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巖嶺 高立麗
著名作曲家汪立三一生創作了大量具有民族氣質,完美結合傳統音樂體裁與現代作曲技法,揉和中西方鋼琴曲創作技巧,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彰顯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優秀鋼琴曲,可謂功苦同鑄、藝德雙修和厚德載物。汪立三之所以成為鋼琴曲創作的藝術大師,與其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開啟鋼琴曲創作智慧之門的藝術追求和光大傳統民族音樂精華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鋼琴作曲教科書這樣表述:“思想品質、道德品行及文化品位是鋼琴作曲的三大‘基礎工程’,表現著作曲家的思想境界、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光明磊落的道德取舍及其鋼琴曲作品之精深,對鋼琴作曲家的作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乃至決定作用。”從汪立三的所有鋼琴曲中,我們不難看出先生處處流露出的這種品行與情懷,良好品德正是汪立三攀登藝術峰巔的云梯。
徐世昌,前清舉人,清末進士,官至軍機大臣,他說過一句名言:“凡建立功業,以立品德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上將馬頓說:“惟有品德,可以開成功之門,收成功之果。”
人品決定文品是文學界、音樂界乃至整個藝術界長期以來較為一致的看法,凡“詩品出于人品”“有德之文信,無德之文詐”“天下吝嗇人刻薄人狹隘人粘滯人俱不會作詩”“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等名人名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盡管現代有人質疑“詩品出于人品”的正確性,覺得人品與文品并無當然的因果關系,但我們從汪立三大量的鋼琴曲作品中可以感知汪立三處處推崇的民族精神,可以悟到汪立三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可以肯定地講,汪立三實實在在做到了品格高尚和文如其人。
1. 尊敬和感恩師長的良好品德助汪立三鋼琴曲創作漸入佳境。汪立三在鋼琴曲創作生涯的初期,有幸得到許多音樂前輩的點撥與輔導。鄭乾柱先生是他中學時代的音樂老師,對他有著引入音樂之門的知遇之恩;楊與石老師是課外專門輔導他興德米特理論,不僅開闊了他的音樂眼界而且改變了他多聲部寫法思維方式的恩師;他大哥更是有著在抗戰時期,千辛萬苦地從異國他鄉收集大量西方古典音樂唱片給弟弟學習的長兄望弟成才之情。這些對他之后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實質性影響的師長和兄長,汪立三除了仰慕之外更多的是尊敬,并把這種仰慕和尊敬化作了創作鋼琴曲的無盡動力。可以說,汪立三之所以能夠成為鋼琴作曲大師,與他牢記師長、兄長諄諄善誘的教誨,與他不忘牢記師長、兄長的授業、提攜和幫助之恩不無關系。
2. 誨人不倦的高尚品德張揚著汪立三持續更新的音樂創作主張。汪立三多年作為音樂教師、音樂學院領導,教學中不斷總結音樂創作所思所想和創作靈感,并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創作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和弟子,在誨人不倦的同時也豐富著自己音樂創作的思想境界,深得學生們的愛戴和仰慕。
汪立三長期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在音樂教學和輔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把自己積累和總結的音樂創作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使學生們越琢磨越有味,受益終身。其學生亢音在回憶汪立三的文章中,對于汪立三許多關于鋼琴曲創作的言談如數家珍:
“破除舊傳統的教條束縛,在樂音世界開拓更廣闊的天地,把音樂創作意識與理念牢牢扎根于民族土壤和人類音樂文明的基礎上,使音樂聽起來,既新鮮又不離人們的審美習慣。”
“要有那么一股靈氣,所做的練習,不說個保個地優秀,起碼十個練習中要有一個閃光點的作品,而不能都是平平淡淡地、泛泛一調的枯燥習題。”
“現在有一個當務之急的事是觀念意識,即,不能總跟在別人后頭走,因為別人走過的路已經不新鮮了,或者說‘落后’了……要闖!要創造!但瞎闖亂創是不行的,一無技術基礎,二無深度廣度的觀念支撐,是無本之木,這就需要有一個根基基礎……目前需要多聽、多看、多吸收。切不可像當代(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美術界中年人形容自己所處的尷尬地位:‘年輕人說我們是腌過的蛋,老一輩說我們是孵不出來的雞’。”
