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發展的底色。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潛力在山,希望在林。慶陽市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林業產業扶貧任務艱巨。全市共有林業用地2072.49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50.9%,森林覆蓋率達到25.55%。林權制度改革后,1184.97萬畝集體林地已確權到戶,戶均宜林荒山和無立木林地16.97畝,宜林荒山荒地、集體林地潛力巨大。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慶陽市充分挖掘優勢,進一步盤活林地資源,大力培育苗木產業、林果產業、林下產業,有效實施精準扶貧,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闖出了一條生態產業致富的路子,實現了“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增效”的三贏目標。
慶陽市依托林地資源,明確提出要把苗木產業培育作為全市的富民工程,市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對苗木培育經營主體進行補貼,堅持每年造林100萬畝,到2020年新增造林700萬畝,“再造一個子午嶺”,實現慶陽山川秀美,農民富裕。2019年全市已完成苗木培育106.7萬畝。
(一)創新造林理念。現階段,耕地已經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林地必須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慶陽市堅持以苗木培育統領全市林草工作,把苗木培育作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大舉措,堅持造林與造景結合、荒山綠化與苗木繁育結合,商品林和生態林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齊抓,多渠道融資,整流域推進,全方位發展苗木產業;在資金、項目、技術上大力扶持,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民營企業投資苗木培育,縣區以工程造林、鄉鎮千畝荒山造林和個人及社會團體造林為主要形式,認真落實各項培育措施,加大苗木培育工作進程。全市已累計培育苗木726.7萬畝,建成萬畝以上示范點105處135萬畝,五千畝以上示范點741處240萬畝。
(二)創新培育模式。各縣區結合自然條件、林地狀況,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出了四種培育方式。結合林業項目融資培育就是把三北、退耕、天保、造林補貼試點和公益林補償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與苗林結合培育結合起來,由林業部門統一進行規劃設計,推行工程招投標制度,實行專業隊承包造林。招商引資租賃承包培育就是將集中連片的宜林荒山荒地、棄耕地、撂荒地進行整合規劃,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導有實力的綠化企業、社會團體、苗木生產大戶參與發展苗林產業。專業合作社集中培育就是農戶自發組成林業專業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合作開發林地,培育苗木。農民自主經營培育就是鼓勵支持群眾在自有棄耕地、撂荒地和宜林荒山進行苗林結合培育,由農戶自購苗木、整地栽植、撫育管護,農戶擁有經營權和收益權。
(三)創新發展機制。各縣區、鄉鎮進一步加大林地流轉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穩制、分權、放活”的原則,引導農民采取出租、轉包、互換、入股、抵押等方式,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總結林苗培育的途徑和路子;鼓勵外來客商、企業和團體在宜林荒山投資發展林木種苗產業,盤活林地資源,扶持定植大戶,提高經濟效益。寧縣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苗木專業合作社投資發展苗林產業,流轉林地3.31萬畝,完成栽植2.91萬畝。正寧縣采取帶狀混交和塊狀混交方式,在永和鎮建設萬畝苗木示范點,培育樟子松、側柏、云杉大苗,帶動全縣發展苗木6.9萬畝。
緊緊圍繞“生態建設經濟化、經濟建設生態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區域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基地建設為平臺、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為目標,按照“品種良種化、布局合理化、生產規模化、技術標準化”要求,大力實施林果基地建設工程,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初步實現了區域化栽培、規模化生產、科技化管理、產業化開發,為促進貧困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一)面積快速增長,區域優勢形成。截至2018年底,全市林果面積達到85.54萬畝,其中蘋果66.35萬畝,杏12.73萬畝,棗、梨等其它雜果6.46萬畝。建成了以董志塬、永和塬、西華池塬等12條塬面為主的紅富士蘋果基地,以早勝塬為主的鮮食杏和鎮原縣北部及華池、環縣為主的仁用杏基地,以馬蓮河流域為主的核桃、大棗基地,林果產業逐步形成了區域化、規模化的生產格局。
