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馬克思人的和諧發展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勞動是人和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第二,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和諧發展的最大阻礙是勞動異化。第三,和諧發展的人必須是全面發展和個性豐富高度統一的人,是具有自由個性的人。第四,人的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由于這一時期還沒有完成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他的和諧發展思想還存在著一些缺陷。
關鍵詞:馬克思;青年時期;和諧發展;思想
馬克思主義人的和諧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而深刻,邏輯嚴謹而科學。由于其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因此,準確考察馬克思青年時期人的和諧發展思想,才能完整、精確地把握它的內容和精髓,進而闡釋其現代意義。
青年馬克思人的和諧發展思想始于學生時代(高中時期),結束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它從勞動體現對人類自身完美的憧憬與追求,到人的和諧在于人的自由和能動性,再到人的和諧在于消滅剝削關系促進全面發展,最終深入到對人的本質進行初步的探索。這是一個發展、完善和提高的過程,也是馬克思完成“兩個轉變”的重要時期。
高中時代的馬克思,對人的和諧發展進行了探索。他認為人的和諧發展體現的是一種以勞動為媒介的相互關系,個人自我的完善與它人的幸福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1]大學時代的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的思想,認識到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人的和諧的前提,所以剝奪人的自由的封建專制制度應受到理性的批判。馬克思在批判伊壁鳩魯錯誤的自由觀時闡明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思想。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對人的自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作了不正確的解釋,如果說德謨克利特哲學導致了對人的自由的否定,那么伊壁鳩魯哲學則導致了對人自由的抽象化,更不能理解自由與必然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把人同周圍環境對立起來。只有當人不被視為抽象的個體,而是以它同周圍環境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來加以考察的時候,自由與和諧問題的解決才是可能的。
大學畢業后的馬克思,通過對普魯士社會的考察,認識到人的解放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和諧,人真正徹底解放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人的和諧發展。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目標是個人感性存在和類本質的和諧統一。馬克思認為,在現實中,人的感性存在和類本質是分離和對立的,人承受著屈辱和奴役。因此,只有當消滅了人的自我異化,把人的世界、人的關系和人的力量還給人自己,實現個人感性存在和類本質統一的時候,人類或個人的解放才能成為可能。“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2]
青年馬克思人的和諧發展思想體現在他致力于將自己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倫理學觀點融為一體,來說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其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勞動是人和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認為人的和諧發展是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而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而自覺的活動。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有關人的本質的思想,對黑格爾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的思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指出:“他(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3]同時,對黑格爾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勞動。”[4]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勞動是物質生產和精神勞動的結合;人的勞動是自由自覺的,人的發展和勞動的發展是互為彰顯的,勞動的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和諧的發展,而人的和諧發展就是對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這種占有不應該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該是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作為直接的消費而存在。實現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的前提條件是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因為只有徹底消滅了私有制,實現了共產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成為可能。因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5]
第二,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和諧發展的最大阻礙是勞動異化。勞動異化使勞動變成強制的、非自覺的,從而在多方面阻礙了人的和諧而全面的發展。首先,工人創造越來越多的商品同時自己卻淪為越來越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這樣“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使工人產生了赤貧。勞動產生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產生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產生了愚鈍和癡呆。”[6]
勞動產品、勞動本身同勞動者異化,使得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變成單純地維持勞動者肉體生存的手段。并且通過異化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人——資產者,“資產者把無產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創造財富的力量”,[7]對無產者進行殘酷的使役,使無產者喪失了和諧發展的權利。勞動異化不僅使勞動者在精神上,肉體上造成片面、畸形的發展,而且抹殺了勞動者的自由與創造。因此,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兩者隨著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第三,馬克思認為和諧發展的人,必須是全面發展和個性豐富高度統一的人,是具有自由個性的人。馬克思認為勞動和勞動產品是人的個性的對象化與物質化。他指出:個人的具體勞動及其產品是“證實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8]這就暗含著個性與全面和諧的辯證關系。和諧發展的人,不但不拒絕和排斥個性的發展,而且以彰顯個性為其主要特征。如果剔除了自由個性,和諧發展就遠離了人的本身,和諧與全面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第四,人的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與社會和諧的產物。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人全部能力的生理基礎,是思想和意志的物質載體,人的體力、智力、情感、意志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存在。同時人又具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他的人的存在。”[9]
馬克思在談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指出,自然界是人類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實際上是闡明了人對自然的態度是人的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對我們而言,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是人的和諧發展。因此,保護自然環境,反對竭澤而漁的掠奪式的開發利用,是維護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自然界只有人對類而言才有價值,所以,為保護自然環境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自然中心主義”也是錯誤的。我們保護自然環境,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還是要保證人類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1956年版,第7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1956年版,第443頁.
[3][4][5][6][7][8][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1956年版,第163頁, 第163頁,第120頁,第93頁,第96頁, 第125頁, 第122頁.
作者簡介:
劉文利(1968-),女,漢,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