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是指具有一定規模,能夠為人們提供優美的森林景觀、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供游人觀賞與休憩的重要場所,同時還具有自然、生態、科學、文化教育等諸多功能。自然教育則是指讓人們在對自然事物、現象以及其過程體會的同時,增加對自然的認知,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并逐步培養和提升人們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森林公園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游憩休閑的場所,同時還為人們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發揮著游覽和教育的雙重責任。森林公園教育功能的實現,與完善的解說系統密不可分。本文對森林公園開展自然教育的意義進行了分析,探討其環境解說系統問題,并從自然教育的視角,提出環境解說牌優化設計方法,希望能為森林公園自然教育推廣工作提供參考。
森林公園是以森林生態為核心的自然生態資源,同時還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森林公園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可以為所有年齡段的公民提供自然教育。對比美國國家公園的教育項目,我們發現,美國的國家公園是通過旅行,把自然與文化知識進行濃縮,形成認識的跳板,對公眾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使公眾在自然環境中,通過親密接觸自然資源以及參與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增長知識,從而提高環保意識。在我國,森林公園開展的自然教育是落實生態旅游的重要途徑,也是影響公眾對環境生態的理念、態度及行動的有效方式。
森林公園開展自然教育主要是通過解說來進行的。自然教育解說是以生動、趣味化的形式,讓游客對自然有直接的體驗,在享受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充分展示森林景觀資源的類型、特色、美學特征和游憩價值,提高公園的文化豐富度和旅游吸引力。
二是國家森林公園承擔著保護森林景觀及生態環境的任務,不宜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繁雜的建設,使得生態資源得以保護。
三是增強旅游者對環保的意識,提高旅游者的環保行為能力。以自然教育為窗口,喚起人們自覺愛林、育林、護林的共識,指導旅游者科學合理地進行森林旅游活動,利用森林生態環境深層次、多角度地使旅游者感受森林生態文化。
自然教育解說根據季節、內容及特點,可以分為人員服務和非人員服務,其中非人員服務是指沒有公園員工參與的媒體性設施,主要有展覽、解說牌、印刷物、網站視頻等,具有覆蓋面廣、成本低、普適性強等特點,可以有效地通過文本、圖片、語言、視頻和示例等手段與游客進行信息交流,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引導、管理游客的行為。
經調查發現,森林公園環境解說牌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歸納如下:一是解說牌規劃設計不合理,造型傳統,缺乏吸引力;二是部分解說牌安置不當,解說形式單一。公園內均為平面式、靜置化的解說牌,游客參與性低;三是解說內容生硬,公園內多數環境解說內容主要是景點、植物的簡單介紹和說明,解說詞多為專業術語,不能引發游客的閱讀興趣。
優化的相關內容。自然教育的引導往往有四個關鍵的環節,即:引入、介入、觀察和回顧。解說對象的選擇是游線規劃中的關鍵,游客對沿線的解說對象是否感興趣決定了“引入”是否成功。解說對象中植物的選擇應考慮珍稀性、地方性、奇異性和相關性四大要素。
珍稀性指植物的稀有程度,物以稀為貴,人們常對珍稀物種具有好奇心。對珍稀植物進行解說是國家森林公園解說的重要內容,亦可起到提高游客對珍稀植物的保護意識。
地方性是指選擇解說的植物應該是具有該森林公園代表性的物種,例如森林公園中的一些特殊的植物,景觀壯麗唯美,是森林公園中的特色。一般而言,可選擇森林群落中的優勢物種作為解說對象。植物種的分布范圍越窄,地方代表性也就越強。
奇異性指某一植物種在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上的特點突出,或該特征對人的感覺器官有較強的沖擊,或與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相關性是考慮解說對象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密切程度,這些植物易引發游客的興趣,通過解說也能使游客較為直觀地了解這種植物。
游線規劃和主題設計。根據森林公園特色景觀的分布,考慮解說對象的選擇,路徑的舒適度及周邊景觀節點的連接度,規劃自然解說步道的路線,設計解說主題。確保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及專業性,為公眾提供可理解、有價值、合理性的服務。
解說牌的外觀造型設計。從造型、體量、色彩上吸引游客的眼光,結合場景的實際內容進行形象的解說。例如,森林公園中一些具有鮮明外觀特征的植物,可通過解說牌的造型設計吸引游客眼球,使其駐足了解。
解說牌的標題及解說語言。第一,用醒目、易激發興趣的標題吸引游客,駐足3秒便認知講解對象的關鍵信息。如,解說紅牛膝時以“植物也會長膝蓋”、解說丁香時以“古人的口香糖”等擬人的手法來吸引游客。第二,將解說的內容與圖片、外觀造型、版面設計相結合,讓游客看到會禁不住停留至少30秒的時間來了解內容。第三,通過運用反問式、設問式、提示性的語言激發游客的好奇心,使其能夠繼續深入了解知識3分鐘。把植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識糅合在一起,可使游客自發地去探尋植物與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
解說牌的功能設計。自然教育倡導注重五感體驗,在解說信息上選取游客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設計。可采用異型、翻板、觀察盒、標本盒等形式,加入一些細節提示,讓游客不僅能了解知識,還能體驗到不同的自然玩法。例如,從倡導文化自信的角度,將中國古詩詞文化和植物特征結合在一起,將文學知識作為解說內容。講解公園特色植物的過程中,也可用探索式的方式在沿線設置解說牌,在入口處以提問的方式引導人們進入植物分布區搜尋古典詩詞中隱藏的答案,以此了解傳統文化,寓教于樂。
針對解說牌內容的設計、路線的規劃及完善需要,進行科學的評估。評估可分為前期評估、過程評估及結果評估。
前期評估。主要針對森林公園本身的特點及內容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公眾及潛在公眾對該森林公園的需求進行綜合分析,如解說牌的設計是否既能滿足公眾需求,又可強化自身的優勢。
過程評估。中期評估主要是在解說牌的設計使用過程中的評估跟進,如解說牌設計過程中信息獲取的準確性、難易程度;安置實現過程中的還原度、便宜度、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使用過程中的使用頻率、損壞、維修情況等。
結果評估。評估解說牌投入使用后的效果及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如使用問卷調查,看游客的滿意度及工作人員的反饋意見等。
綜上所述,環境解說牌的版面設計主要注重內容的趣味性,文字表達的吸引力、易理解性,形式上的創新性和可參與性。引入自然教育的概念可使解說的方式更新穎、解說的內容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解說的形式更能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最后通過評估,反饋解說牌的相關內容。自然教育要從“發現美”到“保護美”進行情感引導,多感官體驗的解說形式使“環境解說牌”擬人化,讓游客不再停留于看景拍照的淺層觀光式體驗,而是能夠有多種與自然、與內心、與同行者的互動體驗,從認知上了解森林公園的自然大美,受到教育,從情感上理解、熱愛自然,改變自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