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教育局 河北 唐山 063500)
我國在課改之前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課程體系教學,對于學生技能的培養相對來說并沒有那么重視。主要原因在于學校課程設置不符合當前教育需要,其次是中學老師對于課程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透徹,大多數老師的教學目標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書本上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老師認為學習最重要的目標是技能和能力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并未得到實際有效的執行,科學素養的提升被教育主體忽略,目標定位失誤。還有就是課程常年不變,課程內容與教育方式缺乏創新,存在研究滯后與科教研究不被重視的問題,這不僅對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有阻礙,更影響了教育氛圍,影響老師的教學熱情。很多學校的教學設備常年不更新,設備老化,教具單一,學生只能模仿練習,動手能力根本得不到實質的提升。我國目前還采用大班教學的方式,一個班級動輒五六十人,老師沒辦法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在大班背景下逐漸弱化,造成了課程教學只看結果而忽略能力的情況。課后的課程評價體系不明確,導致老師無法設置有針對性的課程,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也反映不出學生的創新思維。
生物學科作為基礎課程,同時兼備著對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滲透教育作用。生物學科與其他科目的不同點在于,生物更注重帶領學生去思考生命本身,通過生理機構的了解,引發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因此生物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靈魂,任何知識都脫離不開德育。在課程設置中,可以設置野外課程教學,多多組建野外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或者在帶領學生們學習遺傳與變異課程時,可以向學生們介紹近親血緣結婚的危害及致病機理,與學生探討,向學生拓展相關法律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法制觀念與意識。在學習生物學的發展史時,可以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理解關于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老師傳授給學生人際交往的經驗,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引導其實踐交流。幫助學生養成尊重他人并欣賞自己的良好品格,常持溫柔謙卑的態度,以禮待人。通過帶領學生認識人體系統器官及細胞間的關系,可以培養學生哲學中整體與部分聯系的觀念。將此延伸為認識生物個體與外界的聯系,同類生物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不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與捕食等關系。以知識點為著手點,對學生進行德育觀念的滲透,逐漸培養起完善的德育觀念。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陣地還是以課堂為主,課外活動與實驗教學為輔助。這對老師的教學能力與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老師要改變思維,在以課本知識為主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獨立觀察的能力。這可以通過對課程的提前預習達到目的。比如在學習“葉綠素的分離與提取”這一課時,老師首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葉綠素的作用及分離方式中的操作要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中課后探究的模式有助于理性思維的發展。其次就是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做葉綠素的分離實驗時,老師在保障實驗中沒有危險用品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設置實驗環節,這不僅能夠強化課堂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習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時,可以帶領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引導學生自主制作玻片,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結構。能夠加強學生對細胞結構的了解,拓展他們的科學思維。
生物學科本身與生活聯系密切,通過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強化生物學科的生活化教學,拉近學科與生活的關系。比如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國為什么大力提倡荒漠化的改造,大力提倡退耕還林,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能夠實現什么意義,通過引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培養。我國教學主陣地還在于課堂,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可以采用多模式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在遇到晦澀難懂的課題時,老師可以選用生活化例子,使課程內容變得“接地氣”。老師同時要調動課堂氛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是心理敏感時,對于課堂互動也許會不那么積極,所以老師要成為一個積極的引導者,把握好與學生的關系。
生物學科,是貼近生活的學科,我國傳統教育中,生物課堂的限制性,通過發現不足之處,吸取國內外優秀的教育模式的經驗。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將生物教學與德育培養相融合,同時提升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興趣,建立科學的實驗體系。總之,在教育的改革中,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具有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