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夏,盧海燕,黃惠瑤
角膜塑形術是應用特殊設計的高透氧硬鏡(角膜塑形鏡),通過機械壓迫、鏡片移動的按摩作用及淚液的液壓作用,使角膜中央壓平,達到暫時減低近視度數、提高裸眼視力的屈光矯正方法[1]。角膜塑形鏡因與眼球直接密切接觸,若個人手衛生行為不良、戴鏡摘鏡操作不規范等,可引起患兒眼部不適、角膜感染或受損等并發癥。《角膜塑形術的臨床風險防控指南(2017)》(下稱指南)明確指出[2]:角膜塑形鏡驗配機構必須對配戴者的鏡片摘戴操作、鏡片護理程序進行規范指導,最大限度地降低戴鏡安全隱患,保障角膜塑形術實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提高角膜塑形術患兒戴鏡成功率,我科將翻轉課堂教學應用于指導角膜塑形術戴鏡患兒,取得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視光中心行角膜塑形術首次戴鏡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指南[2]建議的手術年齡(8~12歲),雙眼近視1.00~4.00 D,順規性散光<1.50 D,角膜曲率42.00~46.00 D;②符合屈光不正診斷標準[3]及硬性透氣性接觸鏡臨床驗配專家共識[4];③有強烈的治療愿望并同意行角膜塑形術,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期患眼部炎癥而未治愈者,獨眼、有嚴重干眼、角膜病變、眼底病及青光眼等器質性眼病;②不能耐受角膜接觸鏡;③配合度及隨訪依從性差;④有精神或認知功能障礙,并存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將2018年1~7月的80例患兒設為對照組,男51例,女29例;年齡8~11(9.46±1.30)歲;均為雙眼戴鏡。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的80例(160眼)患兒設為干預組,男47例(94眼),女33例(66眼);年齡8~11(9.05±1.58)歲;均為雙眼戴鏡。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對照組訂制鏡片后,發放角膜塑形術健康宣教手冊,指導患兒及其家屬居家自行學習;1個月后待鏡片到達,通知患兒及家屬來院戴鏡。戴鏡前,責任護士對患兒及家屬從手衛生、清洗鏡片、戴鏡、摘鏡等操作步驟逐一示范指導,直至患兒成功戴鏡;若反復試戴3次未能成功者停止本次戴鏡操作練習,預約7 d后再次來院戴鏡。干預組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1.2.1.1組建教學師資 組建翻轉課堂教學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副護士長為副組長;遴選我科具有護師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角膜塑形術護理經驗≥5年的護士共5名為組員。組長和副組長主要負責小組成員相關知識培訓,制定教學實施等相關流程和規章制度等管理工作,邀請并組織院內外醫學及護理專家共10人對教學小組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翻轉課堂教學的基本概念、教學理念、教學形式、教學設計、教學關鍵點、教學過程及重點注意事項,角膜塑形術基本知識、摘戴鏡操作規范和流程等。每次培訓60~90 min,每周2~3次,持續1個月。培訓結束后予以理論和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5名小組成員負責患兒及其家長的戴鏡摘鏡指導(包括角膜塑形術基礎知識、手衛生、戴鏡摘鏡操作、鏡片清洗等)、授課輔助(建立護患微信群、制作PPT課件、錄制角膜塑形鏡戴鏡摘鏡等相關操作視頻)、教學效果反饋統計等。
1.2.1.2教學目標和教材準備 ①教學目標:患兒及其家長熟練掌握手衛生、戴鏡摘鏡操作和流程、鏡片清洗和存放、常見異常情況處理等知識,成功戴鏡、摘鏡。②教材準備:參考《實用角膜塑形學》[5]第四章“角膜塑形鏡驗配流程”、第五章“角膜塑形鏡驗配檢查”、第七章“角膜塑形鏡配戴護理指導”,小組成員根據教學目標,搜集相關章節內容和整理既往典型案例,分別制作PPT課件(10個,每個10~15 min)、角膜塑形鏡相關操作視頻(洗手方法、戴鏡、摘鏡、鏡片清洗及存放等共5個),并設計教學效果測試題(共10道題,包括角膜塑形術基本知識、摘戴鏡操作規范和流程等,為單項或多項選擇題)等。
1.2.1.3實施
1.2.1.3.1課前階段 ①課前自學:患兒家長簽署同意書并訂制鏡片后,小組成員指導其掃描二維碼加入微信群,并與家長共同擬定教學時間,每周3~4次,每次1個PPT課件或視頻,要求患兒在等待鏡片到達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PPT課件和視頻學習。每次患兒的學習均由家長督導,每周由小組成員通過微信視頻對患兒本周學習內容進行提問復習。②課前測驗:鏡片到達后,與患兒及其家長約定到院戴鏡時間,在患兒戴鏡前,小組成員將教學效果測試題發放給患兒或家屬填寫,要求10~15 min完成并上交,根據測驗結果了解患兒課前預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確定課堂教學的側重點。
1.2.1.3.2課堂階段 為保證課堂教學的規范性和可行性,小組成員根據患兒學校學習和休息時間,與家長溝通協調統一安排在每周六或周日,由1名小組成員進行課堂集中授課,時間60 min,每次限1~5例患兒及其家長。授課內容分4個環節。①整合知識點:授課老師對患兒課前微信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小結,提煉出關鍵詞,如戴鏡前手衛生準備、戴摘鏡原則、戴鏡不適處理等,根據課前測驗結果,整合共性問題進行講解。②案例分析: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患兒男,9歲,小學四年級,于2017年5月驗配并訂制角膜塑形鏡,6月在護士指導下成功戴鏡并掌握戴摘鏡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能,戴鏡1個月復查,檢測鏡片有多處劃痕。提出問題,“該患兒鏡片出現劃痕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該患兒哪些操作步驟存在嚴重錯誤?”“什么方法可以避免鏡片劃痕的發生?”“戴上有劃痕的鏡片可能會出現什么異常情況?該如何正確處理?”老師在分析案例時根據問題引導患兒思考,鼓勵其積極發言、討論和提問,對患兒提出的疑問深入講解以拓展其相關知識點。③示范操作:授課老師從手衛生、清洗鏡片、戴鏡、摘鏡等步驟逐項進行示范操作,每個項目示范結束后隨機抽取1例患兒實時演練并表達自身感受,授課老師對患兒操作的準確性、規范性進行評價,直至完成全部操作步驟。④戴鏡:授課結束后,每例患兒均由1名小組成員一對一跟進戴鏡全部操作。若反復試戴3次未能成功,停止本次戴鏡,預約7 d后再學習及戴鏡。
