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華,陳志偉
(1.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廣西 南寧530021;
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200000)
小兒肌性斜頸一般為先天性斜頸,俗稱“歪脖病”,是因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頭部向一側偏斜的疾病。先天性肌性斜頸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年齡增加、骨骼肌肉生長發育,會逐漸形成明顯畸形。西醫治療該病較為局限,中醫小兒推拿手法有獨特優勢。本研究采用中醫小兒推拿手法治療100例1歲以下不同年齡段的肌性斜頸患兒,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8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小兒推拿科門診收治的100例肌性斜頸患兒為觀察對象。根據年齡分為1—12個月組(甲組)和12—36個月組(乙組),每組50例。甲組平均年齡(5.34±3.57)個月;病程1~3 個月
23例,3~6個月21例,6個月以上6例;病變部位:左側27例,右側23例;頸部輕度歪斜(頸部向一側歪斜角度≤15°)19例,中度歪斜(歪斜角度15°~30°)23例,重度歪斜(歪斜角度>30°)8 例。乙組平均年齡(16.24±6.28)個月;病程1~3 個月22 例,3~6 個月23例,6個月以上5例;病變部位:左側26例,右側24例;頸部輕度歪斜18例,中度歪斜23例,重度歪斜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推拿學》中小兒肌性斜頸的診斷標準[1];年齡≤12個月;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頸部皮膚破潰者;頸椎發育不良、頸椎結核、頸椎自發性半脫位、眼肌異常、聽力障礙引起的斜頸者。
3組患兒均采用小兒推拿手法對癥治療,并予以康復訓練及日常照護。每次20 min,每日1次,30 d為1個療程,間歇3 d后繼續第2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月。
2.1 小兒推拿手法 ①理筋揉拿橋弓法。理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在小兒患側胸鎖乳突肌腫硬處或條索狀處施以理筋三指揉法,按揉3~5 min,每分鐘60次;拿捏橋弓:拇指與食指、中指對稱用力拿捏患側胸鎖乳突肌腫硬或條索狀處5~7次,每分鐘60次。②牽伸法:一手扶住患側肩部,輕微用力下壓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部上方,輕輕將頭部推向健側,反復操作7~10次。③被動轉頭活動法:雙手托拿患兒頭部向上牽引,同時向患側旋轉,反復操作7~10次。重復理筋揉拿橋弓法后結束治療。
2.2 推拿手法辨證治療 若患兒肩部明顯畸形,加點按肩井、肩髃、天宗等穴,每穴5~10次,以活血通絡改善局部畸形;若患兒上肢活動障礙,加點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曲池、尺澤、手三里、內關、外關、合谷等穴,每穴5~10次,并施以揉、拿、一指禪推等治療2~3 min,以加強患肢血供,促進患側上肢功能活動的恢復。
2.3 康復訓練 每次推拿手法結束后,患兒可行主動或被動轉頭及歪頭牽伸康復訓練10 min。
2.4 日常照護 ①睡姿矯正:患兒仰臥位,去掉枕頭,頭部擺正,面朝上;輕柔地將頭推向健側,以患側胸鎖乳突肌能打開且以較為放松、舒適為度;朝患側上方抬起患兒下巴,并用大小合適的沙袋固定頭頂和肩膀。②抱姿矯正:患兒未滿6個月,應多橫抱、少豎抱。晚上進行睡姿矯正,保證至少2 h,其余時間保持仰臥位,頭部擺正狀態;白天多進行抱姿糾正,每次持續20~30 min。
3.1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中小兒肌性斜頸的診斷標準[2]進行評定。治愈:頭部保持中立位,畸形糾正,腫塊消失,頸部活動自如;好轉:斜頸明顯改善,腫塊明顯減小,患側頸部活動略有受限;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率為治愈率與好轉率之和。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甲組治愈率(92%)明顯高于乙組(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肌性斜頸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中國小兒肌性斜頸發病率為1%~2%,以先天性為主,多發于出生兩周至一個月的小兒。本病可歸于中醫“筋傷”范疇,其主要由于難產損傷胎兒頸部,致局部瘀血阻滯,脈絡不通,瘀血結聚經筋而成。現代醫學認為,肌性斜頸的病理機制主要是患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性攣縮,起初可見纖維細胞增生和肌纖維變性,最終全部被結締組織代替。小兒肌性斜頸發病表現為頭頸部偏向一側,影響患兒頭頸部自由活動,給患兒成長過程造成一定影響。推拿被證實可以治愈小兒肌性斜頸,并在大量臨床試驗中獲得良好療效。力度適中的揉、按、彈、撥等手法,能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改善局部血液供應,使局部組織發熱,溫度升高,患側部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頸部肌肉呈松弛狀態,有助于患兒頸部腫塊的吸收,被動的運動使短縮的患側胸鎖乳突肌恢復正常,進而改善頸部活動功能[3]。馬紅旗[4]研究發現,小兒肌性斜頸患兒年齡越小,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好,絕大多數患兒治療1~3個月可痊愈。若治療不及時,則影響患側顏面部發育。一般認為,3歲以上肌性斜頸患兒因治療不及時導致的面部畸形難以完全恢復,而手術治療本病創傷大,易留下永久性傷痕[5]。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患兒治愈率明顯高于乙組患兒(P<0.05),與上述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療效確切,早期治療效果優于晚期,能顯著改善患兒頸部歪斜和頸部活動受限癥狀,且安全、有效。目前已被患兒及其家長接受。但臨床治療中需注意操作手法、治療時間及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