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北河海街道中心幼兒園 江蘇 常州 213000)
幼兒園班級管理對象是3-6歲的幼兒,基于幼兒生理和學習方式的特點,需要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環境,來獲取經驗。幼兒園班級管理,是指幼兒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通過采取目的明確的管理活動,整合各種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師班級的管理理念是決定管理成效的重要保障。幼兒園每個班級的差異性發揮了不同的教育功能,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或推動或阻礙,主要取決于管理者理念導致的管理行為,涉及到度人、事、物。幼兒作為班級管理的主體,應該尊重其個性,管理方向都要聚焦幼兒發展為本。幼兒教師是否能在自己班級文化的矛盾、沖突與不一致性等現象中進行教學與班級管理,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取決于真正進行班級管理的教師,抱有何種理念進行班級管理,同時影響與考驗著教師的領導能力。
班級管理的先進理念,應該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為宗旨,整合多方資源,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實現班級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效益。同時,教師的兒童觀、游戲觀、教育觀的認識,也是決定作用。班級管理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注重自由、民主、公平的氣氛,發揮幼兒主體作用,實現幼兒自由與教師管理之間的平衡,讓理念和行為落地,創造一個浸潤式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如同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陽光、空氣與水份一樣,幼兒的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他們借助環境來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因此,教育行為的側重點是為幼兒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潛力和學習熱情。
2.1 幼兒安全放在首位。安全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班級基礎設施的標準與檢測。物質保障是前提,物質的安全、環保是關鍵。幼兒天生好奇、好動,要注意物品的陳列,清潔、消殺用品要放在幼兒看不到、觸摸不到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同時,關注環境的教育功能,凸顯環境與幼兒有效互動的理念,體現幼兒是環境的主人。
2.2 班級氛圍寬松愉快。班級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學習方式,關注幼兒個性發展與需求,營造適合幼兒的氛圍。首先是愛、接納每一位幼兒。愛孩子,并觀察、了解、研究、理解每一個幼兒,尊重幼兒原有經驗,在分析和支持下,解讀興趣與需要,挖掘潛在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讀懂幼兒現象背后的需求,近幼兒的內心世界,與他們做朋友。
2.3 打造和諧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指內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班級靈魂和形象的集中表現,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班級管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色與個性特點是班級文化的內涵。文件建構的過程,是由教師、幼兒、家長、班級環境之間的多方互動中建構起來的一種文化,集教育、激勵、凝聚的多種功能。比如愛的文化、尊重文化、禮貌文化等。
精神文化方面,有教師、幼兒之間的尊重、合作,商議等,讓班級管理的主體體現價值。教師在以身作則,對待同事熱心,家長真心,幼兒愛心。另外,還體現在共同建設和諧班級的共同愿景上,比如班風、口號等;物質文化方面,有班級物品的擺放與環境的創設以及班本化的課程、主題等。
2.4 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都是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中實現,做到堅持幼兒為主的原則。教師在有意識地改變以往控制者、保護者的角色,轉化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參與者與合作者。良好的師幼互動,要建立在具體的生活、游戲場景中,關注幼兒情感需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與老師交流。
班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動行為的重要場所,教師要發揮其教育功能。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要學會把握時機,以幼兒生活中的細節來產生行為互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幼兒學習方式的特殊性,要求教師的行為要規范,在互動中滿足幼兒的需求。如果教師對幼兒干涉過多、限制過嚴,則有可能使幼兒形成畏縮、膽怯、過分依賴他人的不良人格特征。
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妥善掌握和運用時間因素,能使幼兒一日活動進行流暢,班級管理流暢高效。時間的合理安排符合人體生活活動節律性的規律,符合大腦高思維的活動,以及幼兒在園的生活質量。
比如,對生理需求的吃飯、午睡、活動等時間和順序上,要相對固定,有利于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根據相關研究,人體經過一夜的休整,10點之前是頭腦清醒,學習精力最佳時刻,也是幼兒園集體教學、區域游戲的時候。午餐后因神經活動已降至最低潮,需要睡眠休息,故不宜安排其它活動。
幼兒園班級的規則通常也稱作“常規”,籠統地說是指幼兒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為規則。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那些行為不允許、應該被禁止,哪些行為是合理的,違反班規會如何等,保證每一位幼兒都發言,然后根據討論結果,師生共同制定并張貼實施。
當然,在常規實施過程中,總有一些幼兒違反。我們可以發揮榜樣的強化作用,讓幼兒理解此種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煩惱。教師要及時肯定對的幼兒,給幼兒樹立榜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教師榜樣,也是幼兒最好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的一言一行要符合大家制定的規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通過講座、集體研討、親子活動等形式改變家長的觀念,明白其重要性,促進家長行為的轉變。家園溝通要符合及時、雙向、尊重的原則,以便我們更快地了解孩子的情況,及時干預。
總之,班級管理工作是體現教師專業素養的渠道,更是一門藝術,在長期實施和優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有效的班級管理,需要老師既用心,又用腦,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真正發揮班級管理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