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普娜,田 穗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都勻,5580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要“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全方位地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中華文化幼兒讀物。”[2]由此可見,《意見》倡導從幼兒階段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文化。因此,幼兒園肩負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越來越重。本研究從民間諺語與親社會行為的內涵著手,探索運用民間諺語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價值,以期為幼兒園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諺語是人的實際經驗之結果,而用美的言詞以表現者,于日常談話可以公然使用,而規定人的行為之言語。”[3]鐘敬文在《民間文學概論》中說:“諺語是勞動人民用的精煉語言,總結生產斗爭、階級斗爭以及各種社會生活經驗的語言藝術結晶。它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有認識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間傳言。”[4]《中國諺語集成》指出:“諺語是民間的集體創作、廣為口傳、言簡意賅并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5]本文中提到的民間諺語是指人民集體創作和傳播的文化,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語言簡潔,道理深刻透徹,概括能力強,是廣大民眾智慧的結晶;第二,篇幅雖短,但隱喻豐富,形象生動;第三,語言具有鮮明的口語色彩,生動活潑、親切自然,不矯揉造作。親社會行為對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具有重要影響,這種社會行為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它被肯定和鼓勵。我們一般從分享行為、助人行為、合作行為這三個維度來研究親社會行為。[6]幼兒親社會行為是其良好個性品德形成的基礎。
民間諺語是歷代人民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它隱藏著豐富的德育價值。民間諺語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還體現了人民對價值觀的追求。諺語雖然短小,但小中可以見大,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一個大道理。民間諺語在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幼兒分享行為是指幼兒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別人共享,讓別人受益的行為。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2—7歲的幼兒屬于發展的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他們只會從自己的立場看待事物,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看待事物。教育者要創設環境,引導幼兒“去自我中心”,如可以在活動中讓幼兒理解民間諺語的內涵,從而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小班幼兒要在成人的指導下不爭搶,中班幼兒對大家都喜歡的東西能分享。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大班幼兒要學會主動與同伴分享。成人要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給予肯定,從而讓幼兒樂于分享。布依族諺語“太陽出來照萬家,羊皮大襖暖一人”的意思是太陽出來照亮、照暖了很多人家,而羊皮大襖卻只能溫暖一個人,這說明了太陽的無私,懂得分享。布依族人民用這一簡單的諺語教育幼兒學會分享。
太陽是可以經常見到的,這句諺語幼兒很容易理解,成人可以教幼兒這一民間諺語,讓幼兒理解分享的意義,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
助人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表現,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幼兒階段的助人教育尤為重要。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幼兒的助人行為可以通過表揚、獎勵等得到強化。在幼兒表現出親社會行為后,成人要及時給出反饋,進行表揚或是獎勵。有關助人的諺語在民間諺語中具有代表性。水族諺語“愛老人,將來你也有老的時候”的意思是我們要敬愛老人,盡自己所能幫助老人,我們每個人都會變成老人。侗族諺語“一碗米養恩人”的意思是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給他一碗米飯,就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激不盡。這一諺語告訴人們幫助別人的重要性。成人可以教給幼兒這些諺語,引導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行為,有利于促進幼兒助人行為的發展。這些有關助人的民間諺語可以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引導幼兒關注別人的需要,主動幫助他人。
合作行為是指不同個體為達到共同目標,相互協調和配合的行為。合作行為是一種重要的親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方面。[7]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合作意識成為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一個成功者也將是善于與人合作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是非常重要的。苗族諺語“互助合作能勝天,單人獨馬力不全”的意思是一群人互相幫助、相互合作就能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但是如果是一個人的話,沒有那么多的精力顧及每一個方面,就會失敗。苗族諺語“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說的是一個好漢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把事情辦成辦好,一個籬笆墻需要有幾根木樁幫它固定和支撐才能結實牢固。這些諺語都說明了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度的,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成功。諺語“人心齊,山石穿”的意思是一個團隊如果不能做到“人心齊”,就只能是一盤散沙,難成大器,而做到人心齊,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克服困難并獲得成功。水族諺語“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塊磚頭砌不成墻”,意指一個人無法成大事,大家團結起來形成合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民間諺語“一根草搓不成繩子”,說的是一根草就像一個人,如果獨來獨往不與他人合作,那么他就很難成功。可見,上述民間諺語用幼兒比較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講道理,幼兒更容易理解。這些民間諺語體現了人們對團結合作優良品質的推崇,成人可以教給幼兒這些諺語,讓幼兒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
目前,幼兒園利用民間諺語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幼兒園不重視教師挖掘課程資源的專業能力,致使教師收集和應用課程資源的能力較弱。因此,很多教師不能將民間諺語應用到教學中。第二,教師缺乏主動運用民間諺語的意識和能力,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把民間諺語歸入語言領域的學習范疇,不能將其應用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中。第三,家庭和幼兒園沒有進行合作,不能進行資源共享。家長對民間諺語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重視程度不夠,家長在與幼兒園的合作中處于被動狀態,只按教師的建議提供一些民間諺語資源,家長的創造性和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1.幼兒園應注重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拓展幼兒園的社會領域課程資源。教師是把民間諺語運用到親社會行為教育中的操作者,因此,在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中引入民間諺語的效果受教師專業知識的影響。在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中使用民間諺語對幼兒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嘗試,教師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形成一種新的課程理念。教師要搜集和運用新的課程資源,不斷豐富關于民間文化的知識。因此,幼兒園要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促進教師不斷收集和利用民間教育資源,包括民間諺語。
2.教師應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
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站在為幼兒考慮的角度,為幼兒選取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和最近發展區的民間諺語。這就要求教師選擇的民間諺語不能太復雜,內容要生動、有趣、具有正能量。教師還要考慮所選的民間諺語是否含有豐富的德育資源,注意所選諺語的質量。教師在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引入民間諺語,對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將理論基礎與實踐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具有特色。同時,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教師應大量積累知識、了解幼兒的認知經驗,幫助幼兒學習民間諺語,拓寬幼兒對民間諺語的了解。因此,幼兒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對課程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才能將民間諺語很好地運用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中。
3.家園合作共育
資源互助是民間諺語在幼兒園親社會行為培養成功實施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中引入民間諺語,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可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外部支持力量。家庭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境,幼兒園實施民間諺語教學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幼兒園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作關系,形成思想上的共鳴。家庭是幼兒第一個接觸的教育場所,家長是幼兒的榜樣,父母要注意營造適合幼兒學習和理解民間諺語的氛圍。
總之,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關系到幼兒成年后是否能夠適應社會、完成學業、成就事業以及心理健康,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對幼兒成長乃至其整個人生有積極的作用。民間諺語中的德育資源可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促進幼兒道德水平的提高。對還沒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幼兒來說,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尤為重要。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可以增強幼兒助人、分享、合作的意識,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