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霞
(山東省單縣中醫醫院,山東 菏澤274300)
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尤以慢性盆腔炎最為常見。慢性盆腔炎的發生多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有效診治,使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致局部組織破壞、廣泛粘連、增生及瘢痕形成等不良后果,極易引發不孕、異位妊娠及慢性盆腔痛等病證[1],嚴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西醫以抗感染治療為主,但臨床療效難以保障。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歷史悠久,且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運用中藥內服聯合灌腸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單縣中醫醫院婦科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7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年齡26~44歲,平均(34.7±2.7)歲;病程最短3 個
月,最長5年,平均(3.6±1.3)年。觀察組年齡27~45歲,平均(35.2±2.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3.7±0.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2]:下腹部及腰部疼痛,下腹墜脹,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熱、月經過多及白帶過多;婦科檢查示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②輸卵管發炎時在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并有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在盆腔一側或兩側可觸及包塊。③年齡25~5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急性盆腔炎者;婦科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心、腦、肺、腎、肝功能損傷者;對本次應用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合并血液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有精神疾病者;近1個月內應用抗生素治療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治療。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235,200 mg/瓶)0.4 g,靜脈滴注,每日1次;替硝唑(江蘇長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16)0.8 g靜脈滴注,每日1次;復方丹參片(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4023372,60片/瓶)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第5日開始用藥,連續使用1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給予中藥內服聯合中藥灌腸療法。①內服中藥組成:黃芪45 g,薏苡仁、雞血藤各30 g,當歸20 g,香附、赤芍、丹參、茯苓各15 g,桂枝12 g,炙甘草6 g。辨證加減:如以氣虛為主者,可去桂枝加紅景天45 g,麩炒白術12 g以益氣健脾;痰濁壅盛者,加清半夏、陳皮、蒼術各12 g以燥濕化痰;腎陰虧虛者,加玄參15 g,生地黃20 g以滋養腎陰;邪熱偏盛者,加黃柏、苦參各15 g以清熱燥濕;內寒偏盛者,加干姜、小茴香各15 g以溫里和中。上方水煎2 次,合計取藥液400 m L,早晚各溫服200 m L。中藥在月經干凈后第5日開始服用,連續使用1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3 個療程。②灌腸中藥組成:大黃9 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 g,敗醬草30 g,三棱、莪術各15 g,加水200 m L 煎煮取液100 m L,待藥液溫度降至37~39 ℃時,患者取左側臥位,以一次性灌腸器進行灌腸。灌腸療法月經干凈后第5日開始,每周灌腸3 次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中醫證候積分評定標準[3]:主癥包括少腹與下腹部疼痛、腰骶酸痛、帶下量多3個癥狀,以0~3分進行評定,滿分9分,分數越高,主要癥狀越嚴重;次癥包括經行或勞累后腹痛加重、經色紫黯或夾有血塊、月經量少或周期延后或經期延長、夜尿頻多、神疲乏力、性交痛、脈象、舌質8個癥狀,以0~1分進行評定,滿分8分,分數越高,次癥越嚴重。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行B 超檢查及婦科檢查顯示子宮及附件無異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行B超檢查及婦科檢查患部炎癥范圍明顯縮小;無效:治療3個療程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更嚴重[3]。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12.41±3.57 3.13±0.37△▲對照組 36 12.74±3.44 6.24±1.14△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35/36),高于對照組的86.11%(31/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盆腔炎的形成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目前已知與自身免疫功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年齡、婦科手術、流產及性衛生不良等因素相關[4]。臨床對于本病的治療,西醫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短期效果良好,但難以根治,病情易于反復[5],且容易造成病原體耐藥、正常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
慢性盆腔炎屬于中醫“帶下病”“不孕”“婦人腹痛”等范疇,其發病原因多由于經期胞脈空虛、房事不潔、正氣虧虛,致使濕熱蘊結,氣血郁結,日久而發病,其病機為濕、熱、瘀相互搏結于子宮、胞脈,致使沖任不固、氣血失調,故治療當以清熱利濕、活血逐瘀、補益中氣為主。
中藥湯劑內服具有吸收快、藥方靈活多變的優勢,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適時加減,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治療措施之一[6]。本研究所用方劑中,黃芪為君藥,以補虛為主,以治其本;香附為臣藥,行氣止痛,以助藥力;雞血藤、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逐瘀、通經止痛,茯苓、薏苡仁清熱利濕,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灌腸中藥方以大黃為君藥,逐瘀通經,泄熱通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敗醬草、三棱、莪術等清熱解毒,逐瘀通經,散結消腫,強化通經泄熱之力。灌腸藥物直接經腸黏膜吸收而到達盆腔組織,可有效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率,增強其抗炎消毒功效,有助于抑制結締組織增生,促進疾病恢復[7]。中藥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作用[8-9],三棱、莪術則具有良好的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的作用[10]。現代研究表明,采用中藥灌腸治療,藥物能長時間的保留,使局部迅速達到有效濃度,促進盆腔局部血管擴張,進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性病變吸收,有助于患者的康復[11]。沈建鋒[12]發現中藥內服聯合灌腸療法能夠有效提高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治愈率,改善其預后。季遠蘭[13]以益氣固本、活血通經中藥內服方劑配合化瘀泄熱灌腸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包塊60例,結果顯示總體有效率高達96.67%,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聯合灌腸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