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六盤山片區特困縣和甘肅省18個干旱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總人口48.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79萬人。全縣山地占到90%,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嚴酷,工業嚴重短腿,農業靠天吃飯,群眾生活困難,曾經是有名的吃糧靠救濟,穿衣靠捐贈,花錢靠借貸的貧困縣。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啟動實施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立縣、林果富民戰略不動搖,團結帶領全縣人民發揚鍥而不舍、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持之以恒種果建園,實現了由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大縣的成功轉變,走出了一條獨具靜寧特色的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子。
被譽為綠色長城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自1978年批準實施以來,已經歷了40年的光輝歷程,是我國林業建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同時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適時,靜寧縣立足縣域實際,適宜發展特色林果業的獨特優勢,確立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依托三北防護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積極穩妥地發展以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生態與經濟、興林與富民協調發展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先后投入項目資金5157.4萬元,完成三北工程營造林面積30917.8公頃,其中:防護林26320.6公頃,經濟林4597.2公頃。
靜寧縣經過四十年攻堅克難,全縣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果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昔日的光山禿嶺,山寒水瘦,如今的朱山梁、馬圈山、祁家大山、司橋北山、響河北山、田堡梁、東干梁、中堡梁、大莊梁、東張梁、甘渭子梁、雙峴梁、中山梁等13條林帶漫山遍野綠浪蜿蜒,初步形成了山頂梁峁沙棘“帶帽”、山間梯田果樹“纏腰”、山底溝道刺槐“穿靴”的良好局面。
一是森林資源得到快速發展,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實現“雙增”。40年來,靜寧縣在有效保護工程區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30917.7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3.4%,提高到了現在的30.65%,提高了2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達到381641立方米,比1978年增長10倍。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
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近4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共營造水土保持林9145.3公頃,減輕了縣域水土流失危害,使地表徑流和沖刷侵蝕程度明顯減輕,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的雙減少。
靜寧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發揮當地區域優勢,培育壯大了五大基地板塊,解決了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的問題。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輻射帶動栽植蘋果經濟林101.2萬畝,使全縣果園面積穩固在百萬畝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縣掛果園面積達到62萬畝。發展果品產業,建基地連農戶,延伸產業鏈條,全縣已建成綠色食品生產認證基地30萬畝、出口創匯基地4.5萬畝和良好農業規范基地4000畝;帶動發展關聯緊密的恒達紙箱、通達果汁等龍頭企業40多家;成立了靜寧蘋果產銷協會、4個分會和縣鄉村48個果業協會,初步形成種苗繁育、技術推廣、貯藏增值、加工轉化緊密銜接,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配套的產業體系。實現產值32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4900元,占人均收入的89%,全縣有15.4萬人依靠發展蘋果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全國勞模雷托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三十年前,他家經常斷頓,差點窮死了。種上蘋果以后,如今年收入三十萬元左右的他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家里住洋樓、出門開轎車,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家用電器應有盡有,生活有滋有味,比城里人都舒服。
靜寧縣的林果業建設改變了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使農民從過去牛耕犁種的傳統作業實現了向機械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轉變,提高了人們綠化和美化環境的現代文明意識,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一是提高了全縣人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增強了群眾投入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三北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各級領導對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實惠,增強了人們投身生態環境建設的自覺性,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二是三北工程建設與山區綜合開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建設了一批特色林產品基地,培育了優勢資源,拓展了群眾增收致富途徑,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保障了農村社會環境穩定。
