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他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就是將一群孩子進行心理測試,然后隨機挑選的孩子放到一個班級里,在任教的老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告訴他,這些學生未來有發展的學生,結果經歷了一學期,這個班上的孩子果然有著顯著提高,這個實驗的真實的,但為什么能產生這么大的魔力,而且,其中的關鍵在于所有孩子包括教師都對這個測試的結果深信不疑,孩子們受到了老師的影響,也認為自己與眾不同,于是不斷的努力證明自己的優秀,在老師們的心里,這名心理學家是一種權威,而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又是一種權威的存在,正是這種動力使教師和學生都被賦予了強烈的期待,從而激發了個體的潛力和團體的活力,這種力量這就是積極期待的力量,當我們本身在學生的心里已經成為一種權威的時候,教師對孩子賦予強烈的期待的時候,那么這份期待就會奏效,權威就是有著更高的認知水平或資源的掌控者,我把這個故事總結成一句話:教育者作為學生心中的權威,你賦予孩子什么樣的角色或期待,他就會朝著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當我們能利用好這股力量的時候,那么就會產生持續性的激勵。而且任何組織或團體也都適用于這一法則,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CEO通用電氣公司的杰克韋爾奇,除了他的卓越的經營頭腦之外,他非常善于利用激勵機制,對待員工,他曾經這樣說過:給別人自信是目前為止我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跟大家講的并不是分享我的故事,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風格,一方面我可能會分享的都是過程性的案例而非某項成果,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側重于理念和觀念上的內容供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個案例分享主題是37分等于100分,從積極的期待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我以前的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最典型的就是比較能體現教師賦予孩子積極期待的有效性,在以前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孩子,數學考了37分,這個孩子對數學非常的抵觸,而是知識點不會建立聯系,我拿到他的卷子,他媽媽在旁邊不斷的指責“看你考這點分!!!”“王老師,我都懷疑他是不是智商有問題,這題我都會做”然后開始罵,對待這個孩子,我就用權威期待的方式來跟他交流,“我說不錯啊,真的沒挖苦你,我說你這卷子計算題正確率真的很高,我原本還擔心你的計算,現在我放心多了”我說“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你其實就是考100分的孩子”然后這個孩子就蒙了,然后搖頭,因為他80分都沒上過,這個成績他想都不敢想,我說你看,“你考的這個卷子,你把所有的題都弄會了,那這個你跟考100分是一樣的”,后來這套卷子他足足做了五遍,其實很多題他還是不懂,但是就算把答案背下來,他拿到這個100分的卷子,他相當有成就感,在這個過程,我為他的成績給予了一份積極的期待,也是一份預言,而且不斷的強化這個概念,始終告訴他你能考一百分,當老師對孩子發出的一個預言,也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的結果,而且不斷的去強化這一觀念,那么他就會不斷證明這個預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將這份期待轉變成孩子的自我實現,當孩子的自我實現和權威的期待相一致的時候,那么就形成一個非常良性的環境,也就是抱持性環境,所謂抱持性環境,就是在這個環境中不斷的得到認同,就是“無論你是好事壞,我都穩穩當當的相信你,即使是你最慘的時候我也愿意承接和相信你”,最后這個孩子成績有所提高,也始終在60 70分徘徊,但他對數學的態度有所轉變這就是良性的開始,他轉變就是我很清晰的記得他問我的一個問題:“王老師,這次考試,你說我能是黑馬嗎?”我說你本來就不是黑馬,你是一只剃了毛的白馬,我坐等你長出毛的時候。”這就是第一個案例,有的時候一份來自權威的預言,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不斷的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其實是自戀其中一種常見的表現,就是證明“我是對的”,這里面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的反應,有一句話我特別的注意,就是“這題我都做出來了”,其實自戀的另一種表現那就是“我比你強”,那么關于另外一種表現就是我們下一個案例要展示的
