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市浦北縣世聰中學 廣西 浦北 535324)
隨著我國教育質量教育改革的不斷加快,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也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但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模式枯燥等問題,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現象。中學歷史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加強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由于現階段中高考模式的制約,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課后的練習都需要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因此課堂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地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追求教學的高效低耗。目前,部分教師的歷史教學低效性表現在:
1.1 追求花哨的形而忽視教學的本質。教師在沒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隨意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如在《兩極世界的形成》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三個探究題:兩極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兩極格局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影響?雖然這是本課基本要解決的問題,但既然是探究就必須要有探究的內容,要有文字材料、圖片資料等作依托,或是組織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完成探究題,如果提供不了這些探究資源,那么這種探究僅是停留在形式上,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沒有一點效果,課堂的有效性也無從談起,一節(jié)看似“熱鬧”課,實質是一節(jié)無效的課。
1.2 忽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接受式”,是我國課堂學習模式最常用的學習模式,主要運用于系統(tǒng)知識、行為技能的學習。“接受式”教學源于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明了→注意、聯想化→期待、系統(tǒng)化→探索、方法→行動。在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外界激發(fā)學習動機→復習舊課→學習新課→鞏固運用→檢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都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學生處于受制約的地位。由于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老師提供的信息,因此不利于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的發(fā)揮,學生獨立思考靠能力、自由探究、自我發(fā)展也就無法培養(yǎng),歷史的教學質量無法提高,最終損害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在歷史教學中缺乏教學公平和民主。忽視學生自主發(fā)展,學生獨立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都被教師認為幼稚和不成熟。歷史只是用來考試的,不是探討的有趣的學科,歷史教學的低效能體現無疑。在有著“師道尊嚴”傳統(tǒng)的老師心中,尊重學生是一道無法繞過的坎。
2.1 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傳統(tǒng)教學中強調同一性,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生的思維缺乏創(chuàng)造性,遇到問題寄希望于教師提供標準化的答案,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尤其是近幾年高考趨向,越來越多的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如客觀題的題干多是情境或者是史料,需要學生增強對情境對史料的辨析與理解;又如主觀題中增加了歷史小論文的撰寫,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頗高。在這一趨勢下,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歷史教學的目的遠不止讓學生知道一些歷史事件,了解一些歷史人物,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變“授之于魚”為“授之于漁”。
2.2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歷史的發(fā)展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而在中學歷史的學習中,可以注重對歷史的年限、事件之間的聯系等關系的梳理,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教師可以把學習的權利放寬給學生們,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方向和掌控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看學生們的方向是否準確無誤,一直到最后能夠讓學生有正確的理解思路為止。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可以從中找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方法,漸漸掌握學習歷史的技巧。
2.3 進行專題性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強調了知識復習的重要性,而每一個年份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比較零散,復習起來也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而這樣雖然當時的記憶效果比較好,但是,學生忘記的也比較快,不夠連貫。所以,在進行中學歷史學科復習的時候,可以利用專題復習的方法,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時間、時間、年代、人物等不同專題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在這一過程中,還能幫助學生重新梳理一遍知識內容,同時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有些同學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記憶,會制作一個方便記憶的卡片或者是表格,這樣的記憶方法在其他學科上也是可以應用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系統(tǒng)學習,有更大的收獲。
2.4 由重教學結果,轉向重教學過程的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重結果,輕過程”,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它是讓學生走向死記硬背的科學知識,把學生推向應試教育的死胡同角落里,不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我們要重視教學過程,讓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注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親身經歷或體驗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如果強調重學習歷史的結果,只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共同的標準答案的方向,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重視教學過程,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歷史知識的發(fā)生過程,也就是歷史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思維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能增進才干。
總之,教師需要改變中學歷史的課堂教學方法,這還需要學校和學生多進行配合,只要不斷豐富課堂的授課形式,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上,了解我國以及世界的變化,以古思今,對現在的行為有指導的作用。學校還應該合理的設置歷史學科的考察方法,不僅僅是通過簡單的筆試考核,還應該靈活的讓學生可以全面的發(fā)展,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讓學生素質可以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