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茜
摘 要: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部署,“生態宜居”也被正式納入到鄉村振興的宏觀發展規劃。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國家對鄉村發展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鄉村環境管理也有了較大的起色。因此,強化農村環境的監管與治理,打造宜居鄉鎮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原因;治理對策
在我國城鎮建設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推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然而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成為了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制約因素。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一些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1農村環境污染原因
1.1群眾環保意識淡薄
基層地區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是生態環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長期的農業耕作模式之下,農民群眾只注重產量的提升,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顧長遠利益,毫無節制的使用化肥農藥,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在土壤當中不斷蓄積,隨著降雨向著其他地區流動,從而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
1.2農村環境管理存在許多缺陷
由于我國農村環境管理起步較晚,發展較為滯后,目前階段我國農村環境管理在體制方面依然存在著許多缺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環境管理的發展,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層面:1)行政主管部門環境管理意識薄弱。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往往將精力集中在經濟發展中,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鄉村居民也缺乏足夠的環保意識,在生產與生活中也并不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2)環境管理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環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階段,農村生態管理管理措施落實只能以人力為主,效率低下;3)環境管理技術落后,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需求。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促進了管理技術的發展,但從總體上來看,當前階段農村環境管理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方面依然是一片空白,難以滿足智能化環境管理發展需求。
1.3忽略了對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農村居民群眾由于受生活習慣的影響,人雖然搬進新居,走進鄉鎮居民小區,但環境意識薄弱,致使鎮容村貌、居民小區仍然存在不整潔,雜物亂放、垃圾隨意亂扔的現象;農村表現更為突出的是柴草到處堆、畜禽散養、糞土亂丟,污水隨意傾倒等現象,加之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排水多為雨、污合流直接排放到自然河溝,久而久之對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2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2.1重視水源保護,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做好農村水源的評估和調查工作,劃定水源保護區域。農村地區的飲用水保護區一定要設置清晰的邊界,并設立標志或者宣傳牌。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制定相應的約束規范,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和農民群眾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納入到村集體的規章制度當中。此外應該定期對飲用水源的水質進行監測,實行從源頭到居民飲用全過程監測,落實水源保護,加強水利工程建設。認真落實農村飲用水安全狀況的監測評估,及時公開飲用水安全監測結果。對轄區范圍內的飲用水水源環境情況進行有效的風險排查,并針對問題進行及時整治。此外還應該加強巡查工作,對影響到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化工廠、造紙廠、冶煉廠、制藥廠等風險源進行有效的排查。對于轄區范圍內一段時間水質被嚴重污染,水質不能夠正常供給的,應該采用更換水源,集中供水,加強污染治理等措施,確保飲用水水源生態環境良好。
2.2加強對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執行力度的監督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與《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年—2030年)》法規及綱領性文件,確保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能夠嚴格遵照相關法律法規,重點針對排污不合格企業的懲治和執法力度,讓治理污染不力的企業無“后門”可走,讓地方“保護主義官員”丟掉飯碗;發揮鄉鎮城管與環保隊伍的綜合執法作用,將執法范圍由鄉鎮街道、居民小區擴展到整個農村。嚴打焚燒秸稈的行為;定期對養殖企業、小微企業污水排放取樣檢測,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整改,杜絕后患;要經常進行科普知識宣傳,讓群眾知道不合理使用農藥、獸藥、化肥的危害性,對種植業要做好耕種時期的現場指導與跟蹤服務;嚴格執行鄉村民規對農村生活污染的獎罰制度等措施。
2.3加強對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
污染產生的源頭在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倘若能夠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便可以從根源上有效地減少污染的產生。因此,通過宣傳和教育加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關鍵環節。政府可以定期在農村中開展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講座活動,由鄉村領導人組織居民積極參與。同時可以將一些如何保護環境、如何合理利用資源的方式做成宣傳冊,發放到每家每戶。并定期開展一定的考核與檢驗,對于在環境保護中表現良好的居民進行一定的資金或榮譽獎勵,從而激發人們的環保積極性。
2.4加快農村綠色產業發展
農村綠色產業發展應摒棄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實行農村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生態農業、綠色手工業和農村生態旅游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村生態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應注重生態優先,對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實行綠色管理,使用有機作物肥料和環境友好型的清潔原料,生產生態、綠色農產品以及制作低能耗、少污染農產品附加產品,并使用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在農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生產理念。
2.5充分培育和釋放社會組織能量
大力培育并規范農村社會組織尤其是環保組織的發展,對其提供經費、辦公場所及設備等方面的支持;鼓勵和支持農村環保組織與城市環保組織甚至是國際環保組織之間進行合法溝通交流,以提升其發展水平;環保組織在堅持非營利性前提下,除了可以通過募捐方式獲得支持外,基層政府還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向農村環保組織提供資金支持,企業也可以通過購買污染問題解決和咨詢方案的方式向環保組織提供酬勞;農村環保組織應積極加強與各環境治理主體的溝通交流,在農村環境政策制定、環境監管、環境群體性事件處理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應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和決策咨詢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與農村環境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在涉及環境項目決策、農業科技和環保科技推廣等方面也應有所作為。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局面,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應該提高重視程度,深入分析引發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并結合具體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這樣才能夠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健康發展,也只有農村環境得到改善,農民群眾的健康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韓艷.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J].新農業,2007(5):8-9.
[2]孫炳彥.關于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0,45(3):103-107.
[3]卓輝,鄒康平,趙新芝,卓從麗.從農業環境角度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17-19+11.
(中共甘南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