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濕地和候鳥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8.8萬公頃。核心區主要由濕地、湖泊和流域組成,占到總面積的31%,其中濕地由永久性濕地、湖泊性濕地、流域濕地和季節性濕地組成。陽關保護區是我國極旱荒漠地帶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和“蓄水庫”,是敦煌市和莫高窟的第一道天然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國西部荒漠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和遷徙驛站,是鳥類“中亞遷徙路線”上不可或缺的一個溫馨港灣、休息驛站,是下游陽關鎮群眾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護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首次科考,陽關保護區共有鳥類87種,隸屬13目30科。其中繁殖鳥(包括夏候鳥和留鳥)60種,占到陽關保護區鳥類總數的69%,具有顯著優勢,構成保護區鳥類區系的主體。據布設在渥洼池濕地的野外監控顯示,過境候鳥數量和種類呈逐年增多趨勢,2019年秋冬過境候鳥數量達到上萬只,創下歷史之最。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候鳥數量比首次科考時增加了6000多只,鳥類種類也從原來的87種增加到現在的130多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黑鸛(Ciconia nigra)、大鴇(Otis tarda)、小鴇(Tetrax tetrax)、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玉帶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等6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Cygnus Cygn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蓑羽鶴(Anthropoides virgo)、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等 30 多種。
一是強化了基礎設施,建成2600多平方米的渥洼池、西土溝、二墩3個基層保護站,建設圍欄127公里,巡護道路32公里,安裝野外監控系統8套,建成渥洼池保護站監控室,對渥洼池1000多公頃的濕地水域實現在線監控。二是強化鳥類野外監測,改善候鳥棲息地和生境。利用視頻監控、望遠鏡、現場查勘等方式,對候鳥主要分布區、越冬地、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等嚴防死守,杜絕亂捕濫獵和損毀野生動物棲息地等違法活動。加強鳥類疫情防控和預警,建成國家級疫源疫病監測點,開展鳥類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加強春秋過境候鳥重點時段保護,建設投飼臺2個,落鷹(鳥)架50個,杜絕人為等干擾,為鳥類活動創造良好自然環境。三是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形成了“一日一巡護、一日一小結、一日一報告”的巡護機制,通過加強對動植物資源、森林防火、疫源疫病、非法入區等方面的巡護管理和執法管理,實現“生態無人區”,使鳥類保護和生態保護逐步走上系統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一是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脆弱。保護區位于西北內陸極端干旱荒漠地帶,年降水稀少,蒸發強度大。保護區植被對水分變化極為敏感,地下水位下降已導致濕地萎縮,各類植被群落分布區退縮,導致鳥類棲息地生態環境相當脆弱。二是鳥類調查嚴重滯后。保護區屬濕地候鳥類型自然保護區,但從成立至今還沒有完整的候鳥調查資料,科研監測數據仍停留在2007年首次科考的基礎上,為開展鳥類及棲息地保護研究帶來嚴重的阻礙。三是科研技術力量薄弱。保護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較少,科研監測力量相對薄弱,針對鳥類種群資源開展的監測相對缺少,在候鳥監測樣線設計、動態監測等方面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要突出抓好濕地資源保護與治理,科學保護永久性濕地,通過退漁還濕、疏通泉眼等措施,有效提高永久性濕地的生命力。要有效保護季節性濕地,通過退耕還林、封灘育林等措施,不斷擴大季節性濕地和林地面積。要開展濕地試驗性恢復,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草場改良、退化濕地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復增加濕地面積,努力實現退耕還林40多公頃、流域治理20多公頃、濕地試驗性恢復430多公頃的目標。
棲息地是鳥類繁衍生息以及生活補給的必要場所。要建立鳥類棲息地保護措施,著力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嚴格控制流域生態環境污染,減少人為活動特別是圍網捕撈、過度放牧、挖沙取土、徒步旅游等活動,為鳥類提供和諧的棲息環境。要加強對農田外圍林草和過渡帶生態資源保護,指導社區有計劃在林田外荒漠地帶開展生態育林,恢復破碎化鳥類棲息地。嚴禁打擊農田林地布設粘網和濫捕濫獵違法行為,堅決維護鳥類棲息生境類型的多樣性。
要努力搭建科研監測平臺,以自列省級林業和草原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為重點,積極與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候鳥野生動物樣線監測。要在重點濕地布設布置5條監測樣線、30個監測樣點,安裝18個紅外線相機,通過開展野外監測調查,全面摸清保護區濕地候鳥種群數量,觀察研究重點候鳥生活習性,了解候鳥遷徙路線和遷徙時間,形成保護區鳥類調查報告。要強化3S技術在鳥類生境研究中的應用,爭取加入全球鳥類環志系統,努力開展對候鳥遷徙路線的監測和研究。對珍稀瀕危鳥種以及重點物種進行專項研究,確立對它們的保護等級地位。
要在重點區域再安裝10組高清監控系統,在西土溝保護站增建監控室,加快建成保護區智慧監測巡護體系,建成局、站、點視頻監測網絡。要在渥洼池濕地、西土溝濕地、堿泉子濕地建成3個觀測云臺和30個觀測點,實現視頻監控重點區域全覆蓋。購置2架無人機,實現候鳥監測“天地一體化”,確保監測能力得到大的提升。要將2020年自列省級科技項目計劃與推進智慧保護區建設相融合,為促進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技術保障。并以此為契機,與省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渥洼池濕地在中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性探討研究》,不斷培養有智慧創新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
要以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充分利用“愛鳥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大節日,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鳥類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爭取更多的人加入到愛鳥、護鳥行動中來。要“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開展宣傳教育,引導社會公民自覺履行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責任。要通過“走出去”學習借鑒,不斷提高管護人員的綜合水平,為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提供必備技能。通過“請進來”與生態保護專家、鳥類愛好者、生態關注者交流,指導開展鳥類種群本底調查,及時掌握鳥類種群數量變化和新增鳥類生活規律調查。
社區共管是提高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的有效途徑。要在渥洼池、二墩等社區和西土溝等企業周邊設置宣傳碑牌,深入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法、禁牧規定等宣傳活動,增強社區居民和游人對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認識。要結合“濕地日”“環境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重要節日,采取宣傳車、散發宣傳單、制作展版、懸掛橫幅標語、野生動物攝影展等形式,在社區開展自然保護地政策法規宣傳,不斷提升居民保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的自覺性。要經常參加社區環境衛生整治、文體活動、困難群眾慰問、疫源疫病防控、營造防沙林等共建活動,積極支持社區發展。要經常組織社區居民到保護區了解生態保護成效,不斷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潛移默化中開展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要通過公開聘請形象大使和志愿者活動,把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生態愛好者吸引過來,通過他(她)們走向社會開展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宣傳。要借助生態扶貧政策,真心為社區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努力為社區共建爭取到良好的社會環境。
鳥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陽關保護區加強鳥類保護工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改善保護地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區只有不斷提高科研技術力量,不斷加大科研監測力度,以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為支撐,持續強化鳥類疫情監測和聯防聯控,才能為鳥類提供安靜和諧的繁衍、回遷環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