那么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有關積極期待的案例叫最好關系就是不含誘惑的深情,這個案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不僅在小學階段會出現,而且這個問題甚至會伴隨孩子成年,包括上面講的那個家長也有這樣的傾向,有一天我在班上,表揚一個孩子作業寫得質量比較高,沒等我說完,立刻就會冒出一個聲音:“老師,她作業肯定是抄的”,你在每次表揚的時候,總會迎來他的否定,要不就是他有個口頭禪就是“切”,包括他上課非常積極的舉手,你不提問他,他也會在下面小聲的“切”,這種對抗性的行為讓我也感覺很不爽,但其實當一個人經常把幾個字掛在嘴邊的時候,這就是他要證明的一件事,這個“切”的含義,意味著這是他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大量的信息,如果把這些信息當成一種資源,那么我們接收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排斥對自己不利的信息,這就是資源取向,當他發出切這個聲音表明了他的取向,是代表他對外界信息的一種拒絕,因為承認別人的優秀會傷害到他,這是對他不利為了保持他人格的完整,他用了切來回應,他認為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自戀的心理,自戀是與生俱來的,但有高低之別,低級一點的自戀,證明的表現是“我比你強”,這是心理上的一片舒適區,其實很多這樣的孩子雖然到了成年,但自戀依然停留在低級的階段,依靠否定和打壓他人來滿足自己的自戀心理,那么對待這樣的孩子,我們幫助孩子心智成長,是不是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對他賦予幾句“你一定可以做到”“老師對你充滿希望,對你有信心”這樣的話就可以解決呢?權威期待除了從言語上,更是在行為和情感上,這種對待和處理的方式,我們管它叫做不含誘惑的深情,我們聊了很久,我給他一個提議就是,每天跟我說一個同學的優點,他不同意,因為之前也說,他心里面不愿意接納別人的優點,那么處于他的自戀心理,我們要創造一個對他有利的因素,我說你每天跟我說一個,我給你一顆糖,他說要親嘴燒,我說行,成交,一開始的時候,他的目的是想得到獎勵,但每次下課來跟我說的時候,我都會表現出很期待很好奇,一般他會跟我描述一件事,我說是嗎?你跟我說說,我想聽聽,然后他就開始跟你講,你會發現,他講的一般就是那么幾個跟他玩的比較好的,但確實他的這份在自戀開始逐漸走向成熟,成熟的自戀是滿足自身自戀的同時還能滿足他人的自戀,形成你好我也好的人生態度,后來一周后,我跟他說,如果老師不給你獎勵,但還想聽你的故事,他依然欣然答應,從有條件的,達到了我的條件我才給你深情,到無條件的,不含任何誘惑的深情,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對于他來說,對他的接納和理解要勝過了物質上的獎勵。這份深情的期待就是對孩子分享的體驗做出積極的回應。
積極期待其實本質就是圍繞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肯定以及自戀的需求展開的,記得有這樣一幅圖一個人騎在一頭大象背上,大象很龐大,對比之下,騎象人顯得比較渺小,這幅畫的名字就叫做騎象人,如果大象和人對應權威者也就是父母和老師以及孩子的角色,那么哪一個代表權威者,那個一個代表孩子呢?我們很輕易的能回答出,我們是騎象人,我們是指引者,但實際上很多家庭中,權威者是大象,孩子騎著權威者,權威者像大象一樣在孩子面前代表著絕對的力量,但又馱著他們代替他們走路,把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學校普遍的教育非常強調超我的教育,我們往往能夠定位好作為騎象人的角色去規范孩子,引導孩子,但把孩子比作大象,是因為我們也同樣重視孩子本我的能量,因為只有本我才能體現出個體差異性,回憶我們的成長經歷,我們受到的教育是如何做正確的自己,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做真正的自己。那么未來的教育變革應是更加重視差異化的教育,在教育者不斷的認同和積極期待下,給予孩子自我認同和價值實現的成長環境。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協同外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