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賢華 彭 越 彭建中
慢性腎病[1]包括現代醫學所認為的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腎損害性疾病,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此類疾病屬難治性疾病,現代醫學尚無特效療法。彭建中教授深得三代御醫之后趙紹琴先生之真傳,從事中醫臨床40多年,學驗俱豐,擅長以中醫藥治療各種慢性腎病,療效顯著。彭教授認為慢性腎病的病機為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并確立以涼血化瘀為主,以疏風勝濕、疏調三焦、通腑排毒、分消水濕、益氣培元為輔,以大法指導下的隨證治之法為佐,結合飲食調控和運動鍛煉的全方位綜合治療之法,取得了良好療效。吾等有幸侍診彭教授,得彭教授親傳,今將通腑排毒法淺析如下。
各種慢性腎病持續進展的最終結局是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由于慢性腎病引起的腎功能下降,體內代謝物的潴留和水、電解質、酸堿代謝紊亂,造成乏力、神疲、腰酸、納差、失眠、浮腫、尿少、口中尿味、高血壓、貧血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其最終階段就是尿毒癥,是由于代謝產物不能充分排除而在體內蓄積,對人體引起毒害出現的癥狀和體征,除上述表現外還有心、肺、消化道、神經、肌肉、皮膚、血液等系統,表現出頭暈、惡心、嘔吐、面色黧黑、煩躁不安、皮膚瘙癢等全身性的中毒癥狀。現代醫學主要通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的方法來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但也有費用高、不方便、后續性治療及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等不足。
慢性腎衰竭屬于中醫學“關格”[2]范疇,多數醫家認為是由脾腎陽虛或濁壅三焦所致,常以健脾補腎、祛濕化濁之法治之,療效常不能令人滿意。《說文解字》說:“毒,厚也”,是高度聚集的意思。尿毒癥就是腎不能產生尿液,體內代謝產物聚集產生毒素而引起的毒害。彭建中教授對慢性腎病研究透徹,多有心得。彭教授認為慢性腎病的病機為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慢性腎衰竭則是血中郁熱或濕熱盛極化毒充斥血脈、蓄于胃腸、泛溢肌膚、溢于三焦等而表現出的癥狀,尿毒癥則是慢性腎衰竭嚴重階段體內毒素高度蓄積引起的全身性中毒癥狀。彭教授在慢性腎病涼血化瘀法、疏風勝濕法、疏調三焦法等治療大法的基礎上,根據毒素的產生機制、毒素的性質以及臨床癥狀專門制定了解毒、排毒之法,包括清熱解毒法、涼血解毒法、利濕解毒法、燥濕解毒法、瀉火解毒法、瀉下排毒法等,統稱通腑排毒法。
慢性腎病的后期階段,“毒”的癥狀逐漸表現出來。治療上在根據根本病機確立的大法指導下,針對“毒”的癥狀選用解毒類藥物的對癥治療也是十分必要的;或在慢性腎病的早中期,根據病情給予解毒、排毒治療,亦可達到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通腑排毒法是清熱解毒、涼血解毒、利濕解毒、燥濕解毒、瀉火解毒、瀉下排毒等解毒排毒法的統稱,其用藥是在大法的指導下,根據病情中濕、熱、郁、瘀之偏盛,選取具有相應解毒作用的中藥予以配伍。下面選取幾味常用的具有解毒作用的藥物分析。
