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太子山林區共營造落葉松人工林8萬多畝。由于當初苗木和種子調運檢疫工作滯后,導致太子山林區落葉松鞘蛾害蟲侵入,不僅嚴重影響落葉松林木的生長,更有大面積發展蔓延的趨勢。有效防治落葉松鞘蛾危害,已是太子山林區甚至全省分布落葉松林區的首要任務。但由于大多數落葉松人工林密度大,樹高達10米以上,機械噴灑農藥防治困難大、成本高,人工防治藥劑無法噴灑到位。因此采用煙劑(煙霧劑)防治是太子山林區防治落葉松鞘蛾最實用、最經濟、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落葉松鞘蛾又名落葉松筒蛾,屬鱗翅目鞘蛾科。成蟲體長約3毫米,翅展8~9毫米,體翅均為暗灰色,翅細長,具銀灰色鱗片,有絹絲光澤,具長緣毛;頭光滑,無單眼;觸角暗灰色,絲狀26~28節,與體長幾乎相等,靜止時伸向前方。雌蛾顏色淺,腹部較粗大。雄蛾顏色稍深,腹部細而短,觸角有濃色斑紋。足細長,后足脛節有端距、中距各一對。飛翔力強,有群集性和趨光性;卵半圓形,直徑約0.2毫米,黃色,表面有10~13條寬度均勻的棱起;幼蟲為圓筒形,頭部暗褐色,胴部紅褐色,腹足退化,老熟時體長約5毫米。筒巢長橢圓形,由葉片及絲狀物質混合制成,組織緊密,表面光滑,長約5.5毫米,寬約1.5毫米;蛹為深棕紫色,長約3毫米,雄蛹前翅長,明顯超過腹端很多,雌蛹前翅短,一般不超過腹端。
落葉松鞘蛾是北方落葉松人工林重要食葉害蟲之一,也是影響落葉松生長的主要害蟲,且屬常發性害蟲,已對太子山林區乃至全省落葉松造成嚴重危害。落葉松鞘蛾幼蟲專食落葉松葉肉,葉肉被吃光,林分呈一片灰白,漸變黃褐色,猶如火燒一樣。樹木被蠶食后,雖能再生新葉,但降低了生長量和結實量,如連續發生,可使樹木枯死。準確了解和掌握落葉松鞘蛾的生活習性,為科學、高效防治和預防落葉松鞘蛾提供重要依據,達到徹底消滅和有效控制落葉松鞘蛾危害和蔓延的目的。
太子山林區落葉松鞘蛾一般發生在4月末至5月初,一般淺山比深山發生早,陽山比陰山發生早,低海拔比高海拔發生早,適宜生存溫度6~10℃之間。而落葉松生長也適合這個溫度生長發芽。一般在4月末5月初,落葉松剛萌生新葉為鞘蛾提供食物,是鞘蛾危害最猖獗的時候,此時也是防治落葉松鞘蛾幼蟲的最佳時機。但太子山林區根據多年摸索經驗得出,投放煙劑于成蟲期防治效果好,防治效果可達80%,太子山林區防治最佳時期在6月初至6月中旬(成蟲羽化盛期)。
落葉松鞘蛾防治方法很多。這里重點介紹太子山林區常用的煙劑(煙霧劑)防治方法,燃放煙劑熏殺成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優點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經濟實用。缺點是對天敵有傷害、使害蟲產生抗藥性、易造成環境污染。
(一)適時防治:一般在6月初至6月中旬防治。在林內產生氣溫逆增的狀態下進行防治效果最佳,針對鞘蛾即在成蟲羽化盛期用煙劑進行防治。一天中只有清晨日出前6點到7點左右和日落后6點到9點左右放煙效果最好。適時進行防治,是保證防治效果的關鍵。
(二)適量用藥:對發生地塊用“3%苦參堿”煙劑或“13%廣敵殺蟲”煙劑在成蟲羽化盛期進行大面積防治;隔7天左右再次放煙熏殺。防治使用“3%苦參堿”煙劑或25公斤裝的“13%廣敵殺蟲”煙劑,以每公頃15公斤的藥劑進行煙熏。用準藥劑、藥量和濃度是殺死害蟲的主要保障措施。
(三)合理布點:放煙的地點要選擇在上風方向,放煙線之間的距離為120~160米,放煙點之間距離為每5米一個。放煙線、點之間的距離、密度合理適宜,防止熏殺區域不重不漏,確保防治效果及質量。
(四)適度風向、風速:風向決定煙團的去向放煙點的位置,風速則直接影響煙團在林內停留的時間,在放煙前必須弄清放煙地點,風向變化情況和放煙當天的風速大小,當林內風速在0.3米/秒時,放煙最為適宜,超過1.5米/秒時,應停止放煙。
(五)科學設置瞭望點:為確保防治效果,在高山頂或對面山坡設置瞭望點,觀察煙點分布、煙霧蔓延等情況,必要時進行彌補,使煙霧分布均勻,達到防治目的及效果。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防范意識。釋放煙劑前,在防治區域周邊張貼《病蟲害防治通告》,廣泛宣傳告知周邊群眾,提高防范意識,投放煙劑時禁止人畜進入放煙區域,以免發生中毒危險。
(二)加強火源管理,嚴防森林火災。投放煙劑時將放煙點附近的枯枝雜草清理干凈,與周圍樹木保持一定間隔距離。放煙完畢后要認真檢查,將火撲滅,以免引起森林火災。
(三)規范操作,確保人員安全。要預先選擇好撤退路線,即撤離放煙區域的上風方向的安全路線,投放煙劑時工作人員應配帶口罩、手套、風鏡等防毒用具,確保放煙人員的安全。
(四)科學防治,確保質量。適量的藥劑、適時的防治、合理放煙點及密度,科學的進行煙霧防治,是確保防治效果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