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麗
在我國全面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以宏觀角度出發進行分析,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有著較強的周期性,而經濟在全球化發展影響下,人力資源逐漸興起,其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更為明顯。由于知識的創造者為人,這就使得人力資源有著一定生產性,更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經濟發展中人才的作用極為重視,并以此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強國機制。
通常情況下,可利用科學方法將人力資源理念劃分為三個方面:首先,為國家或地區所有勞動者人數的總和;其次,相關部門或組織中具有生產作用與能力的人員總和;最后,人們自身具有的勞動水平。同時人力資源數據也就是存在勞動能力人員的總數,而人力資源質量則屬于在整體環境中,勞動者具有專業技術、專業知識等綜合素質與能力。想要促進經濟發展就需要以人力資源為出發點,這也就使得人力資源數量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中人力資源數量也需要與物質資源具有較強契合度,若物質資源小于人力資源時,會快速提高產品消耗量,進而為人力資源浪費問題的出現埋下隱患,嚴重時還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需求不斷促進人力資源質量快速提升,這是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基礎與途徑。
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于1980 年形成并廣泛普及,其中該理念最初的意義是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利用率的重視程度,確保自然環境符合人們經濟利益需求的同時,又可以為后代的發展保存強大的潛能。而從經濟方面進行分析,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影響自然環境并為人們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基礎上,確保創造的經濟價值具有最大化特征。一些經濟學家在不斷分析與研究后,也根據實際情況針對經濟可持續化發展施以科學合理的劃分,從宏觀角度分析,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有著較強一致性,即將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等方面內容進行有機融合,進而確保環境、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協調性,為經濟體系的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從微觀層面分析,經濟可持續發展則需要與環境與社會的發展具有較大差異性,在評估經濟可持續發展時,需要以人們經濟發展指標為參考標準與依據,如經濟發展協調性、經濟結構協調性等,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與社會、環境等進行統籌分析與研究。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同時也可為產業結構的創新與完善提供有力支持。而針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也是落實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這才可真正防止經濟增長過快與較為緩慢等問題的出現。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過程中,也會導致人力資源分布出現明顯的變化,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創建良好條件。僅從該層面進行分析,落實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可有效確保人力資源管理質量快速提升。另外,完善的人力資源配置與分布,還可從基礎上實現人力資源投入的節約,同時針對所有工作時間進行優化與創新,使得人力資源具有極強的協同性,這不僅會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可為人力資源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動力。
在人類文明與社會循環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與企業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與需求也快速提升。這種環境下想要在經濟市場中具有一定競爭力與影響力,全面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的變革需求,就需要利用科學方法促進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與能力快速提升。想要得到社會、企業的認可就需要具有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在不斷學習過程中就可確保自身被發展的社會所接受與認可。這時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快速提升,而精細化成為其主要的發展方向。這有效的體現出,想要實現人力資源水平的發展,就需要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與核心。
各種因素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如政府戰略機制、技術發展程度、能源開發與運用情況等,其中人力資源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在某個方面,人力資源管理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以往的經濟發展中,經濟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動力為自然資源,而在自然資源開采強度快速提升時,導致自然環境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失衡狀態,這就使得人們真正了解到保護物種多元化特征與綠色節能的重要意義,因此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創新與變化。同時具有較強基礎性與代表性的人力資源,也就逐漸成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與動力。
未來的發展規劃與經濟發展都需要以人力資源開發為基礎與出發點。經濟發展期間,需要人力資源數量具有較強充足性,而人力資源質量也應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并利用產業結構科學調整、傳統產業的升級與創新,為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針對人力資源進行規劃與開發過程中,需要確保企業員工結構具有較強科學性與合理性,這可有效保證企業在發展期間具有良好的人力保障,進而確保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的實現。進行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工作時,需要針對當前存在的所有不足與問題進行考慮與分析,制定完善合理的預測方案。以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為基礎,將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工作劃分為長期、中期與短期三個方面。其中短期就是為了符合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完善的短期人力資源規劃工作。而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對于長期人力資源規劃缺乏關注與重視,所以企業就應對人力資源管理規劃情況進行分析與調查,進而為企業實現穩定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能力對于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的供應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人們的身體健康情況與文化水平。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財政收入才可真正實現全面提升,進而為教育財政支持力度提供條件,使得教育資源較為豐富。與物質資本投入程度進行對比可知,當前我國人力資源投資增長速率相對較小。想要促進人力資源存量快速提升,就應根據實際需求提高在職培訓與教育的支持力度。針對高等、中等以及初等教育投資結構應進行合理優化與創新,強化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這就可從基礎上實現自我。
若以經濟規律為基礎,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會導致生產要素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同時由于個產業之間具有較大不同,這使得產業生產要素資源有著極強的流動性。因此需要針對產業結構進行創新與完善,并在經濟結構中確保人力資源配置具有較強合理性。
首先,強化管理與認識。在公共服務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應實現傳統理念與思想的創新與改變。國民經濟不斷發展時,也需要強化人們對于第三產業的認知與了解程度,從高度發展層面編制完善的發展規劃方案,并針對貸款、立項、資金等工作進行科學規劃,確保第三產業的地位具有較強合理性。在強化管理力度時,也可制定完善的第三產業發展規劃機制,通過引領、帶頭的第三產業發展管理部門,科學規劃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提高宣傳力度,也可確保第三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與環境。
其次,在市場與政策上實現服務行業快速發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作用下,社會對于房地產服務、社區服務等具有較強的需求,這也使得供需矛盾更為明顯。所以有關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優惠制度,以政策角度為出發點,確保新興服務行業得到良好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需要制定完善統一的標準,為管理運行行為實現規范化發展提供有力條件。
想要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應針對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深入探索,不斷推動人力資源系統的建設,以此才可真正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政府有關部門需要針對人力資源管理機制進行創新與完善,科學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環境。
首先,引進人才,制定優惠機制。進行就業招聘時不可具有歧視思想,并針對專業技術人才落實完善的優惠性機制,進而確保投資環境得到調整與創新,同時保證思想理念得到完善。
其次,短期服務與長期引進的結合。專業人才對于經濟發達、交通便捷、工作環境完善、待遇程度較高地區有著極強關注度。想要確保發展中地區具有較強的人才引進能力,應將“柔性流動”、長期引進、短期服務進行結合,即在不改變工作關系與戶口的基礎上,利用特聘、兼職等措施促進人力資源合理利用率快速提升,同時全面強化人力資源利用優勢與作用,保證人力資源缺失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
針對人力資源分配模式與生產要素進行分析,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勵政策。從薪酬角度出發,保證薪酬為工資的基礎內容,并使用各種分配模式,確保機制制度具有較強合理性。同時優化晉升渠道,確保員工具有公平的發展機遇,使其形成良好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另外,也需要在精神方面對員工進行激勵,對于員工的個性與人格具有較強尊重感,深入到員工的生活之中,幫助其解決在生活或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此避免員工出現消極情緒,促進其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快速提升。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作用下,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因此需要利用完善激勵政策、創新人力資源開發環境以及完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工作等方法,強化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進而確保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