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山西省柳林縣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3300)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病變,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機體肝功能負荷加大,肝臟疾病患者不斷增加,臨床表現為乏力、黃疸、腹脹等癥狀,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若治療不及時,長期發展可致肝硬化甚至肝癌。臨床治療病毒性肝炎常采用抗病毒、護肝、利膽、退黃等方法,但西醫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在進行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需注意病毒變異問題。中醫認為肝炎屬“黃疸”范疇,舒肝寧作為中藥復合制劑,具有保肝護肝、清熱解毒之效,可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肝細胞功能,加速病情好轉。筆者探討常規保肝治療結合舒肝寧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柳林縣人民醫院接收的13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男41例,女24例;年齡24~69歲,平均(43.92±4.8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年,平均(1.82±0.29)年。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21~68歲,平均(44.39±4.61)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5年,平均(1.89±0.2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診斷標準[1],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反復或持續升高,出現乏力、納差、腹脹等癥狀,部分伴有肝病面容等;對治療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有影響藥物評價因素者;治療依從性不足者等。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保肝治療。包括指導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合理飲食,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忌煙酒等;服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維生素等藥物治療。將1.2~2.4 g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65)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250 m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舒肝寧注射液治療。將舒肝寧注射液(貴州瑞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660)10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于治療前后分別測定兩組患者ALT、AST、血清總膽紅素(TBIL)水平;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乏力等。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指標正常,肝脾恢復正常大小;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肝功能指標下降超過50%,肝脾腫大有所恢復;無效:臨床癥狀無緩解,肝功能指標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肝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LT、AST、血清T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LT、AST、TBIL 水平均明顯優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ALT(U/L) AST(U/L) TBIL(μmol/L)觀察組 65 治療前 357.83±94.68 289.61±84.29 68.49±22.58治療后 66.31±23.63△▲ 56.79±19.40△▲ 21.75±9.64△▲對照組 65 治療前 361.47±93.82 287.52±85.68 67.17±22.84治療后 89.72±31.48△ 79.43±22.81△ 30.24±11.52△
(2)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共有3例發生不良反應,惡心1例,乏力1例,皮膚瘙癢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2%(3/65)。對照組共有5例發生不良反應,惡心2例,嘔吐1例,皮膚瘙癢1例,腹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5/6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病毒性肝炎是肝細胞內病毒復制導致的炎癥反應,肝細胞受損后可出現肝功能異常,臨床檢查可見膽紅素、轉氨酶升高,而長時間的肝損傷還將加劇肝纖維化。若在感染肝炎病毒后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感染其他疾病、日常飲酒等都有可能使肝炎呈現慢性化發展趨勢。
慢性肝炎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慢性肝炎肝臟僅有點狀壞死,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肝細胞可呈碎片狀壞死。臨床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方法包括保肝護肝、抗病毒、免疫調節等。由于肝臟是合成還原型谷胱甘肽的主要臟器,其受到病毒侵染并發展至慢性病毒性肝炎后,還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下降,進而導致肝細胞變性加重,特別是重度肝炎患者,可引起諸多繼發性損傷。故臨床常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作為治療藥物,該藥物具有抗氧化、促進人體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作用[2]。
中醫認為肝炎屬“黃疸”“郁證”“虛勞”等范疇,其病因病機與濕、熱、毒、瘀、虛有關。舒肝寧是根據《傷寒雜病論》中茵陳蒿湯加減而來,其主要成分包括板藍根、靈芝、茵陳、梔子、黃芩等提取物,各種成分相互協同,能夠發揮顯著的消炎利膽、退黃降酶功效[3]。其中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靈芝補氣安神,扶正固本;茵陳清熱,利濕,退黃,護肝利膽;梔子涼血解毒,消腫止痛;黃芩瀉火解毒。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板藍根能夠抑制病毒復制[4];靈芝可提高機體免疫力[5];茵陳有利于促進膽汁分泌,加速轉氨酶降低[6];梔子保肝、抗炎作用顯著[7];黃芩可減少氧自由基,改善肝細胞營養[8]。諸藥合用發揮了保肝護肝、消炎利膽、調節免疫的作用。
以往相關研究顯示,舒肝寧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孫杰[9]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舒肝寧治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其治療總有效率、實驗室指標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舒肝寧治療,其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少。表明舒肝寧對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效果,加速患者肝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且用藥安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