連翹,味苦,性涼,入心、肝、膽經。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治濕熱、斑疹、癰瘍腫毒、小便淋閉,素有“瘡家圣藥”之美譽。《本草經疏》曰:“連翹……《本經》雖云味苦平無毒,平應作辛……癰腫惡瘡,無非營氣壅遏,衛氣郁滯而成,清涼以除瘀熱,芬芳輕揚以散郁結,則營衛通和而瘡腫消矣。”[3]其除瘀熱而散郁結,疏通之能,非只清熱,亦散郁結。散郁結以泄化絡脈之熱,與慢性腎病熱郁血分、絡脈瘀阻之病機甚是合拍,故凡瘀熱、郁熱、郁結致腎病可選用。文獻中也有用單味連翹治療腎炎的臨床報道:用連翹18 g煎服,據病情連用5~10 d,忌鹽、辣。治療后浮腫大部分消退,血壓顯著下降,尿蛋白、顆粒管型及紅白細胞75%的患者轉陰。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歸心、肝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治疔瘡、癰腫、瘰疬等。蘇醫《中草藥手冊》云其:“治一切化膿性感染……腎炎、膀胱炎”。其性味寒以清熱,苦能涌泄,辛可宣散,歸經心肝,又入血分,故能清熱解毒、涼血、消癰散結。對慢性腎病之熱郁血分、濕熱傷血皆宜,尤適絡脈瘀阻兼熱急化毒之癥。現代藥理研究亦證明其有明顯的抗炎及抗菌作用、抗凝血作用、抗病毒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大黃,味苦,性寒,入胃、大腸、肝經。在疏調三焦法已有論述,但其瀉下熱毒之功甚強,具有不可替代性,另選用作用相兼性藥物亦是師門特色之一,故再述之。慢性腎病后期,血分熱毒溢于胃腸,以大黃瀉之,即瀉除胃腸聚積之熱毒,又導血分之熱毒自腸道排出,自可減輕熱甚化毒之勢。《藥征》曰:“大黃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既有通利之性,又善解瘡瘍熱毒。趙紹琴先生認為,“凡濕熱蘊毒,深入血分……都可以用瀉火解毒。”[4]大黃既有解毒之功,又有排毒之能,且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與慢性腎病之病機相合,與腎病后期“毒”證相吻,故選為瀉下排毒之代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腎經。具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功,能治梅毒、淋濁、疔瘡、癰腫諸疾。《本草正義》云其:“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入絡祛濕熱解毒之能與慢性腎病濕熱傷血、絡脈瘀阻之病機相和,可除絡脈濕熱之毒,能有效輔助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等大法,既是對癥治療之法,又是從根本針對病機治療之法。有報道以此單味藥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服后小便增加,退腫作用效好。也有用于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具瀉火、燥濕、解毒、殺蟲之功。可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熱瀉腹痛、咽喉腫痛、癰疽瘡毒、濕疹等。慢性腎病之因為郁熱或濕熱之邪入于血分,久則化毒傷及腎絡與瘡瘍無異,經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以黃連之苦寒入心與胞絡,以解絡脈之熱毒。《本草經百種錄》曰:“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唯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尤益于濕熱所化之毒也。
具有解毒、排毒作用的藥物尚有很多,如:金銀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玄參、野菊花、鳳尾草、蚤休、白頭翁、苦參、魚腥草等,臨證中根據病情在大法指導下運用,能顯著提高診療效果。
