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崴 李嘉儀 陳佳妮
摘 要:隨著國內人口數量的急速遞增,“地不夠用”這個問題就日益凸顯,建筑面積覆蓋率急速遞增,這種趨勢需要擴張并且占有原本的生態土地,被占有的生態土地太多導致全球生態系統運轉機能的破壞,且全球生態系統運轉的核心就是植物。植物增加氧氣的排放,優化大氣污染物。為了地球的生態系統運轉機能的正常運行又能滿足建筑的擴張,生態建筑的理念也被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推崇,生態系統的恢復都是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戰略。生態與建筑的找到一個和諧的關系能同時減輕這兩個問題,所以生態建筑的概念被推出,覆土建筑作為生態建筑的一個類別,也在無時不刻的增加生態系統的效能。設計師們正在逐漸轉型成為“管家”,控制著植物群落象著預先設定好的路徑去發展再去根據具體的問題或者是主題在一個創造的環境中選擇和放置的,從而通過覆土建筑去增加生態建筑的效能。[1]
關鍵詞:覆土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城市社區與人居住的建筑環境
一、覆土建筑的定義
為了應對建筑對于環境的影響,生態建筑被提出來了,覆土建筑就是生態建筑的一種類型。從狹義上說,覆土建筑就是建筑和當地的地形,地質,土地肌理等等條件,高度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從廣義上來說說,覆土建筑不僅僅應該是在生態建筑里與該地區的環境所結合,同時應兼備對于當地文化,人文關系的關系的探究。覆土建筑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方式,也是人類與生態系統及當地的元素相吻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也作為當代建筑的多元化創新的途徑之一。地景建筑不僅僅,打破了建筑設計、景觀設計、雕塑設計的界限,而且為建筑訴諸與人文與地域、生態與科技的平衡追求到了新途徑。地景建筑不斷的迅速發展從而增加生態建筑的效能。[2]
二、衢州體育中心的覆土建筑的運用
由馬巖松作為主導設計師所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在中國浙江省具有歷史底蘊的衢州市設計了衢州體育公園項目,浙江衢州,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山水秀美,森林覆蓋率高達71.5%。底蘊深厚的歷史地域文化,以及自然山水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資源。項目總占地70萬平方米,一期二期總建筑面積約34萬平方米,其中包含容納三萬人的體育館、一萬人的體育場,以及游泳館、全民體育綜合館、室外運動場地、科技館、青少年宮、酒店、商業等等。Mad建筑事務所在功能區域劃分層面,充分將體育場館的功能與自然地景相結合,他劃分的各個空間都埋入地下,仿佛建筑形體消失,使得原本有很大一片的區域可以種上草叢,這是一個新穎的嘗試,也是符合地景建筑的特性,Mad建筑事務所所設計的地景建筑提升了生態建筑的效能。整個建筑外形就猶如火山群、鏡湖的大地藝術景觀。這些特征符合地景建筑,也同時增加了生態建筑的效能。主創設計師馬巖松意在營造不僅僅只是建筑形態與生態的城市空間,而是想讓衢州體育公園成為一片地景建筑,就像是獨一無二的大地藝術公園,與衢州市區的山水歷史文化產生一定的呼應。衢州體育中心建筑的外立面相對比與現代建筑,建筑的外立面變成了一個草坡,建筑占地面積擴大了,但是建筑的外立面就變成了一個可使用的,這些所謂的每一個形似火山的建筑區域頂端有一個瞭望臺,可以登上去看其他的形似火山的的建筑,這些建筑就好像變成了很奇異的地貌,相互之間也有了關系,整個建筑表面也具有生態建筑的特性,衢州體育中心作為地景建筑增加了生態建筑的效能。4 Mad建筑事務所的所設計的衢州建筑周邊區域,也是一片正在建成的城市,Mad建筑事務所注重自然與空間,在現代城市中生態逐漸忒別的得到重視,他們希望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群里,有接觸自然的機會,所以Mad建筑事務所認為讓建筑消失在環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現代建筑對于人的壓迫感,所以在人文方面MAD建筑事務所的意在設計一個超現實的大地景觀藝術,仿佛人們到達這片區域從未看見過,這讓衢州市區像是一個精神家園。