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昶瑾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開放化,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形式。中國企業紛紛在海外謀求發展機會,參與了眾多跨國并購活動。2018年我國直接對外投資并購金額達到310.9億美元。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案并非所有都是成功的,尤其是在資源型企業的并購中屢次受阻。因此研究中國資源型企業企業跨國并購投資的動因及失敗原因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選取資源型企業并購的典型失敗案例——中鋁收購力拓,并基于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分析企業跨國并購的動因及失敗原因,幫助我國資源型企業順利走出國門。
一、背景介紹
1.中鋁背景介紹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注冊于2001年,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督管理的中央企業。
中鋁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商、全球第二大氧化鋁生產商,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原鋁生產商、全球第三大原鋁生產商,綜合實力位居全球鋁行業前列。
2009年時,該企業在《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499位。
2.力拓背景介紹
力拓礦業集團是世界第二大礦業公司,1873年成立于西班牙,澳洲總部在墨爾本。
力拓是全球最大的資源開采和礦產品供應商之一,世界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在勘探、開采和加工礦產資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被稱為“鐵礦石三巨頭”之一。
2009年時,該企業在《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134位。
二、基于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分析案例
本文將借鄧寧提出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研究框架,分析中鋁收購力拓的動因及失敗原因。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一個企業必須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這三種優勢時,才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下文將結合案例對折衷理論的核心逐一進行具體分析。
1.所有權優勢
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的或是能夠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者無法獲得的特定優勢。主要包括企業規模優勢、技術與管理優勢、融資優勢三方面。
在企業規模優勢方面,雖然中鋁處于中國金屬行業的龍頭地位。但相比起世界第二大礦業集團力拓而言,在規模上必然是落下了一大截。根據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數據,力拓在2009年的營業收入為542.64億美元,利潤為36.76億美元;而中鋁2009年的營業收入僅為185.787億美元,僅為力拓的34%,利潤甚至為負數-7.44億美元。
在技術與管理優勢方面,力拓畢竟是歷經百年競爭與并購的老企業,其資源技術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中旅當時僅成立8年,不管是從技術上還是管理上都距離力拓有著較大差距。據統計,過去十年由于力拓大型礦山的開采成本低至30美元/噸,而中國礦石開采成本卻高達130美元/噸,相差懸殊。
在融資優勢方面,中鋁作為央企,其背后有國家作為支撐,在融資方面相較于私有的力拓而言有著較大優勢。收購期間銀行曾為中鋁提供約210億美元貸款以支持本次投資的資金需求。
綜上,中鋁只在融資上面略有優勢,在企業規模、技術和管理方面差距較大。因此綜合來看,中鋁并不完全具備所有權優勢。
2.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指跨國公司在投資區位上具有的選擇優勢。形成區位優勢有三個條件,分別是勞動力成本、市場潛力和貿易壁壘。
在勞動力成本上,力拓所處的澳大利亞是一個人口稀缺的國家,因此澳大利亞的勞動力成本非常高。據統計,2009年澳大利亞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時薪13.74澳元(約為67人民幣),而中國09年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省份時薪僅為8元/人,相差8倍之多。
在市場潛力方面,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著名的礦石出口國,有著400做運營的礦山,包含19中礦產。其礦石不僅儲量大而且品質好,被譽為“坐在礦車的國家”。 因此理論上,澳大利亞有能力帶給中國足夠的發展規模。
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由于澳大利亞的殖民歷史,其對中國及其歷史不認同。在2009年4月澳大利亞的一項民意調查中,59%的受調查者由于中鋁央企的身份而反對。在澳洲人民看來此次收購是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的大事,而非單純的商業行為。這種制度性進入壁壘使得中鋁不要說發展成一定規模了,甚至連進入市場都成很大問題。
貿易壁壘方面,澳大利亞作為經濟和就業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貿易壁壘相對較低。
綜上,在該案例中,區位優勢形成的三個條件兩個都不滿足,其在貿易壁壘上的優勢相較于勞動力成本及市場潛力方面的劣勢而言微不足道,因此中鋁對力拓并購并不存在區位優勢,尤其是嚴重的制度性進入壁壘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此次并購失敗的直接原因。
3.內部優勢
內部化優勢是為避免不完全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將其擁有的資產加以內部化使用而帶來的優勢。
中鋁入股力拓可以取得一系列的傳統內部化收益。關鍵外部要素,可以通過收購進行內部化,防止外泄,降低經營風險。同時這些內部化的外部因素還可與內部要素相互協調組合,提高整個組織的效率。除此之外,并購還會帶來原料海運渠道的開拓、降低礦產資源開發成本等。在世界鐵礦石資源運輸體系下,通過內部化中鋁并購力拓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三、結論
通過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首先,中鋁的并購動機之一是想要獲取所有權優勢,增強競爭力。但與礦業三巨頭力拓相比并不完全具備所有權優勢,此次跨國并購失利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其次,區位帶來的豐富礦產資源也是該次并購的動因之一。但是就本次跨國并購活動來看區位優勢并不存在。經濟安全成為了澳大利亞反對此次跨國并購失敗的直接原因。
最后,雖然中鋁入股力拓18%的資產能夠增加中鋁的內部化優勢,但是也只是部分資產的股權,中鋁并不具備完全控制權,影響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綜上,中鋁在此次跨國收購中并不具備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收購力拓失利也再所難免。
參考文獻:
[1]劉琪. 海爾公司投資海外OLI范式分析[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5, (11): 50-51.
[2]雷茜, 劉維. 中鋁并購力拓失敗原因分析[J]. 經營管理者, 2009: 110.
[3]蘇亞紅, 劉小燕. 澳大利亞鐵礦石資源現狀及政策分析[J]. 國土資源情報, 2010, (12): 32-38.
[4]王林卉.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對中國在發達國家投資的解釋——以海爾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成功經驗為例[J]. 價值工程, 2014, (14): 11-12.
[5]劉燕. 基于OLI折衷范式的印度制藥企業海外并購動因分析[J]. 2013, (9): 80-82.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