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芬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089)
中國第一批職業圖書館員誕生于民國時期,20 世紀20 年代圖書館學人的群體特征為清一色留美[1]。1914 年,文華公書林創辦人韋棣華女士推薦沈祖榮先生就讀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學校,首開中國圖書館人留美之先河。此后,圖書館學人留美之風日盛、人數愈眾。據梅貽琦、陳其?!吨袊倌陙砹魧W學生調查錄》載,1854 年至1953 年,中國留美學生所習科目中,圖書館學科為75 人,在34 門留學科目中,留學人數名列第22 位[2]。作為民國時期新興的一門小學科,圖書館學留學海外的人數并不算少。
有學者將民國時期的圖書館學人分為留美的一代和“文華的一代”[3]。從人數和影響來看,文華畢業生在留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群體中的確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而本文所論及圖書館學人,不僅包含了在美學習圖書館學的留學生,亦包括這一時期在美從事圖書館采購、編目等實際工作者。鑒于赴美動機、途徑和經歷的不同,筆者以1924年武昌文華大學圖書館學科本土培養的圖書館學人裘開明赴美為分界,將民國時期赴美的圖書館學人也劃分為兩代,其中1924 年前為赴美的第一代圖書館學人,1924—1949年期間赴美者為第二代。赴美的第一代圖書館學人多出生于19 世紀末,在國內未接受過系統的圖書館學培訓,基于國內圖書館事業的需要,在20—30 歲的年紀被推薦或派遣赴美。第二代學人多出生于20 世紀初,不少在國內已接受過專門的圖書館學培訓,并在國內圖書館任職,且多與第一代學人有師承關系。筆者探究民國兩代圖書館學人的赴美經歷,有助于厘清中國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教育的淵源和生發環境,并對當代圖書館開展國際交流和留學教育提供啟示。
第二代圖書館學人的赴美之路與國內圖書館事業、教育留學政策,以及美國早期漢學研究和漢籍收藏的發展息息相關。相較于第一代圖書館學人多由外籍館長推薦或者國內大學或機構派遣資助赴美,第二代圖書館學人赴美的條件更為成熟、動機更為強烈、赴美的途徑也更加多元化。
美國國內最早開始收藏中文書籍的是1800 年成立的國會圖書館。1928 年,國會圖書館正式設立“中文部”(1931年改稱“中文及日文部”,1932 年改稱“東方部”),由在中國傳教多年、與中國學界聯絡廣泛的恒慕義(Hummel,Arthur William)擔任中文部主任。在任的27 年間,恒慕義邀請了多位中國學者到國會圖書館短期工作或訪問,如方志學家朱士嘉、歷史學家馮家升、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先驅袁同禮、圖書館學家王重民、文獻學家鄧嗣禹等。
20 世紀30 年代以來,美國各大學相繼成立了東方語言系,大學及研究機構中文文獻數量不斷增長。哈佛漢和文庫(哈佛燕京圖書館前身)、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中文部、芝加哥大學東亞館、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圖書館等等紛紛建立,由此產生了對漢籍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1927 年,哈佛學院圖書館館長柯立芝(Archibald Cary Coolidge)教授(1910—1928 年擔任哈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聘請原廈門大學圖書館館長、文華大學圖書科首屆畢業生裘開明先生擔任哈佛大學漢和文庫主管。但這一時期在美的圖書館員中精通英文、且具有圖書館管理技能和經驗的人才并不多見?;谶@樣的現實,哈佛燕京圖書館與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中文館與國立北平圖書館建立了交換館員項目,以解決漢籍管理人才匱乏的問題。
20 世紀20 年代以來,美國圖書館學教育逐漸規范化。1923 年,紐約公共圖書館經營部主任威廉姆森發布《圖書館員之訓練》(Training in Library Service)調查報告,提出了推動圖書館學校合并入大學,并提高學生錄取標準的建議。1924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圖書館教育委員會”成立,并出臺了美國圖書館學校的認證標準,美國圖書館學教育開始逐步規范。早期由公共圖書館主辦的圖書館學教育漸為大學開設的圖書館專業和圖書館學院所取代。1926 年3 月,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安德森(Edwin H. Anderson)建議將該館所辦的圖書館學校遷入哥倫比亞大學,同年4 月,紐約州立大學亦向哥倫比亞大學移交了紐約州立圖書館學校,兩所學校合并后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School of Library Service)。為促成兩校合并,卡耐基公司制定了連續十年、每年資助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25 000 美金的計劃[4]。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成為現代圖書館學教育的基地和典范,1927—1949 年間共培養圖書館學專門人才近4 000 人,畢業生遍布全美甚至全世界[5]。