慢性腎病的病機為熱郁血分、絡脈瘀阻,或濕熱傷血、絡脈瘀阻,郁熱、濕熱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郁熱或濕熱之邪,伏于血中久蓄化毒,隨著邪毒愈盛病情日益加重。 通腑排毒法根據邪毒性質及程度選用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瀉下解毒、利濕解毒等中藥,在大法治療的指導下進行解毒、排毒治療,在慢性腎病治療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乏力、貧血是慢性腎病的常見癥狀。尤其在腎功能衰竭期貧血癥狀更為明顯,此為邪毒壅盛所致。邪毒充溢血脈,則血氣不行;損傷臟腑,則新血不生,此時當以祛毒為先,勿進滋補之劑。祛毒之法不外消解、外排,清熱解毒、涼血解毒乃消解之法,利濕排毒、瀉下排毒是外排之法。以此配合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等大法,邪毒消減則貧血恢復,氣力自長。
惡心、嘔吐在慢性腎病的癥狀中十分常見,在非腎功能衰竭階段多為濕熱壅滯胃腸,芳化消導即可;在腎功能衰竭階段則為血分郁熱、濕熱之邪盛極化毒,溢于三焦,濁氣上逆所致,宜瀉下排毒、通腑泄濁,以降逆氣、排濁毒。此時調理三焦之法亦尤當重視,三焦暢通無滯毒之所,使溢于三焦之毒旋即宣泄而出。三焦暢通則全身氣血通暢,血分之毒自然易解、易排。由此觀之,通腑排毒法與疏調三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亦是腎病診治中無法分割的密切結合。
皮膚瘙癢在慢性腎病中也比較常見。多為邪毒蘊郁血分,血分有熱[5],泛溢肌膚所致,其治療當在大法上結合解毒、排毒之品,配合疏風止癢之藥。彭師常以白鮮皮、地膚子、重樓為止癢對藥,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通腑排毒的基礎上加入,常可收到較好療效。
血肌酐、尿素氮是腎功能檢查的重要指標,可反映邪毒蓄積的變化。在慢性腎病中,由于腎功能下降,血液中代謝產物的積聚,導致血肌酐、尿素氮等毒性物質的增高。血肌酐、尿素氮的增高是郁熱、濕熱傷血的標志,居高不降則是邪熱盛極化毒的征兆。此時解毒、排毒之法是開門逐賊之法,必須結合涼血化瘀、疏調三焦等大法方可從根治療。
李某某,男,30歲,濕熱腰痛。
一診:2019年6月18日,腰痛2個月,伴兩小腿脹痛略腫。腰部酸沉脹痛,彎腰加重,血尿酸472.4 μmol/L,同型半胱氨酸20 μmol/L,舌紅胖苔薄膩,脈弦滑。診斷:濕熱腰痛,證屬濕熱傷血,絡脈蓄毒。治療應采用涼血利濕,通腑排毒之法。處方:荊芥6 g,防風6 g,白芷6 g,獨活6 g,生地榆10 g,槐花10 g,丹參10 g,赤芍10 g,大黃6 g,冬瓜皮30 g,土茯苓40 g,紫花地丁20 g,金銀花10 g,水紅花子9 g,雞內金10 g,焦三仙各10 g,桑枝30 g,絲瓜絡10 g。水煎溫服,每日1劑,10劑。囑:忌食高蛋白、高脂、高糖食物,適當鍛煉。
二診:2019年6月28日,服用前方10劑,現腰已無痛感,仍略僵硬,小腿腫脹消失,皮膚皺褶明顯。今查尿酸417.8 μmol/L,同型半胱氨酸12 μmol/L,舌淡胖苔薄白,脈略滑。化驗結果尿酸已經正常,舌淡胖苔薄示濕熱已去大部,舌無紅胖示濕熱之毒亦減。脈仍有滑相乃濕熱未凈,繼以前法,加連翹10 g續服10劑。
按:“腰者,腎之腑”,此患者因腰痛來診,檢查時發現兩小腿腫脹,腎功能示尿酸略高,其他腎功指標無異常,既往無腎病史,據其癥狀舌脈診斷為濕熱腰痛。尿酸增高系腎排泄功能下降,代謝產物聚集化毒傷血所致,舌紅胖脈弦滑亦示濕熱傷血分之征。本案患者青壯之年,素來體質欠佳,失于鍛煉,飲食不節,濕自內生,郁久化熱,濕熱蘊毒傷血,絡脈瘀阻,不通則痛。故宗彭師治腎之法,予以涼血疏風勝濕之法,并重用通腑排毒之品。藥后佳效,說明診斷明確,用藥合拍,亦印證了通腑排毒法結合其他之法治療慢性腎病蓄毒的良好療效。
在慢性腎病的腎功能衰竭期,毒邪泛濫,或壅滯胃腸、或充溢血脈、或泛溢肌膚、或充斥三焦、或諸端并見。隨著邪毒熾盛病情日益加重,甚則危重,此時可結合透析療法排出毒素,穩定后以中醫藥為主。在涼血化瘀、疏風勝濕、疏調三焦等大法的基礎上施以通腑排毒法,可使毒素排出病情減輕。防患于未然亦十分重要,在慢性腎病的蘊毒初期或為化毒之前,給予適當劑量的解毒、排毒類藥物及時清除體內毒素,防止病情發展是十分有效的,并且有利有腎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