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尼熱·亞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烏魯木齊830000)
葉爾羌河流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面,總面積1.081×105km2。2018 年以來,按照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決策部署,結合流域實際情況,建立以落實河(湖)長制為核心的黨政領導負責制的地、縣、鄉三級組織體系,成立各級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領導小組,設立河(湖)長制辦公室。同時制定出臺了污染防治、水源地保護、退地減水、河湖巡查等工作制度,全面推動河(湖)長制工作的落實。開展河湖巡查,實現了河流湖泊巡查全覆蓋,全面掌握了責任河湖的基本情況。組織開展了河湖采砂、垃圾圍壩、入河排污口清理和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同時,開展了農村水環境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水體污染防治、重點胡楊林區生態輸水等一系列整治行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實行水資源總量控制和限額管理相結合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體制。嚴格控制引水量,按照“以供定需”原則確定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加強灌水制度,提高灌水質量,加強限額用水和節水工作。
向塔里木河干流輸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3—2018 年,經艾里克塔木斷面向塔河干流輸水下泄生態水量共計6.602×109m3,年平均下泄水量為1.1×109m3;黑尼亞孜斷面下泄生態水量3.818×109m3,年平均下泄水量為6.86×108m3,改變了葉爾羌河下游長期斷流的局面,生態輸水有效緩解了流域生態退化的局面,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瀕臨滅亡的胡楊林生態正逐步恢復生機。在滿足流域國民經濟用水的前提下,連續3 年牽頭實施了向葉爾羌河流域重點胡楊林區生態補水工作,累計輸水3.38×108m3。葉爾羌河流域重點胡楊林區約3.33×108m2生態胡楊林得到了及時有效的灌溉,逐步遏制了胡楊林缺水退化現象,動物活動軌跡增多,胡楊冠幅、樣枝生物量明顯增加,森林自然承載力得到提升,切實維護了葉爾羌河流域胡楊林區生態安全,對鞏固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生態保護成果,流域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緊盯河道“清四亂”問題臺賬,督促并多次聯合屬地河長辦,積極開展河道“清四亂”清理整治工作。共拆除清理沿河砂石料廠16 家,有效制止亂采亂堆,確保了河道行洪通道暢通無阻。積極開展沿河兩岸傾倒垃圾清理整治行動,責令沿河各鄉鎮限期清理所倒垃圾,做到“河潔、水清、岸綠”。進一步規范了流域取用水秩序,對水源地保護范圍開展整治行動,強化了對河道水質的動態監管力度。
按照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要求積極編制完成了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和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報告。委托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編制《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生態基流與最低生態水位確定方案》,為扎實推進河湖管理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
自全面開展河(湖)長制工作以來,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河湖管理保護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預防治理保護任務依然艱巨。主要問題如下:水資源利用粗放,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工作不到位,侵占河道岸線行為時有發生;河道監管任務艱巨,“四亂”現象依然存在;流域未形成聯合執法機制,河道監管力度不夠。
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進一步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限制納污、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等“四項制度”。狠抓退地減水,著眼于退減灌溉面積任務,明確流域各地的目標任務,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在規定時限內完成退地減水任務。做好高效節水宣傳、推廣應用工作;同時,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項目,加快實施農業、工業和城鄉節水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強重大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健全用水計量、水量水質監測等監控體系,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編制出臺葉尓羌河流域河道水域岸線利用和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紅線和禁止開發范圍。加快水利工程與河道管理確權劃界、對岸線未批先建、亂占亂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頓,實現岸線資源的合理配置。嚴格監管涉河建設項目和活動,堅持長效機制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嚴厲打擊、重拳整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河道設障、非法建設、圍墾河道、破壞濕地、侵占水域岸線及亂采亂挖、亂倒亂棄等突出問題。
加強源頭控制、綜合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水產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杜絕污水入河湖。加大源頭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按照水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明確防治目標和任務,切實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 年行動,以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為重點,綜合整治農村水環境。推進水環境治理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響應機制,推進葉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河、退地還濕力度,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的行為。生物措施、農藝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盡可能保留自然灘涂濕地和泛洪漫灘,為保持生物多樣性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
建立和落實區、地、縣三級河長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黨政領導牽頭抓總、河長辦綜合協調作用,抓好重大措施審議、重大政策研究、重要制度制定。通過定期、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溝通對接河流管理保護情況、協調解決河流管理保護重點難點問題、督促相關部門單位履職盡責,形成一種新型流域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各級河長落實工作任務,強化全域化保護管理,扎扎實實做好葉河管理保護各項工作。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我國水治理體制和生態環境制度的重大改革創新,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安排,河湖治理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政治責任、使命擔當,著力解決河湖管理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緊盯河湖突出問題臺賬,扎實開展河湖突出問題三年整治行動方案,持續發力,推動河(湖)長制全面見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