民國時期,隨著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的發展,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數量不斷增加,對訓練有素的圖書館員的需求缺口很大,尤其是圖書館高級管理人員和專門人才。1927 年12 月中華民國大學院公布的《圖書館條例》規定,圖書館館長須由“在國內外圖書館??飘厴I者”“對于圖書館事務有相當學識及經驗者”擔任[6]。但當時能勝任以上資格的專門人才顯然不多。我國第一批圖書館學人才多由教會大學外籍館長采用“學徒制”的方式進行培訓,由中國人擔任外籍館長助手,在外籍圖書館學家的指導下學習和實踐圖書分類、編目等業務。如文華公書林創辦之初韋棣華(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之于沈祖榮、胡慶生;金陵大學圖書館館長克乃文(H. C. Clemons)之于洪有豐、李小緣、劉國鈞;上海圣約翰大學圖書館館長海施(Florence C. Hays)對徐燮元、黃維廉的培養等。就民國早期圖書館學高等教育而言,僅有克乃文在金陵大學短暫開設過的圖書館學課程及韋棣華創辦的文華大學圖書科[該校先后更名為“華中大學圖書科”、(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茖W校,后文統一以“文華圖?!敝复?。金陵大學的圖書館學教育維持不久即中輟,文華圖專亦受限于師資和經費,辦學規模和層次難以拓展。通過派遣留學,一定程度上可解決人才缺乏和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數量共71 人,詳情見表1。從赴美背景和條件來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海外留學已成為潮流,學成歸國的第一代圖書館人,為第二代圖書館學人赴美產生了引領作用。從赴美人員和目的機構來看,以在國內受過系統圖書館學培訓或有圖書館實際從業經驗的教會大學畢業生為主,其在美學習和工作的機構集中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國會圖書館。
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中,有30 余人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圖書館學專業教育,40 余人為文華畢業生。美國的圖書館學院非常重視申請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如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規定申請入學者須滿足以下標準:①具有經過認證的大學畢業文憑;②完成經認證的圖書館學校一年的圖書館學課程;③具備至少一年正規圖書館的從業經驗。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多在金陵大學、圣約翰大學、燕京大學等國內教會大學完成高等教育。這些教會大學均在美國本土注冊,不少課程采用英語教學,畢業學位亦由美國大學董事會授權,因此其學分能夠得到
美國承認。以文華圖專為例,由于創辦人韋棣華女士及其助手沈祖榮、胡慶生本身的美式圖書館學教育和從業背景,該校在課程設置、教材使用上均借鑒美國,亦曾聘請美籍圖書館員擔任教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認為“很少有其他中國大學像文華圖專那樣重視英語的訓練”。此外,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多在國內圖書館界擔任館長或主任等重要職位,這樣的職業背景也符合美國圖書館學校的入學標準。

表1 民國時期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名錄

20 張葆箴 文華圖專 1931 1934 丹佛大學圖書館學院碩士,曾任職于國會圖書館21 徐亮 文華圖專 1931 1934 丹佛大學圖書館學院碩士,曾任職于國會圖書館22 黃維廉 上海圣約翰大學 1919 1935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1935—1937 年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先后獲圖書館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23 徐家麟 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 1926 1935 1935 年9 月應邀赴哈佛燕京圖書館,擔任了三年技術助理和代理館長后于1939 年7 月1 日辭職,1939 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24 陳晉賢 金陵大學 1926 1935 1937—1938 年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學院,1938 年6 月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學學士學位,1949—1951 年就職于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1951 年后任職于加州伯克利大學東亞圖書館25 曹祖彬 金陵大學 1927 1935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1936 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前往哈佛學院圖書館實習26 陳東原 北京大學 1929 1935 1930 年始任安徽省立圖書館館長,1935 年8 月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育學院,次年2 月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1937 年1 月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27 趙廷范 北京財商學校 1920 1935 1935 至1936 年由北平協和醫學院派往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學習一年,同時在紐約醫學院圖書館實習28 曾憲三 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 1925 1936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1936—1937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就讀,獲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目為Chinese