從以上汪立三針對學生走入音樂創作誤區解惑答疑的言談中,我們可以感知汪立三誨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也可以洞悉汪立三關于鋼琴曲創作的真知灼見。與其說汪先生是在輔導學生,倒不如講汪立三是在回顧自己的音樂創作經歷,在總結自己的音樂創作經驗,在捕捉新的音樂創作靈感和張揚著自己的音樂創作主張。可以講,汪立三不吝賜教,在音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滿營養音樂大餐的同時,也不斷升華著自己的鋼琴曲創作理念,為收獲鋼琴曲創作的碩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能屈能伸、愛贈分明、堅持原則的道德操守使汪立三鋼琴曲作品充滿正能量。能屈能伸的品格使汪立三遠離政治旋渦潛心音樂創作——1957 年汪立三因為正常的學術評論問題被打成“挑戰學術權威”的“右派”。這頂“帽子”大到使人喘不過起來的地步,而汪立三卻受辱而不驚,把自己比作渾身帶刺,有著頑強生命力的仙人掌,面對不公正的待遇不喊屈、不叫冤,而是為著心中的鋼琴曲創作夢想,一頭扎進上音圖書館的館藏圖書中,盡情謄抄對他之前無暇顧及的西方現代音樂資料。面對從天而降的災難和一落千丈的待遇,汪立三選擇了沉默。之所以沉默不是向命運妥協而是慶幸“右派”這一身份給了他遠離政治旋渦的勇氣,他終于可以安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以講,正是能屈能伸的品格使得汪立三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日行千里,越走越遠。
愛憎分明的品格使汪立三的音樂創作一直走在健康的軌道上——有一件事讓汪立三憤怒不已,這便是一位女作家創作的詩歌作品被另一位作家剽竊。面對剽竊者的得意和被剽竊者的懦弱,汪立三義憤填膺,怒吼著激將女作者:“你要不打這場官司,你就沒有人格”。汪立三之所以聲援這位女作家,皆因汪立三一向憑智慧進行鋼琴曲創作,對他來講,鋼琴曲創作沒有捷徑可言,他鄙棄靠剽竊在音樂界露臉的所謂作家并不屑與這些人為伍。
堅持原則的品格使汪立三的鋼琴曲創作精益求精——有一年,全國鋼琴考級在東北某市進行,考級曲目是鋼琴曲《蘭花花》。作為評委的汪立三坐鎮某市考區。不曾想所有考生均未演奏出《蘭花花》該有的意境和效果。按說,汪立三看當地音協的面子,矮子里拔將軍,讓個把考生晉級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汪立三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按標準考核,結果就是沒有一個考生晉級。按說,已完成評審任務的汪立三可以打道回府了,但汪立三卻主動留了下來,對參加考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針對性極強的耐心輔導,既認真分析了考生晉級失敗的原因,又就《蘭花花》的演奏技巧進行了仔細講解,讓參加晉級考試的學生感動不已和受益匪淺。不同意考生晉級是因為汪立三心中的《蘭花花》不是考生們演奏時所表現的那個樣子;主動輔導考生是因為他要讓考生們演奏時確實表達出《蘭花花》的意境和效果。汪立三之所以有那么多優秀的鋼琴曲問世,與他堅持原則、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如上所述,由于汪立三具備了作為作曲家應有的思想道德品格,他才能在鋼琴曲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鋼琴曲創作大師。
延綿數十年,汪立三本著對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不斷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汲取精華和能量,在鋼琴曲創作中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異于常人的天分與智慧,形成了他鋼琴曲創作的獨特風格。
汪立三鋼琴曲創作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十年動亂”結束期間,是為汪立三探索運用鋼琴傳統技法、嘗試中國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融合,才華初露、智慧初啟的時期。汪立三這一時期的鋼琴曲代表作有《蘭花花》《詩》《我們走在大路上》《小奏鳴曲》《揚琴之印象》等,大多是對百姓耳熟能詳的民歌作品進行的拓展和再創作。這類鋼琴曲具有使用原作品旋律基調,并運用傳統作曲技法使旋律變奏拓展的特點,新穎的音響效果展示了濃郁的民族氣息。如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蘭花花》,既保留了原民歌的曲調并在旋律上變奏,又改寫了織體部分和在旋律中加入了和聲,深度刻畫了人物形象,使鋼琴曲的悲劇特色盡顯。盡管在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汪立三的音樂創作才華和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該階段汪立三的創作技法還很青澀、音響運用形式遠未爐火純青,音樂創作所依靠的依舊是西方的音樂理論。盡管該時期他的鋼琴曲作品已經開始融入中國元素,但距離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真正融合還存在很大差距。
第二階段是“十年動亂”結束后到20世紀末時期,是汪立三鋼琴曲創作風格定型成熟,音樂智慧釋放和展示時期。可以講,經過第一階段的積累沉淀,汪立三對融合民族音樂和鋼琴音樂的認識更加清晰到位,不僅融合民族音樂與鋼琴音樂的節奏加快,而且融合民族音樂與鋼琴音樂技法手法日趨嫻熟,進而使他這一階段的鋼琴作品凸顯民族氣息。汪立三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有《東山魁夷畫意組曲》《兄妹開荒》《他山集》等,均通過強調中國民族音樂中四度、五度二度排列而形成和弦結構,并創造性地將十二音無調性的手法植入中國民族音調中。創新的手法,呈現出的是多維度多空間的色彩和意境,豐富了鋼琴的表達形式更展示了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
