后疫情下,B老師總結網課教學實踐中組建學習生態小組,把網上課堂交給學生——“不給重點,不給目標,不給方法”的不足,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之后總結出這節課的重點,學習方法和他們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對他們的目標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和提升。但實現這種方法的前提是要保證學生在小組建設成熟的情況下,且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達到一定默契的高度,加上小組長或老師在前期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使學習小組形成合力。
C老師指導學生在網上課前按導學案預習學習,經網課上集中講解導學案中暴露的問題,并在教師指導下連麥,家長陪同下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偨Y后在疫情下的課堂中通過展示小組成果;交流解答方法;其他同學質疑對抗;老師適度引導點撥。通過喚醒學生的探討知識,研究獲取知識的過程。
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的實驗尤為關注,但疫情期間,D教師只能建議學生采用家庭小實驗或應用虛擬實驗室進行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做簡單的家庭小實驗來探究知識,如用玻璃杯罩住高矮不同的燃燒著的蠟燭,通過高蠟燭先熄滅來推導火災時的逃生方法。通過與生活常識聯系緊密的生活小實驗激趣。如“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涉及生石灰與水的反應,這里的學習可讓學生用干燥劑或懶人火鍋做家庭實驗,上課分享結論?!八崤c堿”這節內容需探究洗發水和護發劑的酸堿性,還可以讓學生探究各種清潔劑的酸堿性。這樣學生既探究了溶液的酸堿性,也學會了pH試紙(或pH計)的使用,并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試驗創新。疫情后將學生創新實驗作品帶入課堂交流展示。
因疫情期間,封城封區,師生在家抗疫。E老師開展項目式課堂:制作生活化實驗教具:如分子結構的教學中,可用分子模型,也可用磁扣代替,甚至學生可用卡紙剪貼出分子模型。實驗器材代替品,紙杯代替燒杯,塑料瓶代替集氣瓶,一次性飯盒代替水槽,注射器代替量筒和分液漏斗,筷子代替玻璃棒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完成有趣的家庭實驗,學生會覺得化學實驗是觸手可及,自己獨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增強了化學實驗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后疫情下,這些成果將不斷豐富教學的真實情景。
因網課期間正值學生化學復習階段,習題講評、復習課必不可少。對化學試題的命制有著新要求。真實情境的融入能使試卷更素養化,也是考題命制的方向,相應的變化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不適。學者張秀球[1]就同一試題進行改編,采用全文字,文字+表格,文字+坐標圖三種方式呈現(見表1)。

表1 不同呈現方式在試題評價中的效能
解讀表格可知,學生在變化的情境中(內容及呈現方式)敗下陣來,而不變的知識與方法是永恒的。在疫情節點,處理復習課仍要以中考大綱為綱,教材為本,培養學生的化學關鍵能力,分析問題痛點、盲點、篩選出關鍵信息點,找清問題的指向,喚醒已有知識的關聯與匹配,并輔以解題思維及方法的講解訓練,對獲取應試教育的成績有一定的貢獻。
較真實情境問題早出現的熱點問題如工藝流程圖、推斷題大都是假問題,這類問題缺乏真實情境,機械識記、機械填空,對提高學生對思維能力方面的貢獻較小,但對命制試卷來說,此類題目是保持試卷穩定性、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題目。
教師在疫情行課及返校后紙筆考評效能分析,并反思舉措的科學性。

表2 網課效能自評分析表
通過表2效能比分析能基本說明:網課存在監管和互動不足等弊端,但對于正常行課有補充、彌補作用,再次證明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比較,突顯學校教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力較大。
疫情期間的課堂教學是多樣的,網上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教師因地制宜選用網課形式,可以短暫替代疫情期間的學校教育,數據顯示,教師在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明顯。采用合適的教學途徑,仍然能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教師因勢利導,不斷強化疫情期間的成果,將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期待對教師同行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