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華
(漳州市華安縣實驗幼兒園,福建漳州,363000)
在全面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中,幼兒園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導向,把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新課程理念強調兒童不再是無知無能、等待被教育的容器,而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灌輸者,而是兒童的守護者。教師應陪伴和支持兒童成長,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開展教育活動。幼兒園要以游戲精神為基礎,在游戲中重塑兒童觀,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從游戲出發重塑課程觀,積極推進課程游戲化。
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教師應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發展為目的,轉化成人視角為兒童視角,充分發揮游戲精神,允許兒童自主選擇、自由表達。教師要整合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讓游戲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從而讓幼兒獲得更豐富的有益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例如,在晨間區域活動中,早到的宸宸趴在教室入口處來回爬行,行為極其怪異,引來小伙伴的圍觀哄笑。教師上前摸摸他的頭:“宸宸寶貝,這是在做什么呀?能告訴我們嗎?我們都很好奇哦。”宸宸說:“我在學小狗,我們鄰居家有一只寵物狗好可愛,每次我去它都會沖出來迎接我,蹭蹭我,跟我打招呼,我學它迎接老師和小朋友呢。”教師說:“哦,原來宸宸在用狗狗的方式表達對大家的喜歡。”教師再次摸摸他的頭表示理解和感謝,其他的幼兒也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跟宸宸互動,教室里頓時充滿了溫情與暖意。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對宸宸的怪異行為沒有制止,而是用兒童的視角去傾聽,支持兒童觀察、想象、模仿生活中的行為。
教師、家長及社會對游戲價值的認知普遍傾向于游戲的認知價值,會功利地看待游戲,經常的說法是游戲對體智德美、五大領域都有價值,這種說法往往忽視游戲的社會情感價值,忽略了兒童在游戲中學習品質培養的重要價值。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推進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勇于嘗試和探究、樂于想象和創造等的學習品質。
和諧的師幼關系直接影響幼兒認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共情建立和諧的師幼關系,能讓教師和幼兒都產生感同身受的積極回應。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探索和實踐,他們有時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后果,這就需要教師耳到、眼到和心到,觀察幼兒說話時的表情、動作,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和支持幼兒的行為,理解幼兒語言背后的內心世界,還原事情背后的真實想法。教師及時與幼兒共情,讓他們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增強游戲愉悅的體驗感,更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多數幼兒園安排集中教學或一次性區域活動的時間是30分鐘左右。筆者觀察發現:當幼兒的游戲目的和計劃清晰,但問題或新意頻出又想玩出滿意的結果時,半個小時往往不夠用,特別是對年齡大的幼兒來說;對于游戲目的和計劃不明確的幼兒來說,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游戲。例如,在大班水區游戲中,幼兒分組進行“花樣引水”,他們搬來各種材料,嘗試架設不同的水流路線引水。然而,進展并不順利,隨著游戲時間的結束,幼兒對解決辦法的探索也被強行中止。二次活動時,游戲對象、游戲材料及游戲思路的變化,會降低游戲推進的教育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靈活適度地調整游戲時間,才能真正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使幼兒主動投入、探索和體驗游戲的快樂。
場地是幼兒游戲必要的空間,教師往往出于安全、功能、衛生、氣候等方面考慮,隔斷或規劃活動場地,各個區域之間的隔離帶在幼兒心中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導致幼兒在游戲中不敢換區或跨區使用材料,有這方面意愿和需求也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例如,在中班戶外游戲“滑旱船”中,教師規定幼兒只能在庇蔭處、場地相對寬敞的跑道上活動,而個別幼兒十分想挑戰小山坡陡峭場地的新玩法,他們躍躍欲試,卻總被充滿正義感的同伴制止。這時,如果教師發現了這些幼兒的游戲意愿,就可以就此問題與幼兒進行溝通與交流,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游戲熱情,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支持他們挑戰困難、勇于探索的行為。
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經常出現游戲的主題及材料的玩法固定單一、游戲規則僵化、教師指導干預過多等現象。在游戲中,幼兒被動執行教師制定的集體規則,缺少根據自己意愿改變游戲內容的權利和自主探索玩法的機會,有時候幼兒專注投入的狀態還會被打斷。在游戲中,教師想發揮作用,往往會問一問、說一說、教一教,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就需要教師做到:轉變觀念,大膽放手,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適度支持,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欲望;注重分享,支持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
觀察幼兒應是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但觀察不應是為了完成記錄任務,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幼兒、接納幼兒、尊重幼兒、支持幼兒。觀察中,教師應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明確觀察目的,注重游戲行為觀察,看懂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有無特殊的姿勢、刻板動作或隨意動作;有無多動不寧,吵鬧不休或呆坐、呆立;幼兒行為的統一性如何,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等。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教師還應結合幼兒的智能發展、語言發展、人際關系、情緒、身體發育狀況等。觀察和記錄可以促使教師更新觀念,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并在游戲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評價游戲應從觀察幼兒游戲入手,教師要從獨自游戲、平行游戲、聯合游戲、合作游戲等方面看待幼兒的行為問題。例如,幼兒的緘默行為表現為什么也不做,無目標地走來走去,與別人的行為不相同;活躍的孤獨行為表現為反復做某一動作,獨自進行角色扮演,想與別人一起游戲;安靜行為的表現為獨自游戲,做自己想做的、感興趣的事情。幼兒的主動獨自行為與被動獨自行為不同,幼兒的這些行為可以反映出游戲的主題、內容及材料是否適宜。根據幼兒的行為,教師要突出重點,給予及時評價,做出調整,進而幫助幼兒推進游戲。
課程游戲化的推進要尊重幼兒園傳統課程建設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課程游戲化不是將所有的活動都變成游戲,不是改動教案,增加游戲環節,而是在保證幼兒基本活動時間的前提下,將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中。課程游戲化是一個課程全面建設和逐步完善的過程。游戲化課程更貼近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彰顯游戲精神,促進幼兒和教師在游戲中思考、實踐、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