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媚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性。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我們黨獨特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加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有益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①
德州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德州市境內的各種紅色文化資源。它們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主要包括相關的各類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遺址;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事跡;紅色文物、紅色文化產品等。
德州歷史文化悠久,是冀魯邊區和渤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州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里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尤其樂陵是冀魯邊區抗日斗爭的領導核心所在地,紅色文化資源較為集中。冀魯邊區是抗日戰爭初期形成的山東六大戰略區之一。它東臨渤海,西接津浦鐵路,南瀕黃河,北到獨流減河,主要包括當時隸屬于山東的樂陵、陵縣、德平、陽信、商河、無棣、惠民、濱縣、沾化、臨邑、濟陽等縣以及當時隸屬于河北的鹽山、東光、南皮、吳橋、新海(今黃驊)、寧津、慶云、滄縣(東部)等24 個縣。1938年7 月,中共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命令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肖華率旅部機關及部分干部組成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抵達冀魯邊區。肖華率領部隊先后組織了韓集伏擊戰、三打燈明寺、激戰大宗家等戰斗,沉重打擊了入侵日寇的囂張氣焰。至1938 年底,全區共產黨員發展到25000 余人,抗日武裝發展到15000 人,冀魯邊區得到擴大和發展,成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1944 年1 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并為渤海區后,在解放戰爭中成為解放軍的大后方,全區掀起了支前和參軍的熱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②
德州市共有省級黨史教育基地10 處,分別是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園、禹城市革命紀念館、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齊河縣烈士陵園、臨邑縣革命烈士陵園、德州市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齊河縣時傳祥紀念館、樂陵市大孫鄉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武城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陵城區產業合作區黨建中心。市級黨史教育基地19 個,分別是德州市革命烈士陵園、陵城區產業合作區黨建中心、禹城市革命紀念館、禹城市王克寇烈士陵園、禹城市齊禹抗戰紀念館、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樂陵市大孫鄉愛國主義教育展覽館、寧津縣革命烈士陵園、寧津縣崔楊抗日戰爭紀念館、齊河縣烈士陵園、臨邑革命烈士陵園、平原縣革命烈士陵園、平原縣恩城鎮黨員培訓中心、武城縣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武城縣烈士陵園、夏津縣革命烈士陵園、夏津縣鄭保屯鎮李思孝故居、慶云縣紀念館。革命遺址52 處,主要有黨的重要機構舊址,如齊河縣魯北第一個黨支部遺址、抗日功臣常大娘地道遺址等;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活動地,如李思孝故居遺址、紀照清故居遺址等;重要事件、重大戰役遺址,如冀魯邊游擊支隊成立遺址、鐵營洼反合圍遺址、禹城老火車站遺址等;有重要影響的革命烈士墓地,如李宗魯烈士墓、李聚五烈士墓等。另外,還有反映重要歷史活動、思想文化的各種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興建的有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種紀念設施等。以上這三類有重疊之處。在這些場館、遺址中,有7 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陵城區大宗家抗日戰斗遺址、樂陵市冀魯邊區革命紀念園、臨邑革命烈士陵園、寧津烈士祠、齊河革命烈士紀念碑、禹城市王克寇烈士陵園、齊河縣晏城侵華日軍飛機場舊址。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德州人民奮勇斗爭、無私奉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建設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2014 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以樂陵為中心的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有8 位英烈入選,他們是楊靖遠、馬振華、楊忠、石景芳、李永安、杜子孚、符竹庭、黃驊。2015 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為國捐軀的6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趙镈、李子英、劉正3 名英烈曾在冀魯邊區工作,于文彬、董秋農、吳匡五等14 名抗日英烈犧牲在冀魯邊區。
除上述紅色文化資源外,其他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源還有包括實物類的如保存在各類場館及群眾中的紅色文物,非物質類的如老一輩革命者自身的經歷、感受、體悟、回憶,歌曲、戲劇等紅色文藝作品。
1.加強黨史革命史研究,編印相關書籍史料。編印《中共德州地方史》《中共德州歷史簡明讀本》《德州通史簡編》《德州地區志》《德州改革開放實錄》《中共慶云地方史》《中共平原地方史》《中共樂陵地方史》《中共臨邑地方史》《中共夏津地方史》《樂陵抗戰那些年那些事》及德州各縣市黨史大事記、組織史、專題資料匯編等書籍史料,對德州歷史及重大事件作了較詳細的介紹,為德州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史料依據,是人們了解德州革命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2.挖掘自身優勢,開發紅色旅游。近年來德州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和紅色旅游開發。借助紅色旅游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整合樂陵、寧津、慶云及周邊地區紅色資源,推出了以冀魯邊抗日為主題的紅色研學旅游項目。同時通過開展紅色旅游專業培訓、引入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優化當地配套基礎設施,促進紅色旅游景區提檔升級,積極打造高質量紅色旅游片區。③