Catalog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h’ing Dynasty,1644—1900,1939 年7 月進入哈佛燕京圖書館擔任中文和西文書技術助理,1944 年服務于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29 曾憲文 文華圖專 1930 1937 1937—1938 年獲密歇根大學Levi I.Barbour 獎學金,曾服務于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哈佛燕京圖書館漢和文庫30 鄧光祿 文華圖專 1933 1937畢業于美國Pasadena College Academy, Bible Institute of Los Angeles,曾修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學研究院畢業31 朱士嘉 燕京大學 1928 1939 1939 年受邀至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1943 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獲博士學位,1946 年到美國國家檔案館學習檔案管理法,為期半年32 王重民 北平師范大學 1928 1939 1939 年受美國國會圖書館遠東部主任恒慕義之邀前往鑒定善本書并撰寫提要33 耿靖民 文華圖專 1930 1939 1939 年由裘開明推薦赴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館工作34 劉修業 燕京大學 1931 1939 與王重民先生同赴美國著錄善本書35 于震寰 文華圖專 1933 1939 1939 年由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裘開明邀請赴美協助日文書編目工作,1946 年回國,1948年后又返哈佛燕京圖書館任副館長36 陳鴻舜 燕京大學 1929 1941 1929—1941 年任職于燕京大學圖書館,1941—1942 年服務于哈佛燕京漢和文庫,1942—1943 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37 王恩保 北平輔仁大學 1935 1943 1937 年赴美,曾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臨時工作,1943 年獲雪城大學圖書館學學士,1943—1947 年服務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1947 年后到國會圖書館工作38 蔣元枚 文華圖專 1936 1944 1944 年由中央圖書館派往美國留學并在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實習39 鄧衍林 文華圖專 1931 1946 1946 年任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書技術助理,同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40 童世綱 文華圖專 1933 1946 1946 年8 月任哈佛燕京漢和文庫中文書技術助理,后服務于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41 徐家璧 文華圖專 1930 1947 1947—1949 年于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服務學院半工半讀,獲碩士學位42 錢存訓 金陵大學 1932 1947 1947 年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交換館員,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博士43 吳元清 文華圖專 1933 1947 1947—1948 年獲西蒙斯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后服務于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44 胡延鈞 文華圖專 1936 1947 1947 年赴美國科羅瓦多州立教育學院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并修讀圖書館學課程,1948 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圖書館任兼職中文編目員45 顧家杰 文華圖專 1936 1947 先后在美國丹佛大學圖書館學系、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學習,并在耶魯大學圖書館實習

[注:1.以上文華大學圖書科、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和文華圖專的歷史變遷為:1920 年3 月,武昌文華大學圖書科成立;1925 年,隨校更名為華中大學(前文華大學)文華圖書科;1929 年,再次改名(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茖W校,簡稱“文華圖?!?。2.空格處表示信息待查考。]
民國時期,公派留學經費主要來自于庚子賠款,圖書館學科卻長期無緣庚子賠款資助。文華圖專教務長徐家麟曾撰文抨擊:“英美兩國庚款歸還以后,派遣留學歐美者,聯(連)將十屆,但試察其學門,則什九均為理工,而文法學門,則僅巨其什一……所招考者,多為經濟學、教育學、外國文學、史學及法律等科,而圖書館學未曾一次列入?!盵7]為此,他建議于庚子賠款留學名額內,專設韋棣華女士圖書館學紀念獎學金。實際上,在此之前,圖書館學人已多次爭取過官費留學機會,如在1923 年8 月19 日至24 日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二次年會上,圖書館教育組馮陳祖怡、陸秀提出了“請各省教育廳增設留學圖書館學額培植師資”的議案。1936 年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三次年會通過了北平圖書館協會提出的“呈請教育部在每屆英庚款及清華留美公費生名額內,列入圖書館學一科俾資深造”的議決案[8]。
