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隊800萬精銳喪盡,南京政府大廈將傾,蔣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日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李宗仁上任后,就與白崇禧達成共識:與中共談判,以求早日結束內戰。為探測中共的態度與條件,安排劉仲容作為密使北上。
第一次會晤:拒絕李、白的“劃江而治”
在國民黨新軍閥混戰時期,劉仲容曾以桂系特使身份秘密奔走于中共和各反蔣派系之間,曾受到毛澤東接見。經聯絡,對于劉仲容來和談一事,中共方面傳來了毛澤東的回音:“歡迎劉先生北來晤商。”
臨行時,白崇禧對劉仲容強調了與中共“劃江而治”的原則。劉仲容問:“要是毛澤東不答應呢?”“答應不答應是他們的事,你必須堅持不讓。”
1949年3月下旬,劉仲容到達北平。在雙清別墅毛澤東的住所,毛澤東未談而先問:“李宗仁、白崇禧兩位選擇以和談結束戰爭值得歡迎,但不知是真心實意,還是步蔣介石的后塵,利用談判備戰再打?”
劉仲容說:“蔣桂結怨長久且深,大有不共戴天之勢,李總統與白總司令既擔心蔣氏卷土重來,又怕與中共再戰損兵折將。為保住桂系一點血本,保住現有的地位,權衡再三,謀求停戰共處。”
“劉先生說的‘共處,是按我方所提的八項條款簽約‘共處,還是……”毛澤東把問號甩給了對方。
“南京方面主張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與中共和平共處。”劉仲容加重了語氣,“總之,希望中共軍隊不要過江。”
毛澤東收斂笑容,“要我們不過江,這是不可能的啰。”劉仲容還試圖說服毛澤東:“總司令估計,你們能用于渡江的部隊不過60萬,長江自古號稱天險,加上陸海空立體防御,就憑你們的木船能過得了江嗎?”
“白崇禧的情報不準確,我軍能投入渡江的正規軍有百萬之眾,還有百萬民兵。”毛澤東充滿自信,“共產黨由星星之火達燎原之勢,關鍵還在于得人心,因此,我們目前在戰場上也是節節勝利,從黑龍江勢如破竹南下,飲馬長江北岸。幾架飛機、幾艘兵艦想阻擋我們,還不是螳臂當車?”
劉仲容放緩了口氣近似央求:“如今你們處于絕對上風,勝券在握,希望毛先生以寬大為懷,網開一面,給政府適當面子;于我,回南京也好有個交代。”
毛澤東搖搖頭:“古語云,各為其主。劉先生的用心可謂良苦,然恕難接受。我們不是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我軍必須過江!”
第二次會晤:轉達對李、白的期待與忠告
4月2日晚,毛澤東再次會見劉仲容,告訴他以張治中為首的南京政府代表團已到北平,與周恩來等開始談判,為“劃江而治”各不相讓,陷入僵局。所以,想請他回南京去,勸李宗仁、白崇禧在此歷史轉折關頭順應時勢,勿再固執己見。
劉仲容沉吟道:“恐怕難有好的結果,昨天接到白總司令來電,稱中共硬要過江的話,打亂了攤子就不好談了。”
毛澤東說:“說到底,白崇禧是要保住他的軍隊與地盤。這樣吧,就請劉先生告訴他,和談成功建立國防軍時,我們請他繼續帶兵,把30萬軍隊交他指揮,比他現在帶的多得多。再有,我們過江后他看著不順眼的話,可以退去長沙乃至廣西。我們不妨訂個君子協定,只要他不出擊,我們三年內不進他的地盤。”
對于毛澤東的表態,劉仲容著實感動:“毛先生如此寬容,是名副其實的大雅君子,我即日回寧,盡力勸說之。”4月5日夜間,劉仲容飛返南京。白崇禧聽了劉仲容匯報后一臉慍色:“既然如此,仗非得打下去不可了。”
劉仲容直抒己見:“共軍勢不可擋,戰必敗,而且停戰和平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杰,總司令還是順應潮流為好,這于國家民族有利,也于總司令自身有利。”隨后,劉仲容又講了毛澤東請他帶30萬國防軍的話。
可白崇禧一點也聽不進:“我不在乎個人進退。你告訴毛澤東,劃江而治絕無退步余地,你還可告訴他,真的打起來,美國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在以后幾天里,劉仲容又與李宗仁、白崇禧多次交談,均毫無結果。劉仲容也因此對李宗仁、白崇禧喪失了信心。
第三次會晤:懇請“中共的朋友”留在北平
4月12日,劉仲容再去北平。劉仲容對毛澤東說:“未能說服李總統與白總司令,請毛先生包涵。”毛澤東平靜地說:“兩家子的事,還須雙方情愿嘛,你已盡到責任了。”劉仲容說:“他們兩個還是堅持劃江而治。”
毛澤東笑笑說:“這是一廂情愿,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渡江,且為時不遠,劉先生可以將我的話告訴他倆。還可告訴李宗仁,他如認為南京不安全,歡迎他飛到北平來,我們待以上賓之禮,對白崇禧同樣優待。”
劉仲容點點頭:“我馬上發去電報,由他們定奪。”毛澤東接著說:“劉先生是我們的老朋友,我們希望你留在北平,參加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大計。”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打響渡江戰役,白崇禧的所謂立體江防被迅速摧毀,23日,南京解放,李宗仁逃往廣州。白崇禧放棄武漢,撤往長沙。5月21日,周恩來熱情挽留劉仲容。劉仲容決意留下。
新中國成立后,劉仲容受毛澤東之托,創辦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先后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屆委員,第五屆常委,民革第三屆中央委員,第五屆中央副主席,成為見證新中國成立并為其作出巨大貢獻的一位重要人物。
(摘自《徐州日報》)