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以設計師的角度重新審視居住環境設計,不無裨益。符合多元、綜合、開放、跨學科的時代要求,共同承擔起倫理反思和價值重建的責任:要堅決對不符合道義正直的價值觀的設計委托,設計結果說“不切虛假,欺詐,傲慢,阿諛和平庸的設計,都是我們所唾棄的;同時保持設計的真正和好的價值。中國設計師都應該是陽光,智慧,綠色的“中國形象”的構建者,傳播者。也許正如IFLA主席戴安妮·孟賽 ZIES)所說的“風景的看護”(Landscapestewardship)的涵義2)《國際風景園林設計教育憲章》發布IFLA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5年8月發表了《國際風景園林設計教育憲章》面對迅速發展的世界,必須對我們未來的居住環境負責。
過度設計是常見的。合理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居民的正常需求。比如,戶外健身場所和老年人活動場所是居民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區,開發商們盲目追求國外,使小區功能差,建設和維護成本高。但是,居住空間的設計并不是過度設計,使用效率低,如樹木、花卉和五色毯子在生活環境中。設計的主要方向和最基本的目標是燦爛的花壇、清新的泉水池、和高價值的“主題廣場”。但是,我國缺乏相關規范和法規來引導和有效制約居住環境。”《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對居住區的室外功能沒有詳細規定,只有綠地率、人均綠地和日照距離有明確要求。在設施方面,也提到要設置兒童設施,適應成人娛樂空間,但用地標準也很低。
國內居住區環境仍需更為細致的法規來約束成最基本功能的要求,在這前提下進行設計有量無質居住區中綠化率大。但質量普遍不高,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缺乏理論功能和空間組織,規模不匹配,景觀發展成規模大、規模大,符合當地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由于“形象工程”的規模化美化城市,城市居民不再是土地使用者,而是成為旅游者。人造景觀的浪費,如花崗巖、人工景觀等草坪風和廣場是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居住區景觀設計師盲目地在水中植樹。追求“品位”和“品味”往往被理解為宏大的學府或奢華的材料,設計的零碎模仿,以及大量的財政投入,不能創造相應的社會收益或場所,成為真正具有“品味”的環境條件。由于甲方的意圖,很多設計師都致力于平面圖案的設計,在招標中獲得優勢,平面圖案的效果只有從圖紙或高層建筑上往下看,居住區室外環境的最終目的在于居民可以使用,它們在高層建筑和空間感和尺度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植物栽培的景觀設計需要利用自然生態進化來自然管理綠色景觀。這不僅僅是單純的依靠人工投資,植物景觀不豐富就無法形成穩定自動化的植物群落景觀,這種形式化是浪費的根本原因,形式追求往往導致無用的設計但這是對設計的浪費。
由于商業投機,如盲目跟從、無視或剽竊當地文化等,由于缺乏當地的品味、形象、情感的依戀和傳統文脈的持續性,導致一些景觀設計師和政府領導們擁有各種政治和經濟目的,成為盲目西化的創始人,割斷了城市的文脈,將每個城市的景觀“千城一面”的設計形式西化。抄襲、模仿、盲從于西方的設式仍是當前設計中的大問題,造成了居住區與城市布局和城市景觀不協調,喪失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貝聿銘說“中國建筑師的當務之急,就是探索一種建筑形既是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時又是尊重自化的。”我想同樣,中國居住文化面臨同樣的緊迫性。
特色喪失,形式主義由于設計過于迎合市場追求經濟效益、形式上的豪華排場,往往忽略了內在空間的營造、文化內涵、地域特色和品味,更談不上對地球大環境考慮。我們不能否認景觀設計也順應市場的需求及消費者的審美觀。但在更高的層次上要考慮華廈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遞、文脈的延續、推陳出新、考慮環境問題。
綠色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植物維持生態平衡,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消耗二氧化碳并產生氧氣。植物表面的吸附和分泌可以消除空氣污染。清除對人體有害的分泌物,對人體有益。綠色植物群落可以減少噪聲的危害。在視覺上,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園林的主要意義在于生態功能和形式美感在硬幣的兩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長期以來,人們生活在園林中的植物審美元素都記錄在建筑中,忽視了上述生態意義。動物和微生物保護意識淡薄,食物鏈中的營養和植被遭到破壞,大量使用劇毒農藥,面臨生存危機。而在國外的生態居住區,兔子、松鼠、鴨子和人們經常嬉戲嬉笑。
在實踐中,很多設計師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往往在有限的綠化空間里卻以亭臺樓閣、假山疊石、鋪裝等無生命的硬質景觀為主,因此,城市的軟景觀與硬景觀的比例嚴重失衡,從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角度合理配置植物,不進行景觀設計。對景觀的片面追求,引起了人們期待的自然環境與安靜舒適的氛圍之間的矛盾。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原有基礎差,從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具體情況來看,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如資源、能源、資金、人力等的節約問題。如中國傳統的古典園林精神有在當代景觀規劃設計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國外的先進理念沒有被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然而,類似這樣的問題在西方國家已經經歷過,發達國家在住區規劃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參考。縱觀居住區形式演變,居住區組成單位的規模從小到大,內容簡到繁,質量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而且將隨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居住空間變化是(規劃層面的良好構架)城市居住區建設新的方向,必然朝向一個更宜居、更持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