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吉林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探討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論開展幼兒音樂活動,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提高幼兒的鑒賞能力、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是霍華德·加德納基于多年對心理學、教育學等的研究提出的一種理論。加德納認為,個體的智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多種智能,如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并且他認為這八種智能同等重要。其中,音樂智能是感受、辨別、記憶、改編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包括對音高、節奏、音長和音色的敏感性。[1]音樂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一種,我們要重視音樂教育,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合理開展幼兒音樂活動。教師應當通過開展幼兒音樂活動,如歌唱、韻律、音樂欣賞、音樂游戲等活動,提高幼兒各方面的素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感受和發現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音樂教育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幾方面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直接抄錄教材、課件等,并沒有深入思考或調整和改動教學內容,忽視培養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注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如是否會唱一首歌,是否能按照要求行動,教學重難點放在是否“學會”上,往往忽視對幼兒的態度。吳躍躍等人的調查顯示:僅有12%的教師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即開發幼兒多元智能、培養幼兒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僅有12%的教師懂得培養幼兒多元智能與培養幼兒音樂能力之間的關系。[2]由于教師對幼兒音樂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因此實際的幼兒音樂教學重點會發生偏離。這樣的幼兒音樂活動很難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真正的音樂美。
音樂活動具有實踐性和生動性,教師教幼兒學習的模式不符合讓幼兒主動參與并創造的理念。部分幼兒園過分依賴鋼琴教學,導致教師的教學展示環節比重大于幼兒實踐環節,教師和幼兒都被鋼琴束縛住,鋼琴從工具成了“主人”,幼兒的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3]通過觀察可知,很多教師在開展音樂活動時往往以簡單的律動導入,進行單調的教唱歌曲或舞蹈教學,教學形式和方法較為單一。例如,在開展音樂活動“小小鳥”時,教師用音樂片段導入,沒有營造讓幼兒投入的氛圍,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唱歌曲上,當幼兒經過多次練習掌握后,并沒有其他拓展的環節,這樣單一的教學活動內容和方式無法滿足幼兒多元智能發展的需求,也無法陶冶幼兒的情操。
多彩光譜研究是加德納與費爾德曼的學前教育研究項目,研究者將兒童比喻為彩色光譜,即兒童的智能和發展是不同的,是五彩繽紛的,該研究強調幼兒的個體差異,構建不同課程體系,推動情景化評估模式。加德納認為,盡管人有八種智能,但是每個人智能的發展是不同的。[4]因此,評價應該結合個體差異,而不是根據統一標準。實際生活中,教師在評價時往往看幼兒的最終表現,幼兒唱跳或表演得好,教師評價就好。然而,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想象力、節奏感、情感意志等音樂素養的養成和個體差異往往被忽視,這種側重于幼兒歌唱能力的單調片面的評價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幼兒音樂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幼兒學會盡可能多的歌曲、會跳盡可能多的舞蹈,也不是為了把幼兒培養成音樂家或者藝術家,而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熱情,激發幼兒對音樂的探究欲,使他們通過音樂活動挖掘自己各個方面的潛力,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等詞語,體現了其對幼兒情感態度方面的關注。[5]幼兒音樂活動的目標不只是讓幼兒獲得音樂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的激發以及幼兒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的重點,用多元的視角看待音樂活動,并且進行多方位的拓展,不能局限于一個方面。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身上的八種智能都是平等存在的,但并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的優勢智能不同,智能組合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也不同,即幼兒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師應該了解每一個幼兒的優勢智能與弱勢智能,以優勢智能帶動弱勢智能,要針對不同幼兒的情況進行不同的教學,滿足幼兒不同的發展需要。[6]教師一定要以多元開放的態度進行音樂教學,關注每一個幼兒,讓每一個幼兒都發揮自己的強項。
每個幼兒的智能組合不同,優勢智能與弱勢智能不同,因此教師在面對幼兒的表現時,應當結合幼兒特點予以評價。[7]很多教師以一個統一的標準,或將一個幼兒單向地與其他幼兒對比,這樣會觸碰幼兒的自尊,容易讓幼兒產生自己某方面確實做不好的認知,進而阻礙幼兒的發展。教師應從不同視角評價幼兒的音樂智能,多采取縱向評價,多鼓勵幼兒,進行多元化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中的八種智能并不是完全割裂開的,在幼兒音樂活動中可以同時開發幼兒的多種智能,如可以在音樂教育中開發幼兒的身體運動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是把身體和心智聯合起來實現身體活動的能力,在音樂活動中,脫離幼兒身體感受的活動幼兒是很難參與進去的。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讓幼兒學唱,如對唱、輪唱等,靈活的形式更有利于幼兒把握歌唱的節奏,讓幼兒感受音樂的魅力,收獲快樂的情緒。對于抽象的音樂,教師可以讓幼兒用身體感受,將運動與音樂結合起來,讓幼兒獲得參與活動的喜悅感。[8]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即興展現感受到的音樂,或用已知的符號表現音樂。這樣,在良好的互動中,教師可以開發幼兒的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和想象力。[9]教師還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智能,如在戲劇表演和觀賞中,可以讓幼兒體會戲劇角色并扮演,加深理解,一起進行表演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幼兒既有自己的體會也能看到其他幼兒的表達,幼兒間的交流會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提高。
在多彩光譜項目中,幼兒每天都能在教室中接觸大量用于啟發運用多種智能的素材,還有數十個多種多樣的活動角,幼兒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可以通過環境進行快樂和高效的學習。環境對于幼兒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音樂教育也應當注重環境的作用。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相關情境,讓幼兒置身于各種音樂素材中,鼓勵幼兒多進行實踐活動。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不僅依賴于教師言語的作用,教師還要注重與環境的建構,通過空間與身體運動結合的方式,使音樂教學更有吸引力。[10]經過與環境互動幼兒的興趣更容易提高,感知音樂的能力也更容易提升。
多元化音樂活動評價體現了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音樂教育整合的操作原則中的差異性原則。每一個幼兒表現出的優勢智能不同,有擅長身體運動智能的,也有擅長數學邏輯智能的,這就決定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在評價環節,教師既要對幼兒音樂活動的表現做出整體的評價,還要根據不同幼兒的音樂藝術天分做出縱向差異性評價,鼓勵幼兒發揮潛在優勢。教師要對幼兒優勢的音樂能力給予肯定,讓幼兒通過優勢能力提高弱勢音樂能力。教師的評價需注重幼兒的主體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不局限于某一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是為幼兒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留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11]教師進行評價時要采取公開公正的態度,不能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整個評價過程要注重多元化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