衢州體育中心內部所設計的山巒仿佛就像是溪流連續的流動,層次和變化十分豐富,這也參考了衢州市區過去時期的歷史人文,整個建筑仿佛將衢州市過去的畫家所描繪的山水概念用三維立體的方式去呈現。這讓由Mad建筑事務所設計衢州體育中心不僅僅是從精神上也是從現實中作為地景建筑都為衢州這座城市的生態建筑設計做出了貢獻。衢州體育中心建筑內外部處處與自然相接,建筑的邊界感是模糊的,相對于以往的現代建筑衢州體育中心仿佛在暗示建筑主角是人,身處其中的人們仿佛進入了沉浸式的空間,相對比原本沒有溫度的城市環境,這片區域是柔軟的。從生態系統上考慮,衢州體育中心建筑表皮覆蓋了大量的生態植物,且MAD建筑事務所也從生態的層面去思考,他們通過建筑的方式也幫助當地恢復生態系統。[3]MAD建筑事務所在數座“小山丘”的“峰頂”及“山腰”處,通過增加平臺和天窗去實現建筑的自然光采光,同時也可實現建筑的自然通風,衢州體育公園綠色節能且設計的區域貼近人的尺寸,這也表現了地景建筑的自適應性。不管怎樣,衢州體育館給人的展示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僅是關于狹義的生態和綠色,同時在廣義上更是關于精神和意境的,人在這片土地所產生的歷史包含著文化和哲學,需要在未來的城市中得到發展。也通過地景建筑增加了生態建筑的效能。并且衢州體育公園中的建筑結構顛覆了傳統體育場凸顯結構力量的方式,而是將其變為一種富有東方藝術的內在美,建筑內部空間處處與外部自然交互,身處在建筑中的人們隨時都沉浸在自然之中。且中央的湖面同時也為下沉式花園,MaD事務所有意讓視線與水面相平齊,讓進入者能感受到被不同東方自然元素圍繞的精神震撼。建筑外立面放置有平臺或天窗,不僅僅讓原本的自然光到達了室內變得更加環保,也增加了人們在建筑內部的體驗感層次,建筑也可實現建筑的自然通風;并且覆土建筑綠色節能且貼近人的尺度,仿佛這座建筑主要強調的是人對于這座城市的體驗及感受,打破了普通現代建筑外立面只可以觀看的界限,通過覆土建筑的設計不僅僅在還原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讓建筑外立面變得模糊,建筑的所有體塊都是為人服務的,這也反應了地景建筑增加生態建筑的效能。[4]
結語:
衢州體育公園針對于大型公共場地所設計的地景建筑,其相對于傳統的大廣場大標志物的現代城市建設模式衢州體育中心是創新的生態建筑,將人文因素和周邊情況,作為城市空間設計的出發點,追求城市中人與自然與歷史文化在精神上的交互,這也是表現地景建筑的一種方式。地景建筑不僅僅是針對于原有的地形地貌與之結合,同時也基于不同的人文歷史,環境條件及不同地區的人群等元素去增加生態建筑的效能。在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應當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作為新的追求目標。馬巖松說:“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關于生態和綠色的,更是關于精神和意境的,這是這片土地的歷史中早就蘊藏的文化和哲學,需要在未來的城市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玉飛 王琴. 基于生態效能的覆土建筑形態設計研究. [C]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 2019
[2] 仇銀豪 周蟬躍. 覆土建筑的景觀特征. [C]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研究生, 2010
[3] 閆啟文 吳維霞. 淺析地景建筑與環境的融合. [C]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2010
[4] 從玲玲. 談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地景建筑設計. 中國[C]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2020
(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