在圖書館界人士的努力下,1943 年,教育部《第一屆國外自費留學生考試章程》中第一次增設了“圖書館學”門。1946 年第二屆留學考試,自費留學考試與公費考試同時舉行,圖書館學仍列應考學門,專門科目考編目和分類兩種。當年報考圖書館學門公費留學者人數眾多,雖然只有2 名公費指標,但仍有15 人達到了公費留學考試成績合格標準。教育部規定,參加公費考試落選,成績合乎自費取錄標準(外國語25 分,總成績35 分),可以以自費方式出國深造。這15 人為王溶、何兆武、程時學、胡紹聲、羅秀貞、陳龍章、于泓淇、倪以還、沈寶環、萬心惠、劉幼峯、錢卓升、丁濬、金華光、孫云疇等[9]。當年自費留學考試錄取孫云疇一人,公費生錄取張銓念、顧家杰兩人。
民國時期特定的社會環境和重“實科”的留學政策,使得圖書館學人很難獲得政府公費資助赴美留學。第二代圖書館學人赴美更多借助圖書館界內生的力量,通過早期圖書館事業與美國的內在聯系,積極尋求國際圖書館界的支持與合作機會。除了早期任職于教會大學的外籍圖書館學家的推薦,留美歸國有影響力的第一代圖書館學人亦為本土人才赴美積極聯絡與活動,如文華圖專校長沈祖榮和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幾乎成為文華圖專學子赴美的主要推薦人。1930年,袁同禮先生設立與國外圖書館的交換館員項目,使得北平圖書館大批館員有機會赴美學習或工作。如該館與哥倫比亞大學簽訂協議,由前者派員一名到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研究院肄業并兼管該校中文圖書,為期2 年。如果成績能令哥倫比亞大學滿意,每2 年更換一人。文華畢業生嚴文郁是第一個被派出去的,此后還有汪長炳、岳良木、李芳馥、曾憲文、錢存訓等[10]。此外,文華首屆畢業生裘開明先生多年執掌哈佛燕京圖書館,也為大批后來者赴美研修奠定了基礎,如葛受元、田洪都、馮漢驥、陸秀、房兆楹、黃星輝、徐家麟、曾憲三、曾憲文、于震寰、蔣元枚、鄧衍林、童世綱等近20 名文華畢業生先后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從事編目工作。
其次,美國國內支持圖書館事業的慈善機構如卡耐基和平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為部分圖書館學人提供了留學經費支持。1930 年,卡耐基和平基金會資助了譚卓垣、吳光清二人。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先后資助了北平圖書館員汪長炳、李芳馥、曹祖彬、曾憲三,上海圣約翰大學圖書館館長黃維廉以及文華圖專教務長徐家麟。另有少數圖書館學人爭取到美國高校為中國學生所設的獎學金。如1937年,文華畢業生曾憲文女士獲得密歇根大學專為東方女生而設的巴伯獎學金(Levi I.Barbour Fellowship)。1947 年,文華畢業生、原山東醫科大學圖書館館長胡延鈞獲美國科羅瓦多州立教育學院研究院校董特設的一項專供中國學生使用的助學金留美[11]。
教會大學基于發展的需要也派遣了數名圖書館學人赴美。如1939 年金陵神學院從獲贈的溫德爾·司溫普(Wendel-Swope)遺產收入中派遣數名教員去美深造,其中包括時任該校圖書館助理主任的陳晉賢[12]。1945 年6 月,基督新教在華設立的13 所教會大學在紐約成立了聯合托事部(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in China),籌劃戰后的復員和重建校舍等工作[13]。1947 年底,美國圖書館專家沙本生博士(Dr. Charles B. Shaw,Swarthmore 學院圖書館的館長)作為中國教會大學在美聯合托事部圖書的代表來華調查各地教會大學圖書館戰后復員情況,其后來建議托事部要重視對中國圖書館館員之訓練與深造。1948 年,胡紹聲、鄧光祿、黃維廉、喻友信、金云銘等6 人能赴美深造,多得力于沙氏的推薦[14]。
第二代圖書館學人普遍獲得圖書館學位,均有在美管理漢籍的經歷。除少數獲得獎學金和慈善資助者外,大多數圖書館學人的留學經費為自籌,不得不以工讀的形式來減輕經濟壓力。哈佛燕京漢和文庫、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中文部、國會圖書館東方部等各高校的亞洲文獻收藏機構幾乎成為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家工讀實踐的基地。如1930 年9 月15 日起,文華圖專畢業生嚴文郁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圖書館學的同時在該校中文圖書館工作兩年,由哥倫比亞大學中文系基金每月撥付100 美金的薪水保障其基本生活。1948 年,“為了要繼續得到點圖書館工作的實踐經驗”,就讀于美國科羅瓦多州立教育學院的胡延鈞在科羅瓦多州立大學圖書館找到工作機會,在該館工作半日,另在該校教育研究院選修兩門課程[11]。
第二代留美的圖書館學人中獲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者居多,還有7 人選擇攻讀圖書館學博士學位。這些學人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或立足于彼時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現實問題,或致力于海外中國文獻目錄的編纂和揭示。如1925 年6月,裘開明向紐約公共圖書館學校提交其編纂的《中國貿易與財政書目》(The Trade and Finance of China, A Bibliography),收錄了來自紐約公共圖書館和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有關該主題的古今圖書資料共37 頁。1948 年徐家璧申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的論文題目即是調查中國國家層面關于公共圖書館立法的情況,以促進中國公共圖書館立法的發展。