1.2.1.3.3課后階段 授課老師對本次課堂教學過程、戴鏡情況進行總結,將患兒在學習、戴鏡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整理,并結合相關知識點的分享一起發送到微信群,便于患兒及其家長課后復習。同時將總結信息反饋給其他教學小組成員,使后期的教學更有的放矢。
1.2.2評價方法 ①比較兩組戴鏡一次成功率(不需預約7 d后戴鏡,且患兒自行操作≤3次成功戴鏡)和總成功率(患兒自行操作成功戴鏡)。②比較兩組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于患兒首次戴鏡結束后發放,由患兒或其家長自行填寫,包含服務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各1個條目)及知識掌握程度(6個條目),采用Likter 5級評分,“極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別賦1~5分,總分10~50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好。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戴鏡一次成功率和總成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戴鏡一次成功率和總成功率比較 例(%)
2.2兩組滿意度評分比較 見表2。
3.1翻轉課堂教學能提高角膜塑形術患兒戴鏡成功率 表1顯示,干預組戴鏡一次成功率、總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究其原因,8~12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15~30 min,對學習的專注性較差,傳統戴鏡教學集中在首次戴鏡日短短數小時內,患兒接受能力有限,導致掌握的知識不足,戴鏡操作不熟練。翻轉課堂是利用講義、PPT課件和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重新規劃課前、課內、課后教學內容,通過知識傳遞、知識內化、知識鞏固的有序安排,達到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革新的教學設計方法[6-8]。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先學后教的形式,將角膜塑形鏡首次戴鏡需要掌握的知識在課前由患兒及家長自學,課堂完成知識的內化,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習進度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學習效率[9-10]。本研究在課前階段將課程內容通過PPT、視頻兩個方式向患兒呈現,視頻演示戴鏡全過程所有操作,PPT課件呈現角膜塑形術基礎知識,課堂階段通過整合知識點、案例分析、示范操作,循序漸進引導患兒主動學習、思考,自學期間若遇到疑問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資料,并從資料中尋找答案,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討論,老師授課時結合案例分析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而易于理解,示范操作把理論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使患兒自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內化,提高了患兒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從而提高戴鏡成功率。

表2 兩 組 滿 意 度 評 分 比 較 分,
3.2翻轉課堂教學能提高角膜塑形術患兒及家長的滿意度 表2顯示,干預組對服務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時間、知識掌握程度評分及總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1)。與李晴等[11]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翻轉課堂是以學習者需求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改變了傳統灌輸式老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形成“以患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由患兒在學習需求的驅動下主動完成學習內容[12]。本研究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教學,要求患兒在訂制鏡片到達前在家長督導下觀看微信群發布的PPT課件、操作視頻,PPT課件、操作視頻均以患兒配戴角膜塑形鏡的需求為中心進行編制,擺脫了傳統口頭宣教及紙質健康宣教手冊的無趣乏味;鏡片到達后課堂授課前的測試,能了解患兒自學知識的漏缺點,通過課堂授課老師講解、互動學習、生動的案例分析等,充分調動患兒對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患兒知識掌握程度,促進戴鏡成功率,最終提升患兒及其家長對教學滿意度。
翻轉課堂教學能提高角膜塑形術患兒的戴鏡成功率,提升患兒及其家長對教學的滿意度,是豐富患兒健康教育形式的一次成功嘗試。目前該方法僅應用于角膜塑形術患兒首次戴鏡教育,下一步考慮延伸至治療全程做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針對的患兒無需住院治療,居家教育期間如何提高患兒依從性是主要的難點,在實施中應注意提高患兒及家長的學習依從性。本研究通過建立微信群,由家長將患兒學習過程拍攝視頻發布微信群進行效果監督尚滿意。此外,翻轉課堂教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專業性,因此要求授課老師必須不斷充實專業知識和技能、溝通交流能力、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等,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