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
關鍵字:制造業 轉型升級 內涵對策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逐漸成為了世界制造大國。然而,在全球需求結構深刻調整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出口黃金十年已不再。在國內,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高速投資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在以上背景下,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和環境發生著深刻變化,面臨的段的數字化、網絡化;超精密、超高速加工;自動化、智能化控制和決策;適應極端的工作條件、生產特殊要求的產品;技術的集成化、產品的模塊化。
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下,企業的研發制造正從以產品、市場為中心轉為以用戶為中心,多樣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消費需求加快釋放。伴隨PC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演進,產品的研發設計周期在縮短,更新換代速度在加快,性能不斷提升、功能不斷豐富、智能化程度不斷加深。產品升級換代的趨勢包括:智能化,越來越多的物品將成為智能終端,如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節能化,高能耗產品逐漸被淘汰,清潔能源產品強勢崛起,如高效電機、新能源汽車、太陽能LED 路燈等;輕量化,輕質材料的使用越來越多,如輕質金屬材料在交通運輸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的應用,薄輕面料在戶外裝備的應用,輕質建筑材料在屋頂、墻體的應用等;非標化,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關系在變化,小批量、個性化產品更受青睞,如“一人一款”的服裝、帶有個人屬性的工具等。
新型制造模式是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形成的全新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包括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云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它以“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云平臺”為核心支撐,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業務活動,包括研發、生產以及使用等環節,使生產系統與供應鏈系統、消費系統無縫對接,促進制造業的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升級。與傳統制造模式相比,新型制造模式實現了:精益生產,以零庫存、零浪費為代表;精準協同,以異地設計、采購協作為代表;共享制造,以租賃工時、分享工廠為代表。
自受到金融風暴的沖擊以來,我國的投資環境日益蕭條,經濟萎縮,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產品由于賣不出去全部被積壓。除此之外,由于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物價和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升,我國制造型企業的經濟成本也顯著上漲,效益呈直線滑坡。在新常態下,影響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除了外在因素外,其自身的發展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深入影響。我國傳統制造業的發展,一般實施的是外向型發展模式,外貿是最根本的動力來源。換言之,我國制造型企業通常是通過為外企代理加工產品,再由外企發往世界各地銷售,我國企業僅僅賺取些微薄的加工費用。因為我國大多數的企業不需要研發產品,也無挑戰越來越多。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制造業企業必須高瞻遠矚,主動求變,適應市場環境的具體要求,充分把握新工業時代下信息資源帶來的機遇,積極探索制造業升級的創新思路。
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工藝技術與設計、加工、裝配、檢測等傳統制造技術的融合,催生出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并行工程、虛擬制造、增材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使得原材料轉化為產品的過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未來,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包括:設計技術和手需塑造品牌形象,僅需進行代理加工,入行門檻低,所以發展較快,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存在極大的風險,一旦爆發了金融危機,發達國家的經濟蕭條,產品的需求量直線下降的話,就會影響我國企業的出口,制約制造業的升級轉型。
2.內在原因。制造業的內在原因主要是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問題。以往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均為粗放型的,依靠豐富廉價的勞動力,運用勞動密集型發展渠道推動加工制造業的發展,由于獲取材料及勞動力的成本較低,使得大量的外企開始到我國投資設廠,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近年來我國的人口紅利日益喪失,勞動力成本顯著提升,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已不復存在,甚至某些行業的生產成本已經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所以許多企業開始將投資的目的地轉向了越南及印度,大批的生產型企業離開我國,我國又沒有新興行業進行替代,那么制造業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另外,“互聯網+”出現也是導致制造業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電商平臺的出現,大多數的企業開始將主流的營銷方式改為電子商務,過去的商務模式則被徹底顛覆了。由于電子商務將企業聚集到電商平臺,使得企業和產品、價格信息逐明化,顧客相互比校、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被消除了。然而我國的傳統制造業是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許多企業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優勢不一。在電商平臺上,存在成本優勢的企業可以通過降價來開辟市場,而處于弱勢的企業則會被淘汰出局。“互聯網+”讓制造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弱勢企業將會被淘汰。
1.產業轉移:借助“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新常態下,“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同時也為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戰略規劃。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化解國內的產能過剩危機,我國很多對歐美出口不利的產品,例如,鋼鐵、紡織、水泥、光伏、化肥等,卻為很多工業不發達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需要。另一方面,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而基礎設施落后,資金匱乏,工業化水平低,在我國制造業要素成本上升和人口紅利消失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望承接我國價值鏈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2.兩化融合: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近年來,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呼之欲出,從傳統制造業到先進制造業再到智能制造,是中國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制造業演化主路線,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更是“中國智造”的必然選擇。制造業信息化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制造業,將現代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應用到產品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目的是實現產品研發設計的數字化、生產過程控制的智能化、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化、制造裝備的數控化以及咨詢服務的網絡化,讓制造業具備“聰明的大腦”,推動傳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3.模式創新: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計劃。“互聯網+”計劃就是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和銷售等各個環節之中,“互聯網+”計劃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關鍵,更是中國制造業走向“工業4.0”的必經之路。“互聯網+”計劃能夠顛覆產業的生態鏈和價值鏈,告別微笑曲線,重新審視“武藏曲線”,帶動整個國家的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互聯網+”計劃還能將生產性服務業融入制造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打造專業的“生產+ 管理+服務”一體化流程。
4.創新驅動: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先進的制造技術不斷出現,例如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數字化技術等,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醞釀。市場是檢驗能力的最終標準,為了塑造新的競爭優勢,世界各國都在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掌握未來主動權,中國也不失時機地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突出位置,積極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依據、培育原則和發展目標,促進我國制造業從“紅海市場”向“藍海市場”的轉移。
總之,目前的危機也為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多種機遇。制造企業需要抓緊機遇,統籌規劃行業轉型升級。既要重視市場的力量,也要注重行業的政策引導。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脫實向虛的趨勢不值得倡導,而未來就需要通過利用“一帶一路”對外策略、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創新驅動等途徑來提升制造業增值空間,讓中國的工匠精神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