3.開展各類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形成常規態勢。每年的清明、黨的生日、建軍節、國慶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紀念日前后,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生參觀紅色場館,瞻仰革命舊址,祭掃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入黨宣誓,請老紅軍講革命故事,訪問烈士遺屬;組織關于紅色文化的征文比賽、知識競賽、派發書籍;在市圖書館新城分館開設“黨史資料專架”,通過各種紀念形式讓大家緬懷革命先烈、了解革命精神、學習英雄事跡,接受革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教育。
4.利用媒體平臺,創新紅色教育形式。利用中共德州歷史網、冀魯邊區革命網上教育基地、德州市情網—德州史志辦、各縣市相關網站;德州日報頭版《黨史之窗》專欄;“德州黨史”“少年學黨史—黨史學習平臺”等微信公眾號,宣傳黨的歷史、弘揚紅色文化、強化教育效果,建立德州市黨史系統網絡評論員隊伍,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將媒體優勢尤其是互聯網優勢應用于紅色教育,創新了教育形式,適應了時代特征和受眾需求,使教育內容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有利于提升紅色教育的實效性。
1.對紅色文化資源重要性認識不足,開發利用不足。各部門尤其基層組織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充分,尚需進一步將其上升到能夠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市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對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資源蘊藏的潛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 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力度不夠。有些紅色文化資源較為分散,當地又交通不便,再加上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全,品牌意識不強、內涵挖掘不深,對外營銷不夠,使得德州紅色文化資源在紅色旅游市場中標志不鮮明,特色不明顯,印象不深刻,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紅色文化隊伍人員不足,素質參差不齊。從事紅色文化相關工作的人員兼職人員多,專職人員少;非專業人員多,專業人員少;服務人員多,科研人員少。有些紀念館、博物館專業講解員缺乏,參觀者進入場館之后自由活動,參觀不系統、無目的,導致教育效果減弱。有些場館、遺址由于缺少工作人員或老舊或損毀,長期得不到專業維護、更新,利用率也不高。
4. 涉及德州紅色文化的科研成果數量比較有限。雖然目前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德州紅色文化史料,但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比較少,由于選題或側重點的原因,有些領域還存在較大的完善推進空間。首先,個案研究多于整體考量,研究呈現碎片化、分散化,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其次,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多從歷史學角度進行分析,與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學科整合不夠緊密。最后,歷史研究缺乏現實關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紅色文化研究既是歷史研究,更是關系到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政治研究,老一輩革命者創造的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精神動力,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光大,只有在研究中,深刻總結過往的經驗與教訓,古為今用,才能充分發揮歷史研究的社會價值。
要把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上升到保護文化遺產、提升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來對待,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加大開發投入,出臺扶持政策,發揮市場功能,樹立“品牌”意識,逐步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知名紅色文化產品。
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離不開現代化的硬件設施,便利的交通,便捷的通信、舒適的參觀環境、貼心的服務設施都是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吸引力的條件。當然,在注重硬件的同時,更要認識到軟件才是核心。弘揚紅色文化是紅色旅游的目的。要以黨中央的指示和精神為指導,始終堅持紅色旅游的正確發展方向,突出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既按經濟規律辦事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價值,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
德州不僅有紅色文化資源,還有大量的綠色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要科學規劃高度重視資源整合,善于把不同規模、不同種類、不同地域的資源連接起來,建立紅色文化資源為主線,綠色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為補充的資源利用格局,同時借助外地資源,形成整體效應,實現優勢互補,實現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除了傳統的參觀考察、掃墓祭奠、集會宣講、文藝作品等,紅色文化的傳播要十分注重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傳播途徑與教育方式。網站、微信、微博、多媒體都應該成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的平臺和陣地。只有用正確的優秀的文化思想去占領網絡陣地,才能抵制錯誤的歪曲的觀點,引導人們向善向美。此外,在具體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播教育上也要注重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使紅色文化教育擺脫傳統認知中的政治說教色彩,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任何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人員隊伍建設。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同樣離不開專業的人員隊伍。博物館、文化館配齊專業講解人員;紅色文化科研院所配齊專業研究人員;各場館、遺址、紅色文物保護單位配齊專業維修養護人員,打造一支政治思想過硬、服務意識到位、專業知識精深的紅色文化資源工作隊伍是提高紅色文化資源利用效率的現實要求。
注釋
①習近平.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時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7/21/c_1119254907.htm,2016- 07- 21
②根據冀魯邊區黨性教育基地[EB/OL](http://www.jlbqjyjd.com/)相關資料整理
③山東紅色旅游推廣聯盟成立,德州市位列其中[EB/OL].德州新聞網,http://www.dezhoudaily.com/p/1414321.html 2018- 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