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號,趙 勇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節能環保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安徽合肥 230088)
G25富陽至G60諸暨高速聯絡線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為G25長深高速與G60滬昆高速的聯絡線,也是杭州第二繞高速公路的一段,路線經杭州市富陽區、蕭山區,紹興諸暨市。項目起于G25長深高速擴容杭州段中埠樞紐(起點樞紐中心樁號為K116+160.262),終于杭金衢高速公路直埠樞紐南側,設直埠南樞紐與G60杭金衢高速公路及諸永高速公路相連接(終點樁號為YK149+489.499),工程建設路線長約33.33 km。項目主線采用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中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100 km/h,整體式路基寬度33.5 m,分離式路基寬度2×16.75 m。沿線在大源、樓塔、應店街、直埠樞紐南側共設置4處互通式立交,同步建設大源互通、樓塔互通連接線長約4.97 km,連接線按二級公路標準,設計速度60 km/h,路基寬度12 m。
項目土建工程部分采取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由設計總院聯合浙江交工集團、天津城建集團組成聯合體負責項目的設計施工。設計施工總承包(EPC)是指工程總承包企業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工作,并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是我國目前推行總承包模式最主要的一種。
本項目共設置橋梁9 230 m/49.5座,其中大橋7 588 m/24.5座;主線共有隧道13 538 m/10座,其中:特長隧道3 542 m/1座(左右線平均長度),長隧道8 201.5 m/5座(左右線平均長度),中隧道772 m/1座,短隧道1 022 m/3座;樓塔連接線隧道550 m/1座。
項目于2017年5月中旬開始施工圖設計,7月底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批復先行節點施工圖,10月底批復全線施工圖設計文件,11月全線開始正式施工。
由于本項目土建工程建設合同工期僅24個月,時間緊,任務重,為充分發揮EPC項目優勢,加快工程進度,經向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匯報并取得同意后,結合本項目實際情況,對本項目施工圖勘察設計進行分階段設計、分階段審批,施工單位可對先行節點批復的施工圖組織施工。
對本項目的控制性工程、關鍵節點,結合施工組織和項目臨建工程的需要,具體分階段設計、審批界面劃分如下:
第一階段(先行節點):駐軍塢隧道,墨斗山隧道、樓塔互通、直埠南樞紐互通(2017年7月底先行節點施工圖批復)。
第二階段:其他剩余工程。主要內容有剩余路段的路線、路基路面、隧道、橋梁涵洞、互通立交,其他工程、施工組織、筑路材料、施工圖預算(2017年10月底本階段施工圖批復)。
在EPC管理模式中,“設計”和“施工”兩大板塊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通過融合來實現優勢互補。實現設計與施工的融合,是項目成敗的關鍵。
2.2.1 機構的融合
EPC聯合體成員單位成立由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組成的聯絡協調小組,負責成員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EPC項目部設置總協調人崗位,負責項目的總體協調工作。為加強設計與施工的融合,EPC項目部成立設計施工融合辦公室,建立工程管理與協調制度,明確參建各方的責任,合理調配設計和施工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在聯合總承包的模式下,設計單位充分發揮設計方面的優勢;施工單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施工方面的特長,互相補充。
為便于過程中的溝通對接,公司組建以副總工為項目負責人項目設計組,派駐各專業設計人員常駐現場開展設計,公司提供各層面的技術支持。成立設計聯合小組,梳理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聯合專項設計,建立工作聯系單制度,實施互動設計。引進第三方咨詢機構,開展EPC模式下各方職責、設計施工融合等方面研究,最終形成可復制推廣的EPC實施細則,創建品質工程,打造管理品牌。
2.2.2 理念的融合
