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在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系統工作會議上,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根芳作工作報告時,將“正確認識年輕一代新面貌”列為當前浙江教育面臨的新形勢之一。
“年輕人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劇本殺、蹦迪、轟趴,你玩過嗎?他們追捧的李現、肖戰、王一博,你知道是誰嗎?你不知道,你就引領不了他們。我們要教育、引導他們,首先必須分析、理解和欣賞他們,主動和年輕人融合、親近在一起。”陳根芳說,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大多是6歲-25歲之間的兒童青少年,基本上屬于95后、00后甚至10后。他們出生在富足年代、生長在信息社會,他們學習的方式和途徑、擁有知識和信息的量和質,自然超越上輩;他們痛點、癢點、興趣點、吐槽點分布在哪里,也跟上一代人有著巨大的不同。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年輕一代,兩者的隔閡會越來越大,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難“被引導”“被教育”,更談不上有效、有力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其實,“認識、融合、親近”年輕人,不僅是教育廳官員應做之事,也是所有領導干部該花心思、下功夫的應做之事。道理很簡單,未來掌握在年輕人手中,他們的素質如何,關乎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關乎著炎黃子孫心中的詩和遠方。

小中大學真“證”畢業,先坐機關,后做傳媒,人間冷暖,入眼入心。
年輕人的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劇本殺、蹦迪、轟趴,你玩過嗎?他們追捧的李現、肖戰、王一博,你知道是誰嗎?你不知道,你就引領不了他們。
“認識”年輕人,并非易如反掌,在這個問題上,公眾輿論甚至在一些領導干部的意識里,長期形成著兩大截然相反的對立陣營:一是悲觀派,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毛病纏身,難堪大任;一是樂觀派,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那是閱歷不足、歷練不夠導致的結果,假以時日,樹大必直。
這兩種觀點,均有偏頗之處。“認識”年輕人,需要領導干部有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眼光和更寬的胸懷。就像當年曾對獨生子女未來產生過的全民憂慮一樣,不管上一代情愿與否、信任與否,那些被稱為“小皇帝”的一代都是無法選擇和改變的接班人。而今,那一代獨生子女早已為人父母,同樣的擔心又開始在他們心間滋長。原因一目了然,還是代溝導致了隔空對話的不順暢。恰如陳根芳所言,作為教育者,切實把教育工作做新做深做實的前提是,學習、了解、掌握年輕人的話語體系、身心狀況、所思所盼。
領導干部“認識”年輕人的通道并不難尋,只有找到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是溝通的基礎,了解也是認可的前提,否則,就會出現“雞同鴨講”的尬聊囧境,造成兩代人雖同在一片藍天下,卻仿佛置身兩個平行世界的被動局面,沒有交集,各自前行,那樣的話,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也無法令年輕人心悅誠服地接受,更遑論深入血脈地踐行。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優勢,每代人也有每代人的局限。年輕人追捧的偶像,未必都值得如此癡狂,但那些偶像的身上,一定有著某種特別的青春氣息或勵志的成長軌跡。上一代看不慣年輕人的某些幼稚之舉,那是因為他們早已走過了那個年紀。而對于年輕人來說,正因為青春歲月變數大、欠成熟,才格外需要“過來人”的及時點撥與正確引導。但是,這種點撥與引導,只有在包括各級領導干部在內的教育者主動地、全面地、具有擔當精神地去“認識”年輕人之后,才可能走進他們的心靈,回應他們的關切,按時按需、保質保量地完成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