甘溝鎮的大柳村是眾多三北工程建設中的一小部分,如今實現了禿山惡水向青山綠水的轉變,使村域的自然面貌發生了徹底變化,村社基本實現了耕地果園化、道路林網化、荒山荒溝林帶化、莊前屋后園林化,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年實施的1000畝蘋果經濟林現在已全部掛果,畝產3000公斤,使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500元,所帶來的實際收益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決心,極大的調動了農民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靜寧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黃河中上游涇渭河流域核心區,在甘肅省東部乃至黃河中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縣上始終把林果業建設作為縣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林業重點工程為主抓手,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持之以恒種果建園,全縣林果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靜寧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林果業建設作為強縣之基、富民之本,作為大生態、大產業來布局,確立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百萬畝優質蘋果生產大縣的奮斗目標,搶抓政策機遇,積極主動作為,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積極培育特色林果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發展路子。
在各類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中,立足地處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區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生態優先、富民為本、永續發展的思路,堅持走經濟生態融合發展路子,實現了林果業建設質的飛躍。突出生態優先,堅持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由近及遠的建設策略,以村鎮庭院綠化為“點”、道路渠系綠化為“線”、駐地面山綠化為“面”、流域山系綠化為“片”,打破鄉村行政界限,整鄉整村整流域推進,加快綠色城市、綠色屏障、綠色通道、綠色村鎮、綠色庭院“五綠”工程建設,著力打造美麗靜寧。注重富民為本,堅持把重點工程建設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按照覆蓋優生區、發展適宜區、杜絕不宜區的思路,全面推行幼果豐產栽培技術,為貧困群眾如期穩定脫貧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推進永續發展,把鏈條延伸作為現代林果業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發展種苗繁育、貯藏增值、加工轉化、電子商務等接續產業,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配套的產業體系,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互促發展。
在造林模式選擇上,綜合考慮地形條件、產業布局和群眾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規劃,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實行針闊葉混交、喬灌草結合、高中低搭配、經濟林與生態林同步發展,形成了山頂梁峁沙棘“帶帽”、山間梯田果樹“纏腰”、溝道刺槐“穿靴”的立體綜合治理模式;在造林技術上,大力推廣魚鱗坑整地、蘸根保水、營養缽造林、樹盤覆膜、節水灌溉、大苗帶土球栽植等抗旱造林技術,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造林方式應用上,實行專業隊造林、大戶承包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造林相結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造林綠化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快了國土綠化步伐;在造林質量監管上,嚴把工程設計評審、苗木采購、整地栽植、檢查驗收和建檔立卡等關口,有效提高了造林質量,建成了一批造林綠化和果園建設精品工程。
經過多年的實踐,靜寧縣在推進林果業建設上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全方位推行機制。堅持把生態和民生作為林業工作的底線,將生態建設、林果產業、資源保護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建立了縣委、縣政府協調指導、鄉村組織實施、社會各方參與的推行機制,形成了黨政齊抓、干群聯動、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二是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克服財政困難,采取項目爭一點、財政補一點、社會籌一點、銀行貸一點、幫扶單位幫一點的辦法,用于造林綠化和果園建設,解決了林果業建設資金短缺難題。三是健全社會化服務機制。全面推行“行政+技術”雙包責任制,成立了縣級果樹果品研究所和鄉鎮林果業綜合服務中心,聘用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技術員195名,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林果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四是實行專業化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重栽嚴管,全面靠實林業部門監管責任、鄉鎮屬地管理責任、村社主體責任和生態護林員管護責任,嚴格落實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措施,加強林政執法檢查,從嚴查處破壞林木、破壞治理成果、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切實鞏固建設成果。五是完善制度化考核機制。變職能部門督查為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加集中督查,由一攬子綜合考核變為每項工作分項考核,由重面積產量考核變為質量效益考核,真抓實促,嚴格獎懲,做到了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有力推動了生態建設和林果業協調發展,確保了全縣森林資源和果產業安全、健康、快速發展。
靜寧縣自實施三北防護林以來,極大地修復了縣域自然生態環境,建設完善了生態屏障,使得人居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得以拓寬;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使得全縣蘋果經濟林建設得以擴大發展,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促進了我縣生態環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三北工程建設豐富和發展了防護林“經濟型”“生態型”“社會型”三種治理模式,成為靜寧縣得民心并取得重大實績的一項系統工程,老百姓形象地喻為成紀大地上的綠色長城。
靜寧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地方財政困難,配套能力有限,建議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設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實行中央財政全額投入,將管理費、管護費等納入投資范圍,進一步加大百萬畝防護林基地、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擴大范圍,提高標準,加快構筑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的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