EPC項目部組織多次組織外部專家參加的設計與施工融合座談會;項目業主組織參建單位赴江蘇、安徽、上海考察交流,組織召開的品質工程創建座談會。通過多次溝通交流、座談、考察學習,聯合體成員之間、聯合體與項目業主、監理單位之間思想認識得到統一,為實現項目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在聯合體項目部的統籌下,成員單位的企業文化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聯合體項目部的組織下,發揮各方文化的優勢,力促現場所有單位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2.2.3 技術融合
開展隧道、高邊坡、不良地質路基處理、填石路基、鋼板組合梁、預制橋墩等專項設計;共同編制項目管理大綱、總體施工方案;聯合進行“三集中”臨建設計、三改工程及隧道洞口施工場地永臨結合設計、施工便道平縱橫設計,施工組織綜合設計;積極引進四新技術,開展科研技術創新等措施,實現技術融合。通過設計和施工的交流融合,互相補位,實現施工效率最大化,節約工期、降低成本。
結合本項目的特點,分析施工過程中常見問題,提出針對性控制措施,達成精細化設計。結合沿線鋼筋集中加工場地布置情況,對于運輸距離較遠的樁柱鋼筋籠,通過增設三角支撐鋼筋等措施,解決運輸、吊裝過程中的變形問題。預制T梁橫隔梁鋼筋不方便整塊鋼模板施工,設計采用預留套管連接,外模采用整塊鋼模,提高施工機械化程度。對于部分橋隧結合路段,填方路基長度短、土方量小的部位,難易壓實的,采用素混凝土或泡沫輕質土填筑,保證施工質量。
公司承擔設計的浙江省G25富陽至G60諸暨高速聯絡線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自始至終把爭創國內一流,努力打造成浙江省EPC項目設計施工高度融合的品質樣板工程作為自己的使命,以為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設項目做好示范引領作用。
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部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公路水運品質工程評價標準(試行)》(交辦安監〔2017〕199號)為契機,從工程設計、工程實施管理、科技創新、工程質量控制、綠色環保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品質工程創建工作;以達到把高速公路輕輕放在山水之間,以“生態融匯、人文彰顯”為設計理念,做到景觀生態性和文化性的協調,實現“攬一川如畫山水、品一線吳韻越風”和“車在路中行、人在畫中游”。
為充分發揮設計施工總承包優勢,突出全壽命周期設計理念,強調系統性、全局性和細節性、局部性相輔相成設計,強化設計、施工以及后期養護銜接統一,將設計始終貫穿項目實施全過程,施工參與到設計管理的各個環節,通過設計和施工的無間交流,互相補位,以實現施工效率最大化,充分發揮'設計為施工著想,施工為設計反饋'的協同管理優勢,達到縮短工期、提升質量、節省資源目標。
項目部精心謀劃“三廠一駐地”三集中工廠化建設,著力將野外工序和分散的鋼筋加工等工序,統籌納入“廠內”加工生產,采用智能機械設備輔助加工,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社會資源,打造現代化工程施工。
為了讓隧道施工的全流程都實現機械化,把工人從繁雜艱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在隧道施工中推廣應用“二機一橋六臺車(多臂鑿巖機、濕噴機械手、自行式移動棧橋、多功能拱架臺車、多功能防水作業臺車、新型二襯臺車、二襯養護臺車、二襯厚度檢測臺車、電纜溝槽臺車)”的九臺套機械化生產線,既解放了工人,提高了效率,同時具有質量安全保證、低碳節能、健康環保、準確高效的優點。
應用動態管理信息平臺,實行動態的精細化建設管理;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實行項目的數字化管理;設定質量工序APP,實現工序質量檢驗流程公開化、透明化;預制構件設置二維碼,實現工程質量終身追責制。
本項目為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為充分體現EPC項目優勢,設計與施工人員各自發揮專業所長,激發優勢,互補短板,實現效能最優,進行動態優化設計。在施工現場,通過設計和施工的無間交流,互相補位,以實現施工效率最大化,避免資源浪費,充分發揮'設計為施工著想,施工為設計實踐反饋'的協同管理優勢。在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前提下,及時進行設計圖紙優化,讓設計圖紙更具有針對性和更強操作性,以達到縮短工期、保證質量、節省資源目標。
本項目在施工階段完成優化設計內容主要有樁基底標高調整、隧道圍巖級別調整及支護參數優化調整、填石路基優化、路基邊坡防護優化等相關內容,通過設計優化節省工程造價約8 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