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明
合唱與指揮是音樂專業的主干課之一,在音樂本科專業課程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開設2-3 個學期。課程講授內容主要包括合唱和指揮兩部分,其前續課程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等。近年來,群眾合唱活動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合唱與指揮在各大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發展迅速,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在大學生群體和普通群眾中也具有廣泛的基礎,這些都是我國合唱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
合唱與指揮是一門綜合化的課程,是合唱和指揮的結合。通過實現構建“藝術實踐能力”為本的綜合課程,課程在內容組織、結構、藝術實踐安排上都做了較大的改革和嘗試。如J 高校在2020 版音樂學專業培養方案上增加團體音樂實踐和專業技能實踐兩門配套課程,實現課程群的聯動和互動;并加大了課內藝術實踐的頻次,與舞臺實踐進行配套形成系列的合唱和重唱教學音樂會;與校外藝術實踐基地配套,實現校內校外合唱藝術實踐的遞進式實踐,主要是依據學生學生的水平高低,先開展校內合唱藝術實踐,再進行校外合唱藝術實踐。下面以J高校音樂專業為例從七方面介紹合唱與指揮課程方面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經驗。
課程改革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想。“以學生為中心”的主要特點包括:“學”重于“教”;教師的作用是評估、判斷、建議和指導而不僅僅是信息與知識的傳遞;形成“自組織”和互動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經驗和技能;課程的靈活性與個性化。
課程改革還應積極探索教學活動的多樣化和考核方式的多樣化,考核形式包括合唱與指揮能力測試(如音樂會考核,期中和期末測試)、作品指揮設計、綜合性作業、校外合唱指揮實踐等。同時,應用性教學更應突出理論聯系實際,考核標準可以是合唱指揮實踐中的技術和規范,而不是進行過多的知識性考核。
1.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主要采取課堂講授、學生參與、課后實踐和相應的合唱作品視聽為主,根據音樂特點和藝術形象特點利用多種感官進行感知教學。通過生動活潑,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合唱學、指揮學等理論知識的鞏固;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和課后實踐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培養了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使得學生能較好地將所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合唱指揮實踐中。
2.在教學內容上,應遵循合唱與指揮課程逐級漸進的教學規律,在抓本課程主要知識點和脈絡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合唱聲音的認識、作品的指揮設計等實踐環節的教學。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合唱指揮學習中的基本知識點,而且也相應提高了學生的合唱鑒賞能力。同時,要求學生了解合唱的發展趨勢,把握合唱發展的前沿,并兼顧音樂的傳媒性,以構建適合于合唱指揮專業特點的課程內容體系,使學生在縱向學習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發展,做到縱橫結合。
課堂內容主要以講授基本的合唱學知識和指揮學知識為主,同時布置相應合唱作品讓同學們課堂回課讓他們在感知中感受合唱的魅力;并安排相關合唱作品進行欣賞教學、布置相關聽賞作業,使學生在良好的音樂氛圍下,更好地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掌握基本合唱知識,具備基本的指揮能力和合唱編排能力。
3.在教學手段上,采用課堂教學和課后觀摩教學相結合形式,并靈活、適當地利用多媒體等其他形式,極大第豐富了教學形式,使得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形象直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4.在考試環節上,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進行命題。經過4年的不斷積累,基本完成考試試題庫建設,每次考試出題的質量得到保證。
5.在教學水平上,課程組成員對課程大綱有深刻的認識,在教學工作中做到耐心指導,悉心傳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對學生的疑問逐一進行解決。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三階段的合唱教學和藝術實踐,我們提出高校合唱指揮的教學目標應突出歌唱主體(合唱隊員)的核心位置,落實到“以唱為中心”和“以學為核心”的教學實踐。基于歌唱主體的合唱指揮教學改革與實踐應側重合唱指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和合唱指揮實踐的改革研究,突出合唱的歌唱藝術性。
落實“以唱為中心”的合唱指揮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有四:其一是“歌唱主體”與合唱指揮教學實踐的關系;其二是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最終目的;其三是基于歌唱主體(合唱隊員)的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和合唱指揮實踐的改革內容;其四是合唱與指揮的教學目標應怎樣突出歌唱主體的中心位置。
J高校的合唱指揮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建立“以唱為中心”的高校音樂專業合唱指揮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第二,形成基于歌唱主體(合唱隊員)的高校合唱指揮教學評價和實踐改革,從而提升合唱指揮實踐水平。第三,通過“以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突出合唱實踐,強調歌唱性,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合唱與指揮是普通本科高校音樂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合唱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合唱指揮技能,初步具備在初等和中等學校、群眾文藝團體從事合唱與指揮教學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較強藝術實踐能力的應用性合唱指揮人才。
J高校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其定位是建設高水平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以“OBE”理念統領教學工作,合唱與指揮首先必須強調課程評價的結果導向和課程內容的應用性背景。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大綱修訂,必須以結果為導向,突出實踐性特點,教學大綱應是行業專家與教育專家通力合作的產物,是符合J 高校音樂專業的生源特點,并在長期合唱與指揮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產物。二是把握“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特點。“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已成為應用性辦學的共識。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應用能力。技術能力指從事合唱指揮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它是勞動者勝任專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應用能力是指學生在從事合唱與指揮實踐活動時,對合唱與指揮知識和技能的輸出能力,協調能力。兩種能力的主要目的在于彌補學校合唱指揮教學與實際排練和應用的斷層。
