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帝鈞
摘 要: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建設水平的飛速增長及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傳統疾病及傳染病均已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人口的健康水平仍不容樂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轉型造成的生活、工作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導致一系列生活方式疾病的產生。基于此,本文將圍繞社會轉型期生活方式改變對健康的影響展開探討。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生活方式;健康;研究進展
引言:社會轉型在提升了當代人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使當代人對健康有了新的理解與定義,當代人對健康的認識已不再僅限于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狀態。然而因社會轉型造成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使得很多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出現,這類疾病僅憑現代醫學技術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嚴重影響了現代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因此即使是在各類傳統疾病及傳染病已經擁有良好治療辦法的現代社會,現代人的人均健康水平仍不容樂觀。
1.社會轉型與生活方式及健康的聯系
社會轉型是指人類社會存在類型的變革,這種變革通常以科技發展為源頭,產生自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反過來作用于人類社會。社會轉型對人類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也表現在精神層次,且最終會導致人類價值觀念、心里道德標準、生產模式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其中社會轉型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最徹底,其影響造成的各類表現也最為顯著[1]。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由各種生活習慣構成,也包括娛樂活動、生活安排及社交情況等,生活方式一般按照對人產生的影響進行定義,大體上可分為不良生活方式與健康生活方式兩種。隨著社會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生活、工作上的壓力,一些人養成了諸如抽煙、酗酒、起居無規律、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情緒化等不良生活習慣,而這些生活習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也極難以醫學手段徹底治愈。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導致生活節奏的加快,盡管不良生活方式不會直接致病,但會使人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導致人類體質下降,不僅易患各類生活方式疾病,也使猝死的可能性日趨增長。近年來各類猝死的案例時有發生,其頻率也越來越高,而各種難治愈的心理疾病也層出不窮,給人類的正常生活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嚴重影響了人類的身心健康。
2.社會轉型期的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隨著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及各類不良社會事件的影響,逐漸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心理因素又在人的行為上具有主導性,因此被作為衡量人類健康水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健康設計的內容十分復雜,與社會、心理及醫學均有一定關系。社會轉型期使得人類社會長期處于變動狀態,這種變動很容易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安,并使人處于不同情緒甚至數種極端情緒的反復影響下[2]。情緒上的變化在方向及頻率上本就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又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極易導致人倍感焦慮,并因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及狂躁癥均與心理健康因素有很大關系。
社會轉型必然造成生活方式的變化,而社會運行速率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得當代人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嚴重。經相關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負面情緒,并導致人產生消極想法,如酗酒會導致行為控制能力及道德水準的失衡,抽煙會造成生理上的不適及心理上的厭惡,而無規律的起居與不合理的飲食不僅會影響人體營養攝入、還會造成人體內激素分泌失衡,這些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到人的心理狀態,并容易使人產生消極情緒。如果放任這種影響不做改變,會導致人長期處于消極、負面的情緒中,從而影響到人的心理及生理狀態,且更易導致人各種心理、生理疾病的產生,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3.社會轉型期生活方式與生理健康
社會轉型期給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是顯著的,而生活方式對生理健康的影響又是其具象化表現。因生活方式造成的生理健康影響因素包括慢性病、猝死及腫瘤等,這些問題的形成無一不嚴重影響了人的生活質量[3]。
生活方式造成的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營養攝入失衡、起居不規律、不良工作方式有關。由于慢性病是以大量積累形成的,因此醫學上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根治,一些慢性病甚至無法通過醫學得到有效治療,甚至在治療方法上只能采用治標不治本的措施。以長期久坐辦公室的白領為例,由于長時期處于不良工作狀態(頸椎處于非正常彎曲或蹺二郎腿),導致很多白領在青年時期就出現了椎間盤突出、股骨頭壞死等慢性病,而抽煙、酗酒與肝臟、肺部及氣管炎、心臟病的關系已經被世人皆知。
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猝死在近年來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且多發于中青年人。猝死具有突然性與不可預測性,通常因基本病理因素和誘發因素共同導致,以熬夜、過勞、陡然承受大運動量為首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猝死的直接誘因,而肥胖、吸煙、酗酒、情緒變化等也會使猝死發生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不良生活方式還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惡性腫瘤治療難度大、致死率高,往往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極大痛苦。經相關研究證實,肥胖、久坐、抽煙、不良飲食習慣等生活方式均與癌癥的發生有很大關系,如肺癌與抽煙就具有很高的相關性,而超重、肥胖則與多達17中癌癥在統計學上呈現出高相關性,因此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癥的發生在概率上也存在一定聯系。
結語: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傳統疾病及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療與控制,而社會轉型期造成的生活方式變化,又為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新的威脅。以心理疾病、慢性病、猝死、惡性腫瘤為首的一系列現代生活方式疾病已經成為拉低現代人健康標準的重要問題,而這些疾病又與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因此,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宣傳健康生活理念已經成為改善當代人健康的重要方式。醫學上有話叫“治不如防”,在這些生活方式疾病發生之前,通過改善人類自身的生活方式,顯然能夠避免這類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能優化現代人的生活質量,提升現代人的幸福指數,因此健康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宣傳與普及就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陳潔瑜、余克強、孫曉敏等.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亞健康狀態轉化的影響[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7,(2):50-57.
[2]梁玲玲、王成偉.社會轉型期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新疆醫學.2015,(45):145-147.
[3]李青梅、潘明明、馮燕等.生活方式對骨密度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6,(8):80-82.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