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實行“強基計劃”的重磅新聞引發了強烈關注。2003年教育部開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此舉在探索綜合評價學生、破解招生“唯分數論”等方面成效顯著。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入校后,無論是學業成績、科技創新還是學術論文、升學深造等方面,總體表現均相當突出。但為何成效顯著,自主招生卻戛然而止了?有意見稱,自主招生的部分學科過于寬泛,教育資源撒胡椒面,招生與培養銜接不力,甚至個別考生大鉆空子,提供虛假學科特長材料等。
教育部是在深入調研和總結高校自主招生及上海等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臺《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的。此舉反映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確實準備著力解決自主招生中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逐步建立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
如今,“剎車”是有了,那么“油門”呢?
加注的“油”:“著力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開宗明義,就是這么清晰明了。如何化藍圖為現實?盡在教育部的“強基計劃”中。
所謂“強基計劃”,主要就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非常明確,非常清晰,當然,也可以認為非常“功利”。這和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之籠統定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筆者認為,“油門”有三:一是在制度設計上,與促進教育公平相結合。以高考成績作為入圍依據,完善制度機制,切實保障考試招生機會公平、程序公開、結果公正。二是在評價模式上,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相結合。堅持育人為本,探索在招生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引導中學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三是在改革協同上,與推進高等教育相關改革相結合。加強統籌協調,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加強科技創新等改革相銜接,形成改革合力。
目前教育部已遴選了部分高校開展試點。教育部不僅“扶上馬,送一程”,組織專家綜合各方面因素,研究確定“強基計劃”的招生高校、專業及規模,而且相關高校還可向教育部申請并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
此外,“強基計劃”改革了招生選拔模式。比如,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考生在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再根據其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等情況,按比例合成考生的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計劃還規定,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統籌兼顧,相當周全。
“強基計劃”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可以“量身定做”——單獨為其制定培養方案,如采取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可以說,單就這一點,已和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模式接軌了。還有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等等亮點。
“強基計劃”不但扎緊了公平公正保障機制的籬笆,而且進一步嚴格高校考核,如筆試、面試均須安排在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點進行,面試采取專家、考生“雙隨機”抽簽的方式,全程錄音錄像,完全做到了“陽光操作”,隨時可以拎出來“曬一曬”。
(作者系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