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總寨鎮逯家寨學校 青海 西寧 810000)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健康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見,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以人為本的新世紀的教育,特別強調學生智慧潛能的發展,培養和造就有慧心、會學習、敢探究、能創新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就是讓學生在設疑、解疑、質疑中圍繞問題情境,積極主動全方位參與在教學活動之中,從而點燃他們的探究欲望,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增強他們的探究能力,以便充分挖掘他們的思維潛能,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和學生語文素養整體提高。下面我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主發現·合作探究”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因此,教師在簡明扼要,巧妙引入課題后,就組織學生圍繞課題設疑,設置學習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們都有些什么想法或想提出什么問題?”這樣的開局,能把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引進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把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點燃起來。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的。經教師這么一問,使整個教室都充滿了一種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知識的良好氛圍,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思維,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定會使學習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工具。加強語文課堂的合作與交流,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良方。解決問題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這恰恰又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更是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不愿發表見解的地方。為此,我采用“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的教學策略,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平等的發言權。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對學生的說理訓練。比如,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怎樣說會更好些?…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這種以人為本的和諧課堂,給學生營造了寬松、一喻悅的思考氛圍,為每一位學生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積極陽光的性格。這就是嚴格意義上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從而真正實現了“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健康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也對學生形成獨特個性,培養合作意識,發展創新思維非常有利。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原來的課堂解決問題都是在問題已經明確的前提下,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沿著教師為學生指定的方向去思考,去被動地獲取知識。而讓學生在質疑中設計問題,是無需別人幫助,也沒有指定條件下的思維活動,它需要更高更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牛頓看見一人用力推動幾下小車撒開手后,小車會自動向前跑一段路,深感疑惑,并對已接受兩千多年的亞里士多德的“一個使物體運動的力消失后,這個運動著的物體就會靜止不動”結論予以質疑。后來,經過反復的實驗論證,牛頓終于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提出了物體運動的慣性原理。另外,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從而引發思考“蘋果熟了為什么會掉在地上,而不是飛上天呢?”提出了宇宙間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正是憑借這種敢于質疑,善于發問,勤于思考的精神,成為英國偉大的科學家。讓學生在質疑中發現問題,及時查漏補缺,能極大地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向老師、學生、甚至向已成定論的東西挑戰,能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元性和發散性,能激活全體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使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而真正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培養思維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解題來實現。因此,如何設計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來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自己編擬練習題,讓同學借鑒、欣賞和練習。教師不時用“看誰編得與本節內容聯系最緊密?…看誰編得能難住大家?”等鼓勵性語言加以鼓勵,使學生編題的激情十分高漲。學生就會借助盡可能多的工具,搜腸刮肚,填空、選擇、判斷、閱讀題等應有盡有。并且,學生在編題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加強了對生活和實踐的溝通與聯系,不僅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更有利于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合作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不僅要落實到語文課堂上還要落實在學生的課外實踐括動之中。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自主去“做”語文,自己去想“語文、自己去悟”語文。只有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內外親自參與,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體驗,才能真正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使語文教學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