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 銀川 750001)
在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不斷的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已經成為新課標一直強調的重點內容。要求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導向,改變以往教學當中陳舊、單一的現狀,更好地達到理想的課程開展效果。所以,身為一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加強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帶動學生獲取到更加全面的發展,讓理想的課程開展價值得到真正的實現。
所謂的核心素養一般情況下就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1]。是學生在學科學習當中所必備的,也是我國教育推動立德樹人的一項重大舉措[2]。在不同的學科當中,核心素養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和維度。而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核心素養當中則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語言能力、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必備的,也是教師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當中的主要方向。
2.1 轉變文本載體,培養語言能力。針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語言能力的培養往往是學科教學的最終任務。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首先就應該加大對學生語言能力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具備基本的能力和素質。例如,在講解《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隨意選取其中的任意一個段落,將原本的古文文體轉變為散文。讓學生可以嘗試著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在課后進行展示。再比如,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等內容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著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課本劇的改編,在后續中進行表演。讓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2.2 走進文本情感,培養審美情趣。在高中語文人教版的教材內容當中,每一篇文章都經過創編者的精挑細選,其中有非常多寫景文章,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巧妙的挖掘,在潛移暗化當中實現審美情趣的有效培養。例如,在講解《故都的秋》一課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深入到文本當中,對情感進行探究。比如:“在文章當中通過哪些詞匯的運用表明故都的秋的特點?”讓學生可以在問題的引領下伴隨著清、靜、悲涼等詞語的探尋來對主觀情感、客觀實景進行有效的區分。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進行引導:“為了對故鄉的秋更好的進行體現,作者在文章當中主要對哪些景物進行選取呢?”“對于‘故都的秋’作者的態度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嘗試著在審美的深入下對作者的情感思想更好地進行探尋,對本文形成深層次的了解。
2.3 推動小組探究,培養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培養應該是貫穿在語文教學始終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應該找尋到適當的契機,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生成積極情感,帶動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良好的鍛煉。例如,在講解《孔雀東南飛》這一經典篇目的過程當中,教師在課程開展的過程當中就可以以小組探究的方式更好的讓學生加強對文本內容的探究。比如,教師應該展現自己的引導作用,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分散的方式實現集中探究,結合集體的智慧更好的突破在文章理解中的困難和瓶頸。教師主要起到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可以深入到各個小組當中及時的進行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在后續當中對探究成果進行組織分享,讓學生在課程當中靈活運轉思維。
2.4 拓展課程資源,培養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培養也是核心素養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不應該局限在教材內部,而是應該適當的進行拓展,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拓寬。例如,在講解《離騷》之前,教師就可以實現任務驅動。比如,《離騷》往往是詩經過后的詩體大解放,也是楚辭體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作者在文學作品當中運用的移情法這一常見手法,將作者自身的情懷以及政治理想充分的展現出來。在課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文化資料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等等,并在后續當中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呈現和探討。讓學生對離騷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對其中的優美詩句進行鑒賞,對詩歌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藝術手法進行鑒賞和品味,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拓展,有助于學生文化品格的良好生成,讓核心素養在課程當中的導向作用得到良好的展現。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不斷地加大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轉變文本載體、走進文本情感、推動小組探究、拓展課程資源,讓語言能力、審美情趣、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培養得到真正意義的實現,將核心素養在課程當中的導向作用最大化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