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吳寧成家里小學 浙江 金華 322100)
以下是本人閱讀相關文獻并結合自己上課心得所總結的兩類有效的綜合性情境創設方式。
1.1 任務式情境與比喻式情境。任務式情境就是通過辦一件事,完成一項任務,展示過程,產生困難,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需求。而比喻式情境則是以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與自然現象等進行比喻,以物喻形,以形喻理,產生探求同類數學現象的需求。前者具有引導學生產生對解決問題的動力的特點,而后者以具體形象或與實際相聯系加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若是能將兩者結合運用于問題情境創設,我們必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僅以下述課例為例進行探討與分析。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還記得昨天我們結識的新朋友——長方體嗎?
生:記得。
師:明天,它要去做客,想請同學們幫它設計一件漂亮的外衣,你們能幫助長方體實現它的愿望嗎?
生:能。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和彩紙,討論一下,如何給長方體做一件精美的外衣,看看哪一組同學在用材料最少的情況下,做得又快又好。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動手操作。包裝設計結束后,讓學生評比、自我評價。在反饋時結合制作過程,為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這個案例主要抓住小學生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特點,運用比喻式情境將“長方體的表面積”抽象概念轉化成該長方體的外衣的面積,且設計成學生助人為樂的一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加強動手能力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數學思維。
判斷問題情境創設好壞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基于新課程標準中所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動手實踐。但是,就具體的教學活動而言,我們不應將“動手實踐、主動探索”與一般的課堂游戲簡單地等同起來。兩者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前者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從上述例子來看,我們設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測量長方體面積的任務,這個過程是很自然,很有必要性的。當然,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并注意通過提出適當的問題讓學生的活動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注重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另一方面,在問題的情境創設過程中,我們要尋求生活與數學的契合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將數學問題生搬硬套于生活中。關于這一點,在課堂上,我曾經嘗試以課例為例解釋“互為”的含義,但效果有待商榷。
雖然,課例的情境創設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互為”。但就以個人的觀點,這樣的表演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情境應當是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有不少的教師在情境的創設時過分要求趣味性,而忽略了學生對情境的領悟程度。生活與數學雖相通但必將朝著不同的方向延伸與發展。在這一點上,它也是我們問題情境創設的關鍵所在。既要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具體的數學思想,又要從具體中脫離出來回到抽象思想中。對于剛步入教師行列的我而言,我將針對以上這一點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作進一步研究,積累更全面的問題情境創設方式。
1.2 事實式情境與懸念式情境。事實式情境就是通過故事、表演或統計資料,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學生尋找規律的需求。懸念式情境則是通過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或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題目,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的興趣。
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也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教材編寫建議當中寫明“教材所選擇的學習素材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其他學科現實相聯系,應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的數學理解?!币簿褪钦f,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所選用的素材也應該貼近學生的現實。根據這樣的要求,我們往往會采用事實式情境來完成對問題情境的引入。同時,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對問題解決的積極性,最好結合懸念式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以下課例將較好地體現事實情境與懸念式情境結合所產生的效果。
小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創設《體積與容積》問題情境時借鑒《烏鴉喝水》的這個故事是學生熟悉的、能更好地理解,可以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就連童話故事中也蘊藏著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求知欲。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對童話故事本身就有著深深的喜愛,有時候與我們用盡所有智慧所打造的技術世界相比,童話世界反而更像孩子們的家。如果我們教師能從童話世界中找到真正的養料去喂養孩子,我相信,學生會很樂意,并且快速地吸收來自于其中的數學營養。就像上述這個情境所提的三個問題,從事實入手,最終使學生形成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體積。
世間萬物的開始都是一片混沌,數學也始于混亂的混沌狀態。我們教師作為現代文明的一份子,可以被稱作大自然的設計師。數學學習需要我們精心去安排,任何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我們都需要細心挑選。以上是本人對一部分案例當中的問題情境的一些想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所有的問題情境都在不斷的更新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適合學生,適合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