第三階段是21 世紀初到生命盡頭時期,是為汪立三鋼琴曲創作的輝煌時期,也是汪立三綻放智慧、鋼琴曲作品疊出的時期。該階段汪立三把鋼琴曲創作的重點放在了組曲之上,先后創作了《讀魯迅‘野草’》《紅土集》《小弟的畫》《先知集》《動物隨想》等風格多樣的鋼琴曲。這些鋼琴曲圍繞中國傳統文化敘述特定故事,張揚音樂形式,抒發內心情感,使鋼琴曲內容和大段落設置或高音部或低音部的長音休止等創新性音樂技法相得益彰,凸顯了汪立三鋼琴曲創作的智慧光芒。
從才華初露、智慧初啟,到創作風格定型成熟、音樂智慧釋放和展示,再到綻放智慧、鋼琴曲作品疊出,汪立三不斷探索中國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融合的途徑和技法,鋼琴曲創作技法由青澀到成熟再到佳境,音樂智慧由初顯到綻放再到井噴,為中國傳統音樂步入大雅之堂,為中國鋼琴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自信……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汪立三正是這樣一個善于從中國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并傾全力把民族化旋律與現代多調性、無調性手法結合在一起,用鋼琴特有的語言講述老百姓喜聞樂見故事,鮮明體現時代特色的鋼琴曲創作大師。
1. 以主調音樂創作凸顯鋼琴曲的民族特色。主調音樂是鋼琴曲旋律以多音部中的一個聲部為主,而其它的聲部,如和聲、變奏等則作為陪襯和伴奏的一種鋼琴曲創作手法,利于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主調音樂具有音樂形象明顯、感情表達明確、欣賞者易受感染、容易向世界傳播等鮮明特點。汪立三早期的許多鋼琴曲均是運用主調音樂創作手法創作的,極具“民族化”的旋律風格。這些作品以五聲音階為骨干,七聲音階和三音列旋律有機結合,旋律委婉質樸,節奏流暢多變,把江山壯美多嬌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并推動了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逐步融合。
2. 通過鋼琴曲把中國民間富有生命力和體現民族精神的傳統音樂作品傳播給世界音樂愛好者。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源遠流長,是中國鋼琴作品取之不盡的素材庫房。著名鋼琴作曲家汪立三與同他志同道合的鋼琴作曲家一道,在鋼琴曲創作中鼎力傳播民族精神,或直接整理和修飾民間傳統音樂原曲、或提煉和發展民間傳統音樂題旋律片段,千錘百煉而成型的鋼琴曲選題上貼近傳統音樂,音樂結構上以西洋音樂結構為基礎,編曲方式上運用中國色彩,豐富了原作品的思想內涵,飽滿了原作品的人物形象,張揚了原作品的美好意境,也在當今世界范圍文化交流中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民族精神。鋼琴曲《蘭花花》取材自民歌,汪立三在創作中融合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作曲方法,在保留素材原型的情趣與地方風格特色的基礎上注重節奏的變化,凸顯和聲的力量,力求韻味的細膩,并從節奏、節拍、速度、力度及音色等方面給予演奏者很大的空間表現,可謂用西方音樂講述了一個東方故事,展示了故事所蘊含的東方情結。
3.借鑒西方古典作曲技法,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表現中國民俗文化的不朽魅力。影響汪立三早期創作的是古典樂派和早期浪漫派,作曲手法相對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汪立三的作曲技法日趨成熟。受西方印象派作曲技法的啟發,汪立三大膽把和聲和復調等西方古典作曲技法運用到自己的鋼琴曲創作中,并巧妙地把我國民族作曲技法與西方古典作曲技法進行有效嫁接,進而形成了汪立三自己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汪立三的這種作曲技巧對于中國鋼琴曲作品鋼琴語言的民族化,對于豐富中國鋼琴曲的作曲技巧,對于提升國內鋼琴演員的表演技巧,對于改變國內音樂教學缺少教材的窘況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東山魁夷畫意組曲》是汪立三借鑒歐洲古典作曲技法創作的鋼琴曲。該鋼琴曲大膽運用西方古典音樂常用的和聲和復調等技法,將五聲性旋律與歐洲和聲體系融合,并使之與濃厚的民間、民族的色彩和個性揉織在一起,是使中國民族精神得以在世界傳播的優秀鋼琴曲作品。
離開民族音樂的沃土,中國難以產生經典的、可傳世的優秀鋼琴作品;排斥西方鋼琴曲作曲技法,中國鋼琴曲創作勢必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令人可喜的是,汪立三等鋼琴曲作者在音樂,色彩、風格和技法上,嘗試并成功地進行了中國民族音樂技法與西方音樂技法的有效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鋼琴曲創作技巧和風格,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必將激勵更多的鋼琴曲作者創作出更多一流的鋼琴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