1948 年顧家杰的碩士論文題目為《面向中國留學生的當代美國戲劇書目精選及評注》(A Selective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for Chinese Students)。據袁同禮先生編纂的《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1905—1960)》,民國時期在美獲得圖書館學博士學位者共有4 人,表2 列出了他們的畢業學校、時間和博士論文情況。此外,另有兩名圖書館學人于民國時期赴美,在50 年代初獲得圖書館學博士學位,一為沈祖榮先生之子沈寶環,于1953 年獲得丹佛大學圖書館學博士,其博士論文題目為《文華圖專課程設置謅議》(A Suggested Curriculum for Boone Library School);二為原北平圖書館館員錢存訓,同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The Pre-printingRecords of China: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tions and Books)。

表2 民國時期在美獲得圖書館學博士學位者
在美期間,第二代圖書館學人多次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圖書館界活動,介紹中國圖書館事業近況,促進了中外圖書館界的交流。1926 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五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大西洋城和費城舉行,共有19 國代表51 人應邀參加會議,其中中國代表就有5人,當時在美的裘開明和桂質柏分別代表中華圖書館協會和濟南大學圖書館參加會議。他們合撰的《中國之圖書館》(Libraries in China)發表于1926年的《美國圖書館協會會刊》(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ulletin)上。1933 年10 月,時任哈佛大學圖書館漢和文庫館長的裘開明代表中國參加了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圖書館委員會會議(International library committee)。他將所撰的《中國之國立圖書館》一文抽印分贈與會代表,提交文華圖專出版的《世界之民眾圖書館》中關于中國的一章,并特別編纂了《中國圖書館情形報告》及《中國圖書館與出版之統計》兩篇文章。1935 年5 月,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 會議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中華圖書館協會請在美的汪長炳為出席代表,汪在大會上報告了中華圖書館協會的工作,并正式邀請該聯盟之國際圖書館委員會下次在我國舉行。
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歸國后,有的擔任國內各圖書館管理者,身體力行地推進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如桂質柏、梁思莊、李芳馥、顧家杰等;有的則參與創辦圖書館學教育,相關著述和人才培養成果豐碩,如汪長炳、徐家麟、岳良木等創辦了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館博物館學系,王重民、陳鴻舜等先生創建和發展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等。面對民國中后期戰亂頻仍的社會環境,他們還積極利用海外的關系尋求國外圖書館界的同情和支持,竭力延續本土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教育。
部分圖書館學人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歸國,繼而執掌北美各東亞圖書館,為美國國內漢籍的收藏和管理,尤其是漢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余英時曾指出,主持各大圖書館東亞部門的華裔學人為美國的漢學研究提供了完善的支援系統,這一支援系統并不限于圖書的收集、分類、整理等等,還包括他們所提供的關于目錄學、版本學以及一般文史方面的知識[15]。赴美的第二代圖書館學人中,裘開明先生主持編制的《哈佛燕京中文圖書分類法》,被譽為“美國東亞圖書管理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在西方各東亞圖書館中廣泛使用。他在哈佛大學講授“中國目錄學”(Chinese bibliography)和“中文參考書”(Chinese reference works)兩門課程,介紹漢籍研究工具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哈佛漢學研究的發展。房兆楹夫婦協助恒慕義編纂的《清代名人傳記》《明代人名錄》等,則成為美國漢學界開展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民國時期的圖書館學留學教育以人物活動為主線可以分為“自發”和“自覺”兩個階段。“自發”階段即1924年前,一些未曾接受過圖書館學專業培訓的人員由于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被推薦、被派遣留學;“自覺”階段即1924 年以后,經由本土培養的圖書館學人主動尋求出國深造的機會,不僅多次通過各項提案爭取政府的支持,并積極聯系國外基金會和可能提供留學資助的機構。第二批圖書館學人的留美之路是在世界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教育走向新的階段、漢籍傳播和研究日漸國際化的背景下自發地開辟出來的。兩代學人取法美國的實踐,推動了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也奠定了美國各大東亞圖書館的基礎以及華人圖書館員群體在美國圖書館學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