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娥
(山西省柳林縣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3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常見病,患者可出現反復或持續的上腹部不適癥狀,如食欲不振、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精神狀態[1]。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常使用西藥治療以抑制幽門螺桿菌,減少胃酸分泌,但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且病情遷延,患者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中醫認為,本病屬“胃脘痛”“吐酸”等范疇,中醫治療可針對病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但部分患者見效較慢。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結合二者優勢改善患者體質,調節脾胃功能。現將本院消化內科運用中醫綜合療法聯合西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9月在呂梁市柳林縣人民醫院就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男26例,女29 例;年齡25~73 歲,平均(46.74±3.85)歲;病程最短7 個月,最長6 年,平均(3.26±0.38)年。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23~71歲,平均(46.82±3.61)歲;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7 年,平均(3.19±0.4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2]。患者餐后有飽脹不適感,上腹部疼痛、有燒灼感,存在以上癥狀中的1項或多項,同時無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結構性疾病依據;辨證屬脾胃虛弱型、肝郁脾虛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
1.3 排除標準 合并心血管系統、造血系統、肝腎系統嚴重疾病者;有消化道器質性疾病者;近半個月服用過胃腸道促動力藥物者;妊娠及哺乳期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于飯前服用。部分疼痛、燒灼感明顯者加服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每次20 mg,每日1次,于飯前服用。連續治療8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包括中藥湯劑、穴位按摩、情志疏導。①中藥湯劑:根據患者的中醫證型采用不同方劑。脾胃虛弱型處方:茯苓18 g,香附、白術各15 g,陳皮、法半夏各12 g,人參片10 g,砂仁9 g(后下),炙甘草5 g。肝郁脾虛型處方:茯苓15 g,黨參片、白術各10 g,柴胡9 g,法半夏、陳皮各5 g。肝胃不和型處方:丹參20 g,枳殼15 g,木香12 g,法半夏、厚樸各10 g,柴胡9 g,甘草片6 g。肝胃郁熱型處方:牡丹皮、梔子各20 g,澤瀉、浙貝母、白芍各15 g,陳皮、青皮各10 g。以上方劑用水煎服,每日1 劑,每日3 次,于飯后半小時服藥。②穴位按摩:選取肝俞、胃俞、脾俞、中脘、天樞、章門、足三里,每次按摩約30 min,隔日1次。③情志疏導:醫護人員要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給予理解和尊重,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樂觀情緒。連續治療8周。
3.1 觀察指標 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焦慮情況。抑郁、焦慮評分各分為20 個選項,每項評分為1、2、3、4分,分數越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越嚴重。SDS 量表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SAS量表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有效: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好轉,但未完全消失,偶有不適;無效:病情無好轉。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SDS評分、S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SDS 評分、SAS 評分均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D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S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53.41±4.72 43.29±3.74△▲ 54.64±5.71 45.27±4.36△▲對照組 55 52.98±4.69 49.65±4.51△ 54.82±5.39 51.58±4.87△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73%(51/5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6%(42/5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近年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斷增加。本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與胃、十二指腸功能紊亂有關,受幽門螺桿菌感染、胃腸動力障礙、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早飽、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臨床常使用多潘立酮、埃索美拉唑、賽樂特等治療,但長期服用西藥易產生不良反應,增強耐藥性。
中醫認為,本病病變部位在胃,與各臟腑相互影響,尤其與肝密切相關[3]。脾主運化,胃主收納,而脾胃功能離不開肝的疏泄。患者由于飲食不節、外邪侵襲、情志不暢、疲勞過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正氣耗傷,脾虛氣滯,胃失和降,遂出現惡心、腹脹等癥狀,久之形成肝郁化熱及虛損之候,病情綿延[4]。故治療應以健脾理氣、疏肝解郁為主。中醫綜合療法可通過中藥方劑、穴位按摩、情志調節等改善患者體質,使其保持積極情緒,加速病情好轉。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不同證型患者給予不同湯劑。脾胃虛弱者,胃脘痞滿,納差食少,方中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可健脾益氣,調中和胃;肝郁脾虛者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方中黨參、白術、柴胡、陳皮等有助于疏肝健脾,和胃生津;肝胃不和者,肝氣郁結,胃氣上逆,方中半夏、厚樸、丹參、木香、柴胡等有助于疏肝和胃,行氣消積,健脾消食;肝胃郁熱者,肝郁化火,胃脘灼熱,胃失和降,方中澤瀉、牡丹皮、梔子、貝母、芍藥等有助于瀉肝降火,清熱解毒,和胃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陳皮可以興奮胃腸平滑肌[5],柴胡可提升胃腸排空能力[6],半夏可抑制胃酸分泌[7],甘草有免疫調節和抗炎作用[8],茯苓可降低胃酸濃度[9]。穴位按摩可舒緩胃氣,通過刺激促進胃腸蠕動的穴位,能夠通降腹部氣機,加速血流循環,幫助消化,提補脾氣[10]。中醫情志調理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脾胃功能的實現有賴于肝的疏泄條達[11]。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藥湯劑、穴位按摩、情志疏導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抑郁、焦慮情緒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表明該治療方法對促進患者康復、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