為了保證合唱與指揮的課程優勢,在師資培養方面校、院為教師開辟了多種途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著力課程建設,培養青年教師,其主要措施有:
1.成立專門的合唱與指揮課程組。成立以教授為帶頭人的合唱與指揮課程組,主要負責課程建設規劃與實施,其職責包括:(1)制定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計劃;(2)建設合唱曲目庫和試題庫;(3)制訂青年教師培養計劃;(4)安排教師外出交流、培訓;(5)定期對課程建設的情況進行評價。
2.建立相互聽課制度和不定時檢查制度。課程組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師聽指導教師的課,另一方面還要求青年教師相互之間聽課,指導教師定期聽青年教師講課,并進行講評、交流和指導。
3.支持青年教師進修,提高業務水平。派出青年教師參加各種音樂實踐交流活動和教學研討會,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中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迅速提高。并利用課程建設的機會鼓勵青年教師承擔各級各類教學研究課題。課程組中的青年教師都承擔了不同的教改項目,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出外繼續深造。
1.將合唱課與指揮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了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體現了合唱藝術和指揮藝術的實用性,統一性。合唱與指揮是一門具有應用特點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是發展變化較快的技術課程,因此必須著重強調合唱藝術實踐工作。
2.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以合唱功能教室、沙龍舞臺為主課堂實施教學,使講課、示范、教學實踐音樂會,合唱音樂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因材施教,讓學生真正做到多聽、多看、多想、多練的“四多”學習方式。
4.采用多種考核方式,評價學生的課程成績,主要包括平時作業、課堂實踐、校內外藝術實踐、期中、期末考試等,提高實踐考核的比例,學生成績合格率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穩步提高。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條件已得到大大改善:
1.授課內容及標準明確,課程大綱規定了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學時安排、考核項目及所占比例(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50%)等。
2.教學設施齊全,課程教學設備齊全,主要包括多功能階梯合唱教室、調音臺和音響、多媒體、合唱臺階、舞臺聲學罩等,教學設備先進。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大大增加,推動了課程改革與建設的進程。
3.教學資料豐富,主要有針對本課程編寫的《合唱與指揮》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和藝術實踐指導記錄等。
J 高校音樂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原有教學內容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學時基本持平,改革以后,實踐教學學時遠遠超過理論教學學時,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大大增加。實踐學習內容基本都為2 學時或者以上。并且將合唱與指揮課程與相應專業課(如:團體音樂實踐)配套,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內容配套,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調整后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見下表:

周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知識點或技術點合唱形式的分類,合唱隊各聲部間的排列;訓練學生科學的合唱發聲方法,基本要求:整齊。訓練合唱隊的科學發聲,要求:齊、圓;學習歌曲《在太行山上》講解指揮的基本姿勢與預備動作;在發聲齊的基礎上,訓練音色的統一、圓潤歌曲上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學習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訓練同聲合唱中高低二聲部的發聲,要求:二聲部的發聲要齊、節奏要齊,音色要統一,聲部間的音量要均衡;學習歌曲《我們多么幸福》。繼續訓練同聲合唱中二聲部的發聲,要求學生感覺聲部間出現的音程關系;學習歌曲《我們多么幸福》。學習二拍子的指揮圖示,講解指揮的點與線以及相關注意事項;訓練三聲部合唱的發聲,做到除齊、音色統一等基本要求外,更要求學生感覺三聲部間的和弦各音均衡和和弦的性質。復習二拍子的指揮圖示和三聲部的發聲;學習歌曲《同一首歌》。學習指揮的起拍與收拍,了解起拍和收拍的各個步驟和環節;復習二拍子的指揮圖示和三聲部的發聲;學習歌曲《愛的奉獻》。復習指揮的起拍與收拍;學習三拍子的的指揮圖示;復習三聲部的協調發聲;學習歌曲《愛的奉獻》。講解分手指揮,右手和左手的各自指揮任務,了解指揮的主動意識;學習四聲部間的發聲,要求學生感覺四個聲部間的均衡、音程關系以及和諧程度;學習歌曲《黃水謠》。復習分手指揮;繼續學習四聲部間的發聲和歌曲《黃水謠》。布置考試曲目《故鄉的親人》,劃分好聲部與指揮,規定考試范圍;學習歌曲《黃水謠》。學習四拍子的指揮圖示;鞏固四聲部間的發聲;學習歌曲《阿拉木漢》。鞏固六拍子的指揮法;混聲三部合唱的聲音訓練;復習三部合唱作品《回聲》。課時1 2 1 1 2 1 1 1 2 2 2 1 2 1 2
合唱與指揮課程是高校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目前關于合唱教學主體的研究,成果研究視角相對分散,大部分研究還停留在思辨研究層面,未能很好地與合唱實踐相結合。其中有些研究停留在合唱表演的審美意識方面,有些是研究合唱技術實踐,但過于突出合唱演唱形式和技術,從而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忽視了合唱演唱中“歌”的魅力。從合唱指揮教學的角度,有許多研究聚焦在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改革的單一方面。因此,從歌唱主體的視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落實“以唱為中心”的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突出合唱教學“歌”的魅力,凸顯“結果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評價標準,對高校合唱指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立體式研究顯得很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