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婷
(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幼兒園,江蘇蘇州,215231)
中班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發展迅速,但他們年齡小,其認知存在片面性,在游戲中需要得到教師的指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中隱含的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并及時回應,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1]約翰遜等人根據教師對游戲介入程度的高低,將教師角色分為不參與者、導演者、旁觀者、舞臺管理者、共同游戲者、游戲帶頭人。[2]不參與者型的教師表現為幼兒游戲時教師不關注幼兒活動,放任幼兒游戲;導演者型的教師表現為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直接告訴幼兒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會破壞幼兒自主游戲。
邱學青提出了教師指導游戲的三種方式——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和垂直式介入法。[3]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指導方式。中班幼兒能夠開始自己組織游戲,人際關系不僅有師幼互動,還有同伴互動。教師應恰當地選擇合適的方式指導幼兒建構游戲,避免干擾幼兒的想法,避免破壞幼兒自主游戲。[4]
1.豐富表象的方式與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不符
中班幼兒的有意注意能力和有意記憶能力發展迅速,形象思維能力突出,建構游戲對培養幼兒的表象經驗十分重要,教師要高度重視幼兒建構游戲的過程。目前,教師在指導幼兒建構游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幼兒園班級構建區的墻上只貼了一些建筑物的照片,而且照片長時間不更換,教師僅讓幼兒根據照片搭建建筑物。這樣,由于缺乏教師引導,照片又缺乏新意,幼兒會慢慢失去觀察的興趣。在建構游戲過程中,有些教師沒有根據幼兒表象經驗的發展,忽視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不重視幼兒形象思維的作用,這樣的做法不符合中班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
2.介入方式與中班幼兒的游戲特點不符
中班幼兒能自行組織游戲,并互相配合完成游戲,他們不再總是跟著教師,只有在遇到困難或想要獲得肯定時才求助于教師。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的介入方式,營造寬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引導幼兒自由、自主地創作,注重幼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避免出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部分教師在對幼兒游戲進行指導時,沒有根據游戲的進程選擇有效的介入方式。例如,垂直式介入適合在幼兒游戲出現危險等重大情況時選用,一般不常用。然而,有的教師在該選擇平行介入法時,卻直接采用了垂直介入法,這樣會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和創作欲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忽視游戲中中班幼兒的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自主豐富游戲情節的需求,使得幼兒依從教師的意見,導致幼兒失去游戲興趣。
1.教師過度放任,阻礙幼兒的能力發展
若教師作為不參與者,過度放任幼兒游戲,缺少對游戲的指導,就會使幼兒在建構游戲的過程中缺乏目的性,使幼兒的行為出現一定的盲目性。教師要注重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幼兒不斷進步。由于日常工作繁多,部分教師常常因為時間等原因而忽視對建構區的指導,所帶班級的幼兒在幾個月內游戲水平沒有變化,從建構能力看仍以平鋪圍合為主,想象力、創造力方面沒有發展。可見,部分幼兒教師定位不準確,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過度放任幼兒游戲,會破壞建構游戲的價值,阻礙幼兒的能力發展。
2.教師過多干預,幼兒能力發展受限
若教師作為導演者,就會過度干預幼兒的建構游戲,沒有給予幼兒充分創作表達的機會,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模仿,其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會受到限制。由于教師的過度干預,幼兒僅能簡單模仿、重復同樣的動作,幼兒的建構技能、小肌肉動作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因此,不難發現,觀念的不同導致教師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同,非支持性的角色采取過度放任或過度牽制的方式都會對幼兒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師要在實踐中避免過度放任和過度干預傾向,樹立正確的建構游戲觀,肯定幼兒建構游戲的價值,明確自身定位,進一步促進幼兒建構游戲的發展。
教師要根據幼兒認知發展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游戲材料并重視材料的多樣性,以適應幼兒不斷發展的需要。部分幼兒園建構區的材料投放不合理,教師如果不關注幼兒對游戲材料的反應,沒有及時更新游戲材料,區域內高度結構化且一成不變的材料就無法滿足中班幼兒表達、創作的需求,導致幼兒對建構游戲失去興趣。
教師要掌握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真研究幼兒心理學、教育學和衛生學等專業知識,建立系統的幼兒教育知識體系和扎實的教育理論體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觀察者和實踐者,通過中班教學實踐,逐步積累幼兒教育經驗,認真分析幼兒的建構水平以及游戲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得出中班幼兒教育的特點,掌握中班幼兒的教育方式。[5]
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隨著時代觀念的發展,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觀念,認真研究幼兒的建構游戲理論和實踐,建立正確的建構游戲觀,認識到游戲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6]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建構游戲就是幼兒自己搭積木”的觀念,重視建構游戲在幼兒認知、動作等方面發展的價值。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中班幼兒建構游戲中更加準確地選擇介入時機和介入方式,有針對性地介入指導,提高中班幼兒建構游戲水平和中班幼兒游戲時的自主性、趣味性。
在中班幼兒游戲指導中,教師既不能完全放任幼兒自行游戲,又不能過度干預,從頭教到尾。教師應該認真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選擇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適度介入游戲,耐心向幼兒講解相關知識,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高幼兒建構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在游戲中進行自主探索和思考,促進幼兒提高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7]
游戲材料投放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要有層次性,材料投放要有動態性。[8]首先,中班幼兒肌肉發展動作水平較小班幼兒有顯著提高。中班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發展迅速,具有強烈的創作欲。因此,在中班建構區,首先,教師要提供多種類型的建構材料。其次,為避免建構區出現爭搶材料的情況,同種類型的材料要數量充足。教師可以提供一些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用法,低結構材料與高結構材料搭配,促進幼兒創造力、想象力、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最后,幼兒是發展中的人,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幼兒會產生新的需要,教師要注意觀察,針對幼兒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材料,以支持幼兒進一步探索,引導幼兒產生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