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愛德初級中學 浙江 嵊州 312400)
戲劇表演式教學活動設計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手段,不僅僅是課本劇的盲目演出,而且是一種從思維到語言的全方位訓練方式。
1.1 戲劇式思維的鍛煉。所謂戲劇式思維,就是讓學生學會進入角色。角色,原是指戲劇或影視中演員飾演的劇中人物,而在語文課文中,你可以是望著父親背影的朱自清,也可以是面對太行王屋的老愚公,更可以是流連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之間的少年魯迅。因此,在進行課文學習時,如果多采用“如果你是……”“如果你來做……事”的問題方式,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加以思考,這將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學習七下年級的《最后一課》,讓學生以小弗郎士或是韓麥爾先生自居,設想:“如果是你的最后一節課,你會如何面對?”在學習《擺渡》時,引出話題:“如果你是那個作家,你會不會去做那不擺渡人?可以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從而引出本文的寓意,即追尋一種精神的升華和理想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戲劇式思維的鍛煉不僅僅是對角色簡單分析理解,即不是用“我”去分析“他”,而是要“我”去作為“他”。這種活動的持續開展,可以促使學生增強變通感悟能力。此外,戲劇式思維也不僅僅表現在課堂教學當中,寫作訓練也可以滲透戲劇式思維的探索。
1.2 戲劇式語言的錘煉。如果說戲劇式思維的訓練是在某程度上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想象的空間,那么戲劇式語言的設計應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表現了。戲劇式語言的訓練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書面表達上。
例如,讓學生構思一篇記敘文,學生往往描述故事冗長而且略帶虛假。運用戲劇語言的方式,則會使之變得干練、脫俗。如“小明真誠地說:‘好。’”在鍛煉學生戲劇式語言時,可以讓學生這樣說:“‘你好。’小明帶著無限真誠說。”在指導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時,學生為了湊滿字數,往往會把人物對話寫得拖泥帶水。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大腦中運用戲劇思維,構思畫面,以簡潔的對白方式進行,同時適當點綴人物表情、動作。戲劇式語言的錘煉在寫作中的最佳點,便在于情景動作,情景與人物心理的相互融合。如賞析或講述《紅高粱》中夕陽映照下紅色海浪一般的高粱,實際在宣泄主人公豪邁但卻滄桑苦悶的心理;《花樣年華》中女主角在樓梯口猶豫不決的心理描寫,鏡頭卻只對準她來回移動、上面翻動的裙角。這些鏡頭語言如果用一種平實而略帶理性的語言去講解,指導學生嘗試創作,假以時日,其寫作構思與寫作水平將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1.3 戲劇式表演設計嘗試。課本劇一直都是語文活動的“保留曲目”。戲劇式表演活動的設計就是在課本劇的基礎上開拓,即興片段表演、文段落小品、編演課本劇甚至是超越文本的課外延伸戲劇表演。而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緊貼教學大綱,緊貼新課標,量體裁衣。
(1)即興片段表演。這種活動設計主要適用于一些重點篇目、重點段落上的細節描寫上。如八上年級《背影》中老父親月臺買橘那段,七下年級《社戲》中拔篙開船那段。可先由學生勾畫動詞,再由一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上臺表演,結束時可以由師生共同點評,這樣既體現了師生合作交流,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至于“小橘燈”制作那段,如果加以現場同步手工制作,就更出彩了。
(2)段落小品表演。段落小品是指在課堂45分鐘內輔助課文教學而設計的小品表演,它具有短小性、隨機性,可在學習《扁鵲見蔡桓公》、《賣油翁》等小型課文時采用。為了減低冒險指數,教師可提前適當點撥學生。當學生積累了一定表演經驗時,再適當提高門檻,讓學生當堂構思、即興表演。如有表演創作能力突出的學生,還可以鼓勵他們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合理改編。如八上年級《桃花源記》的結尾,有的學生就改編為神話結局,很有創意。七下年級《口技》一課,在挑選表演的學生時,可選擇幾名學生,在一定的障礙物下,模擬“失火”一段,直觀的感受,更能讓學生體會口技藝人技術的高超。
(3)課本劇表演。這種形式要求對課文進行大規模、整體的演出,教師在指導時必須分工明確,如設置導演、編劇、場記、道具以及演員等工種,從而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如學習九下年級《愚公移山》時,可讓學生在深入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編排。例如,我班的小編劇設計了“老爺爺給小孫子講故事”的情境,從而引出故事。這樣的設計既新鮮,又貼近生活。在對《勇氣》的編排創作中,有的學生使用合二為一的方法,將《勇氣》和《生死攸關的燭光》的精彩情節巧妙地結合起來,效果十分不錯。經過不斷的靈活嘗試,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索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都將得到極大程度的鍛煉和提高。在此基礎上,如果條件成熟,可以舉辦一屆校園戲劇節,由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共同評選,最后模仿“奧斯卡頒獎典禮”,讓獲獎者發表演說,效果肯定會非常顯著。
2.1 適時適地適宜原則。戲劇表演式教學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巧妙設計,間歇使用,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2.2 避免為表演而表演的原則。無論任何一種形式,都是為語文學習服務的。戲劇式活動設計也是如此,萬不可舍本逐末,走人形式主義的誤區。
2.3 教師要做到有把握、有準備,要多留心所涉及的專題范疇,從而使每一次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成果可見。
總之,戲劇表演式活動設計是在素質教育的大范疇下,它得益于大語文教育的廣泛開展,是一個教學新思索。或許,它并不會有著廣泛的使用價值,但是至少可以引導學生探索,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前提下感興趣,從而做到愛語文、愛創新、愛表達、愛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