(二)產量穩步增加,效益不斷提升。2018年,全市果品總產量35.15萬噸,總產值18.24億元。優質果品比率不斷增大,蘋果以紅富士為主,占蘋果總產量的80%以上。杏以鮮食制干曹杏和仁用杏為主,引進金太陽、凱特等優良品種。通過品種引進改良,使優質紅富士蘋果、曹杏、九龍金棗、早實核桃、大櫻桃等名優果品得到了大力發展,先后獲得國家級金獎56枚,“華泰”牌蘋果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稱號。
(三)加工初具規模,產業鏈條延伸。全市現有果品貯藏加工企業52家,年加工產品21.36萬噸,實現產值15.25億元。杏產品加工業主要集中在鎮原縣和寧縣,以維思特、新一代、賽鮮等企業生產的甘草杏、甜杏核、曹杏脯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蘋果加工產品主要為濃縮汁,以甘肅通達和慶陽恒盛2家大型企業為主,產品全部出口到北美、歐盟、東南亞等國家。
(四)產地認證加快,品牌效應顯現。“慶陽蘋果”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栽培面積116.4萬畝、產品規模21.53萬噸/年,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17.47萬畝、產品認證16.7萬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21.5萬畝,注冊出口蘋果園5萬畝、年出口2萬多噸。注冊蘋果、棗等果品商標8個,“慶陽蘋果”通過國家工商局“證明商標”注冊,“寧州”牌干棗、鮮棗以及“隴蜜”“董志塬”“甘旭”“華泰”等蘋果品牌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慶陽市被國家特產之鄉評審推薦委員會確定為“中國優質蘋果之鄉”,鎮原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杏鄉”。
緊緊圍繞“農民增收、林地增效和大地增綠”的戰略目標,深化林權配套改革,探索新型林業經營制度,加大林業財政金融扶持,鼓勵支持群眾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林下旅游等林下產業,深入推進精準扶貧,走出了一條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林下產業發展之路;已初步形成“四大類型”(林下種植型、林下養殖型、林下休閑型、林產品加工型)、“十種模式”(林藥、林苗、林草、林菌、林菜、林經、林禽、林畜、林下旅游、林產品加工)的林下產業。自2012年以來,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累計達到17.51億元,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171個,新建家庭林場47個,全市林下經濟示范點達到86個。
(一)探索實踐,發展立體種植。圍繞“打生態牌、走生態路、發生態財”的發展理念,積極引導群眾開發林地資源,探索發展“林-草-藥”“林-果-菜”“林-藥-蜂”等立體復合種植模式。合水縣立足豐富的山地資源優勢,按照“核桃樹蓋頂、文冠果纏腰、油松墊底、中藥材填空”的思路,在平緩地修水平溝,栽植核桃樹,陡坡地修魚鱗坑,栽植文冠果、油松、側柏10000畝,林間空地種植各類中草藥,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間。慶城縣在驛馬、白馬、蔡家廟、太白梁等鄉鎮大力發展林下種草1萬畝,延伸產業鏈;在慶城鎮教子川村1.5米油松林下栽植芍藥1000畝,林間養蜂208箱,畝均收入達到1.2萬元。
(二)挖掘優勢,發展空間養殖。堅持多層次、多方位,盤活林地,立體布局,綜合開發,發展“林-草-兔”“林-禽(畜)-魚”等林下空間養殖,最大限度挖掘林地的潛力,拓展農民的增收空間,凸顯林地的立體效益。環縣曲子鎮劉旗村南北溝林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林地3965畝,林下種植中藥300畝,林下養生態雞10000只。合水縣騰飛林下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修建豬棚2000平方米,林下放養區達2800多畝,現存欄野豬近1200多頭,年出欄商品豬、仔豬680多頭,年純收入140多萬元。
(三)招商引資,發展生態旅游。依托集體林地資源,充分利用林下空間、自然條件、森林景觀,在擴大營銷的同時,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高特色餐飲水平,發展集生態游覽、休閑度假、采摘觀光為一體的森林生態旅游業。潤輝漁業養殖場地處華池縣喬川鄉徐背臺村后畔雷溝淤地壩,是喬川鄉通過外引內聯的方式,引進民營新辦的一個以垂釣為主,休閑、體驗、娛樂、養生等功能為輔的垂釣中心,整理灘涂地200畝,平整建設用地300畝,建立養殖、現代農業和休閑娛樂的三大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